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十大路径

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十大路径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考评、保障等十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路径。他们的认知水平、需求状况与接受程度将最终决定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再次,要尊重学生受教育的规律,设计适合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十大路径[1]

麻富游

[作者简介]麻富游,男,1971年出生,浙江永嘉人,硕士,副教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

[摘 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对高职教育本质认识的必然结果。文章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考评、保障等十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路径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其成为“人”的内在品质。作为一种基础性素质,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其他素质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巨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对高职教育本质认识的必然结果。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受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以及师资、学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我们为之积极探索,做出不懈努力。

一、落实全面发展理念是核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认识上有深度,才可能有行动上的力度。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亦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归宿。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高职院校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高职教育根本命题的逻辑起点,也是深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纵观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历程,不可否认曾有过重视人文教育的辉煌时期,但总体而言“重理轻文”现象明显,尤其是高职教育。产生并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在就业指挥棒的指导影响下,“工具理性”倾向严重,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培养、轻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人文关怀缺失、人格品性缺陷、社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更有甚者,有些高职院校为了突显高职教育的职业专业教育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对立而大量缩减人文类课程。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1]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技术教育是立身之本,人文素质教育才是发展之道。

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将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基础乃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是目标

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既因人的全面发展相通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因专业技能培养而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学生继续深造而学习广博的人文知识,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领域的专门人才,而是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涵盖的内容很多,诸如敬业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业创新能力、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对于高职学生的素质能力企业最为看重的是诚信品质、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等。

三、培养职业人文素质是重点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特征。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注重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将“人文性”与“职业性”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

职业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一职业所具有的体现在人文方面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情操、职业责任心和职业荣誉感等非技能性职业综合素质。对于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事关他们的职业认知水平与岗位适应状况,事关他们的职业生活与可持续发展。因为从一些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学生职业发展情况来看,职业人文素质高的学生更易于适应岗位、胜任工作、融入企业,更易于为企业所接受,也更易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它反映着一个人为什么要从事某一职业和怎样从事这一职业等价值判断,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特点相对应的职业精神,以开启职业生涯,进而实现其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一种基本道德,它是一个人在从事某一职业时要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时下,我们要对高职学生大力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四、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是主体

学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认知水平、需求状况与接受程度将最终决定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角,进而积极、主动、认真、自觉地参加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努力克服学生的功利思想,立足当前现状,着眼长远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要根据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所需,选取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的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最好能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人文类校本课程。策划的活动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如隐性课堂、实践活动以及团队合作项目平台等。

再次,要尊重学生受教育的规律,设计适合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诸如专题讲座式、沙龙聚会式、实践感悟式、参与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颇受学生欢迎,也取得良好效果。另外,运用网络传媒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舞台广阔。

五、发挥教师育人职责是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高低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一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态度、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文的隐形教育”[3]。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努力提高人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人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言传身教,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启迪学生思想进步,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这样往往更易吸收与消化。至于怎样进行“渗透”,就要看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底蕴以及方法与技巧了。王义遒指出:“把人文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我特意用了‘渗透’这个词,这表明人文精神不是生硬的加到专业课中去,而是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专业知识中的。”[4]

六、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是基础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是要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高职院校要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要求出发增设必要的人文课程,这是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途径。课程不一定要求很多,但必须从学生素质提升所“需”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所“能”出发,最好能开设一些体现高职教育特点、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校本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开设短小精悍、互动体验式的微型课程。

二是课程的结构要科学合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有些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两类;也有些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课程分为思政类核心课程、通识类人文课程与素质类职业课程三类。不管是两类还是三类,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要加强实践环节,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少而精”;选修课要体现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培养要求,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侧重。

三是课程的体系要体现开放性、系统性。所设置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显性课程)要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与校内校外活动相融通。此外,整个体系还要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衔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七、实施课内课外联动是方法

知识靠传授,素质需养成。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停留在课程知识学习层面。因此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需要实施课内课外联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

要实施多课堂联动。积极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的隐性课堂(环境)、活动课堂(校内)与实践课堂(校外),并使之与课堂教学(教室)产生联动,努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开发校园人文景点、校园文化环境来拓展隐性课堂的教育内容,通过开展讲座沙龙、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来丰富活动课堂的教育形式,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环节来延伸实践课堂的教育时空。

此外,我们还要基于多课堂联动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努力探索设计出“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校园)、第三课堂(社会)‘三课堂联动’的,融人文知识学习、人文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于一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5],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熏陶、接受教育。

八、建设素质拓展基地是载体

有效拓展人文素质,有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实训基地。通过拓展基地项目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磨砺学生的意志毅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与解决问题水平。

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主要包括场地类素质拓展基地、高空类素质拓展基地和水上类素质拓展基地。其中场地类素质拓展项目主要有:携手并进、礼让通行、徒手营救、信任背摔、手吊环桥、孤岛求生、盲目障碍、齐心协力、雷阵图、毕业墙等;高空类素质拓展项目主要有:高空天平、绝壁逢生、缘分天空、天使之手、风雨绳桥、空高路、攀岩、速降等;水上类素质拓展项目主要有:乘风破浪、平衡过桥、悬空渡河、智能大比拼、奥运向前冲、胜利在望等。

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基地。在校内建设素质拓展基地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素质拓展的实际需求,最好能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以场地类素质拓展与高空类素质拓展为主进行规划设计。此外,还要积极开辟校外人文素质实践基地,如共建共享训练基地等。

九、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是导向

人文素质看不见、摸不着,其教育效果具有潜隐性与不确定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后,学习效果如何,到底学到了多少,素质提高了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考核评价。如何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科学有效考评,既是难点,也是导向。

首先,考评的标准要坚持多维度。目前人文类课程,尤其是必修课程,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或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考试通过笔试、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虑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考评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多维度,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还可以是学生的获奖作品等。此外,根据素质养成的规律,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主动性、表现性等学生自主性的考评方式,如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申请课程免试等。

其次,考评的过程要体现动态化。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内化、逐渐提升的过程。所以,人文素质教育考评要强调过程、体现动态,具体来说,就是要更加注重课堂表现、更加注重平时成绩、更加注重学生互评。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表现情况、平时完成调研论文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情况作为重要的依据纳入综合考评之中。

最后,考评的结果要反映综合性。既要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又要反映学生活动参与情况,还要反映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后素质拓展的总体情况。如有些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将人文素质分为德育、智育、组织活动能力、技能、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六个方面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测评,在毕业时,通过测评总成绩来发放《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养成证书》。[6]

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是保障

为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与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一些必要的管理。

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一是要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引进必要的人文教师,加强对人文类师资的学习培训与进修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学高身正的人文素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并积极改善他们的办公条件,改善他们的经济待遇。二是要加大财力资源投入。如设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开展学生素质拓展与校园文化活动等。三是要加大物力资源投入。精心设计体现学校职业特点的人文景观,统筹布局体现学校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购置数量、种类充足的人文类图书与音像资料。

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做到领导到位、机制到位、制度到位。要成立人文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指定分管领导、明确归口部门,统筹协调全校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大格局。还要制定出台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P].教高司〔1998〕2号文件.

[3]宋建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2007(1):97.

[4]王义遒.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麻富游.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5.

[6]高永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46.

【注释】

[1]本文已于2013年2月发表于《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6期。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选择与路径设计研究——以宁波天一职院为例(YGH140)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