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访治理的双重困境

信访治理的双重困境

时间:2022-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亦是党的群众路线原则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体现和展开,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的社会作用。确定目前全国信访的总量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访量被高估与低估这两种情形的因素是并存的。因而,信访总量及治理成本这二者似乎都难以解释目前的信访状况。 信访总量与治理难度的双双高企,不断触痛着国家与社会的敏感神经,并危及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亦是党的群众路线原则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体现和展开,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的社会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的信访高峰,经过中央与地方十几年来的强力整治,尽管信访量不断攀升的势头得以遏制,但信访困局却并未得到根本缓解,迫使人们追问这套制度体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对信访制度之存废、臧否论争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其对持续不降的信访洪峰的应对能力,即既有的制度框架和运作机制对信访的接纳和治理能力,这涉及对信访总量与治理成本的定义与理解。确定目前全国信访的总量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访量被高估与低估这两种情形的因素是并存的。①但一般认为,每年党政口(不含人大及法院、检察院、纪委等系统)的数字在1000万以上。信访治理的成本则更加模糊:由于信访构成的多样化,来信与来访、个体访与集体访、网络信访与线下信访、初信初访与重信重访、正常访与“非正常”访、逐级访与越级访等在消耗信访资源方面迥然有异,难以判断总体的治理难度,更无法匡算经费投入;各地各部门为接访、截访乃至劫访,为化解所谓的“钉子案”、“骨头案”等耗用了大部分治理资源,但很难找到有效支撑的数据。因而,信访总量及治理成本这二者似乎都难以解释目前的信访状况。

   信访总量与治理难度的双双高企,不断触痛着国家与社会的敏感神经,并危及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一般来说,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国家控制能力下降、党和政府执政方式变迁、公民权利意识萌动等因素会助长社会矛盾与问题的释放,但同时国家却面临着治理手段的急剧萎缩特别是“专断权力”不断丧失的困境。②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的洞见,并将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社会治理溯及国家建构,从对制度建设的迷恋上升到对崇尚法治的某种反思。这些研究分析了信访量上升的结构性因素和背景,甚至开展了许多田野和个案调查,丰富了我们对信访现象的认知。但是,已有研究鲜有从社会思潮、社会情绪等角度入手进行研判和分析。在一个急速变迁的社会里,社会思潮与社会情绪往往成为社会稳定性的征候,包含了诸多重要信息,是我们研判形势的重要参照;而恰恰在信访治理困境的背后,却有着泛政治化尤其是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隐秘背影。尽管社会变迁、利益调整、法律文化等因素对当前的信访状况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从信访政治变迁入手,分析信访治理与信访政治的关联,或许能使我们对这些问题产生更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