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重性的现象

双重性的现象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双重性”,是指郊区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分为两条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即一方面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由此看来,郊区城市化应将两方面并重,既要注重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重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双重性的现象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四、双重性的现象

双重性是郊区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所谓“双重性”,是指郊区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分为两条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即一方面是生产方式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两条路径并不必然是同步的,大部分情况下,两者都会存在一定差距。一般说来,在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往往落后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郊区人的生活也在农村与城市两极之间摇摆。或许正如张鸿雁所说,“所谓的‘郊区人’这个概念也只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我当然同意这种观点,因为郊区生活的人,要么像城市人,要么更像乡村人”。(3)在路西社区,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居民的生产方式虽然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绝迹了。但居民们的生活方式显然仍停留在农村社会的层面上。在路西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设施较为匮乏:赋闲在家的老人基本上采取晒太阳、拉家常等娱乐休闲方式,中年人下班之后有时间就去照顾一下自留地里的蔬菜、瓜果之类。与居民的聊天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居民对于土地的那份情感不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淡忘的,他们仍然愿意把工作之余的大把时间花费在土地上,而不考虑其他的娱乐方式。此外,自产自用的消费方式也在很多人中存在着。

由此看来,郊区城市化应将两方面并重,既要注重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重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乡村拥有与城镇同等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郊区居民享受到与城区同等的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休闲娱乐等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乡村大部分劳动者的职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户籍身份由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构造合理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一体管理。所谓“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均质化,而是通过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把城乡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4)城乡一体化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经营,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img138

路西社区居民在仅有的几块空地上种植的蔬菜

应该看到,这种双重性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难以避免的它给郊区城市化过程带来了深刻影响。首先,任何一方的滞后必然会阻碍另一方的进展。比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如果落后于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脚步,那么它势必会减缓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进程。因为,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要求劳动者具备相应的素质,只有两者相得益彰,生产方式现代化进程才能够得到顺利推进。如果生活方式城市化发展过于缓慢,社区居民的素质就得不到相应的提升,进而形成一种不良循环。与此同时,这种不协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短缺。如果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水平,那么大批社区文化设施、生活设施就有可能陷入闲置的状态,另外,维持生产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可能短缺;相反,如果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水平落后于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那么郊区城市化就会陷入不充分状态,城市化的进程受到阻碍,而本地的高素质人才可能出现外流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国际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加速城市化时期,(5)而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正处于这一加速期内。郊区的城市化是这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郊区城市化进程必须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一方面乡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被否定,另一方面城市资本、技术也因无法向乡村扩散而未能带动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广大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城市化的重点在城区而不是郊区。改革开放以后,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双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中,广大郊区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乡镇企业所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和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的二元关系,这为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使得我国郊区城市化呈现新的发展势头。我们相信,未来这一新的发展势头会日益迅猛,郊区城市化的前景值得期待。

【点评】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自然生态扩张过程中的必然规律。郊区城市化则是这一过程的逆向模式。不管是城市郊区化还是郊区城市化,首先表现出来的都是城市边缘社区的特征。而这个过程在中国的城市变迁过程中显得尤为明显,其规模之大、扩张之迅速、结构之多元、特质之多重,都深深地与中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分不开。因此在理解郊区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性命题。也因此,才需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去整合郊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结构。本文作者从考察一个郊区社区的特质出发,给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点。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王新,南京大学。

(2)许学强,宁越敏,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19

(3)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90

(4)葛扬.科学发展观与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4(5)

(5)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