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鼓励青年告别“宅居”生活

如何鼓励青年告别“宅居”生活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Q3如何鼓励青年告别“宅居”生活“宅居”青年除了“网瘾”者外,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该青年的家庭或本人有缺失,如家庭地位低下,受社会歧视,本人有某种生理缺陷,等等。要鼓励他们走出来,首先要找一个契机,可以是有意识的“偶然”机会,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宅居”原因。阙平的自我表现需求在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满足后,重燃了生活的信心,告别了“宅居”生活。

Q3 如何鼓励青年告别“宅居”生活

“宅居”青年除了“网瘾”者外,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该青年的家庭或本人有缺失,如家庭地位低下,受社会歧视,本人有某种生理缺陷,等等。造成他性格内向,从学生时代就不太和外人打交道,进入社会后更难适应五花八门的现实生活。久而久之,变得羞于与人交际。二是生活经历中受到过挫折,靠自己难以愈合伤口,走不出挫折的阴影,转而以“宅居”来逃避现实,自我麻痹。

要鼓励他们走出来,首先要找一个契机,可以是有意识的“偶然”机会,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宅居”原因。其实,人是社会的人,即使是“宅居”者,他们的潜意识里也有社会交际的需求,有被认同的需求。他们不反对有人主动和他们沟通,甚至还渴望有人不时去串门。只是一定要是“平等”的人,是有“共同语言”的人。所以,我们有意识寻找或创造一个“偶然”的机会,以比较自然的方式、平等的姿态介入案主的生活,是重要的工作入门方法。

对于羞于交际的青年,熟悉后,他们就不会害羞、胆怯了。他们会因内心的需求而倾诉。社会工作者要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要求,要作为一个倾听者,热情地鼓励他们诉说,专注地倾听他们诉说,诚挚地与他们交流思想。在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后,可慢慢地扩大他的交际圈。比如带他们参加联谊会、座谈会、茶话会,甚至随旅游团旅游等。让他们在人多的圈子里,在环境的互动中慢慢锻炼,产生新的社会认知。让他们明白“青年时期如不能与他人交往,会生活在孤独中”。

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自我体现的需求。如在一些适当的场合,将他们推到前台,增加他们的好胜心、荣誉感。请他们组织一些社交活动,并协助他们成功,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激活,增强他们进入社会的动机。

案例1

回归社会舞台

阙平,技校毕业生,当兵两年回来后,求职总是不理想。几次受挫后,索性就待在家里,睡觉、上网、玩弄小电器。有时还醉酒,自我麻痹。时间一长,竟不愿意和外人说话,连亲友的聚宴也都不去参加了,完全自闭在斗室之中。

社工丁丁把这些细节看在眼里,借一次手机出故障的机会,上门向阙平讨教。阙平正闲得无聊,面对自己熟悉的玩意儿,加上丁丁的虚心、真诚的态度,不仅高兴地接待了丁丁,而且在丁丁有意识的引导下,一下子打开了心里的阀门,在手机维修的过程中,讲了许多自己的苦闷和无奈。

于是丁丁常去和他谈心,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一步步地引导他拓展谈话的范畴。过了一个多星期,丁丁又请他帮助自己办一次茶话会,买点东西,布置会场,通知人员等。阙平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能,把会场布置得人人夸奖,还从家里带来了投影机等设备。于是丁丁索性就请他主持这次茶话会。会议开得十分成功。会后的几天里,阙平还时时谈及他对茶话会的整体构思和各种细节安排,沉醉于自己的表现。他燃起了新的生活信心,开始和丁丁一起频频出入职场和各种社会公众场所。

好事不断,三四个月后,丁丁帮阙平找到了一份家电维修的工作。于是,白天极少见到阙平在家中了。

点评:这是一起激活案主荣誉感的成功案例。阙平的自我表现需求在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满足后,重燃了生活的信心,告别了“宅居”生活。

案例2

她走进了阳光

小钱是知青返城子女,自幼随外婆、外公生活,在家中被溺爱,而在外面却非常自卑。她性格十分内向,不善言辞,更不敢与外人打交道,寥寥无几的几个伙伴,都是知青返城子女。小钱除了和这几个小伙伴打打电话外,不与别人接触。随着小钱的长大,与外公外婆的代沟渐深,连在家里也没什么可交流的。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使小钱更加沉寂,更怯于外面的世界。

社工张玲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接近小钱。这一次巧了,小钱的外公因肝病住了院,外婆忙进忙出摔折了股骨,小钱的父母一下子又赶不回上海。张玲主动承接了帮助他们的事,也借此机会和小钱熟悉了起来。

经过一段时期的交往,鉴于张玲的“情面”,小钱慢慢地被带入社区,扩大了交际圈。张玲有意识地锻炼小钱的交际能力,有什么社会活动,总会找上小钱,还时时把小钱推到前台。在“五一”长假时,张玲还和小钱跟随旅游团去桐庐玩了两天。这样,时间一长,小钱耳濡目染受到了熏陶,亲身经历了与陌生人的多次交往,渐渐不再胆怯于人多的场合。在最近一次区里开青年就业座谈会时,面对着区长,小钱还结结巴巴地主动谈了自己的想法。

点评:这是一例从偶然事件入手,慢慢诱导和熏陶,使“宅居”青年走到阳光下的例子。张玲成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而锻炼小钱的做法,体现了张玲平时对案主的一贯关注和临机的工作敏感性。

(郑步锦文 蒋鸿根、王胤菁、徐骏、高凯国提供案例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