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

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演进轨迹: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一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安索夫于1976年出版的著作《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中。安索夫在该书中指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一种针对企业战略进行的全面管理和动态管理。

第一节 演进轨迹: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

一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安索夫(H.I.Ansoff)于1976年出版的著作《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中。安索夫在该书中指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其实,对企业战略的应用与研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开始了,只不过,系统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1]并在70年代末一度形成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对战略研究与应用的“战略热”。80年代,由于企业战略理论不能圆满地回答企业战略实践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战略成功实施的概率也不能令人满意,战略管理普遍被企业冷落、忽视。进入21世纪,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方式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战略问题再次突出出来,企业战略管理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实践的历程来看,企业战略起源于企业计划,企业战略管理脱胎于企业长期规划,期间还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战略规划过渡时期

一、长期规划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和企业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与调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这些变化的特点主要有:

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经呈现饱和趋势,人们对生活“数量”的需要已经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要,多样化开始成为社会需求的主导。

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究与开发的许多技术,一方面使许多行业的产品陈旧过时,另一方面又使主要以技术为基础的新行业应运而生。由于技术革新的加快以及产品周期的缩短,属于“创造需要”性的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密集度,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

3.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产品出口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展,资本输出尤其是到国外投资办厂日益成为潮流,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就使争夺国际资源、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4.对企业而言,社会、消费者提高了要求,政府加强了限制。战后,企业一味强调获利而不择手段,如垄断行为,消费者操纵,夸张和欺骗性广告,售后服务质量低劣,产品不安全、不可靠,环境污染等。这一切必然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引起社会不满,从而对企业提出了高要求,政府出台了许多对行业、企业的管制或限制政策。

这些变化迫使企业管理人员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寻求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长期规划”得以在企业中普遍运用,并作为最基本的管理技术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历史情况,通过趋势外推法对企业未来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依此制定出长期计划以应对变化。一般是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编制5年期的长期规划。[2]

在长期规划时代,企业的主要活动集中于通过合并而实行企业经营多样化的计划与组织、跨国经营、前向一体化发展、产品—市场的革新等战略措施方面。这一时期形成的长期规划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雏形。

二、战略规划过渡时期

应用长期规划这一管理技术有两个理论前提:一是认为促使环境变化的主动权在于企业本身,企业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二是认为外部环境是可以预测的,企业总可以制订计划以应付未来的变化。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的严格限制与各种调节政策,使企业逐渐失去了对环境的控制。同时,由于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交互作用不断加强,使企业预测环境变化越来越难。这就是说,在企业实践中,长期规划理论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企业要发展,必须具备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要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选择灵活的经营战略。因此,长期规划必然被战略规划所取代。

战略规划时期开始于60年代中期,持续到70年代初期。战略规划作为一种管理技术或系统,首先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出发展的趋势,发现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威胁和新的发展机会,以使潜在的利润最大化。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寻求外部环境和企业的最佳结合,其侧重点是制定企业的战略或者规划企业的行动方案。战略规划虽然比长期规划所关注的领域更宽泛,但其本质依然是计划。

三、战略管理时代

战略规划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一个新的战略总是能够利用企业的历史优势,也就是说,即使企业的战略变化了,企业的能力或条件仍然可以保持不变。这就导致战略规划存在致命的弱点,即忽视了企业能力这一关键因素。一个战略即使再有吸引力,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去实施,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战略规划不能把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战略规划的实施有机结合,就必然会步入歧途。战略的实施,即企业是否有能力将所制定的战略付诸行动,与战略的制定同样重要。这样,经过短暂的时期,战略规划在70年代初转变为战略管理,从此,伴随着70年代的“战略热”,企业进入了漫长的战略管理时代。美国企业在战略热中率先进入了“战略管理时代”,[3]这一浪潮迅速波及全球,日本企业于80年代初也被认为进入了“战略经营时代”。

战略管理既包含了战略制定,也包括了战略实施过程和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对战略管理成果进行评价。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一种针对企业战略进行的全面管理和动态管理。表6-1显示了企业战略管理演进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企业战略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石,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对战略理论研究成果的直接应用和检验,是属于实践层面的范畴。因此,由形式、内容和方法等共同构成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使企业战略管理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整合性的企业经营管理环节。

自从70年代以来,适应现实企业实践的需要,企业战略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实际应用,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注意。战略研究热潮不断兴起,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的内容,延伸了研究的范围与层次,形成了多种研究方法,并且日趋具体。战略类型的划分日益精细、多样,战略实践遍及企业,产生了众多的应用成果,从而使战略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理论林立。例如,在70年代的“战略热”中,在企业战略的研究方法上就出现了“丛林”现象,如钱德勒(A.D.Chandler)历史研究方法、安索夫的模型分析法、汤普森(J.D.Thompson)的组织行为研究法、鲁梅尔特(R.Rulmelt)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等。

表6-1 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过程

img9

资料来源:该表改编自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第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企业战略理论按照时间及研究重点的变化轨迹,基本上可以分为早期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等三个阶段。[4]企业战略理论的构建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成,或者说,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动态演化的特性。的确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变革,企业战略理论处于连续的演化过程中。尤其是进入90年代,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使企业管理的主题再次演变为以战略为导向,对战略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同时,战略管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方法上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孕育着巨大的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