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代的现象

年代的现象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零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学日已经过去。并且,敌机必定被击中,在浓烟烈火中坠毁。看,这是些多么不平凡的儿童,这是80年代的新现象!因此,我没有权利把他们看做是不懂事的傻孩子。要使“零年级学生”理解我的指示、禁令和履行学生义务的号召,是很困难的,他们对学习任务缺乏耐心,不能持久,单调的学习活动极易使他们感到乏味……有两次我都发觉,孩子们很疲倦,他们对上课感到乏味起来了。

我的“零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学日已经过去。但是,它并不是无形无迹地飞逝而去的,它给我留下了思考明天的计划的轨迹。

我的6岁学生究竟是些什么样的儿童呢?(顺便说说,他们中的很多人尚不足6足岁,差两三个月,甚至更多些!)

我翻阅着他们的图画,读着他们写在图画纸上的单词和句子。画就是画!在其中我没有发现可以称得上令人赞美的天才之作。但是,它们的内容本身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们画了些什么呢?宇宙飞船、宇航员、飞机、汽车、高楼、学校、马戏团表演、参观动物园、山脉、草地和森林、鲜花、妈妈、节日、做游戏的孩子、球、人物、动物,当然,还有微笑着的太阳,等等。

总之,他们画他们的快乐,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他们为我们的飞机攻击敌机而感到快乐。为了使人不致误解,还用虚线标明子弹飞行的方向。并且,敌机必定被击中,在浓烟烈火中坠毁。有一个孩子画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微笑着的大球,在大球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握在一个男孩子的手里。男孩子拉着大球在向前奔跑。“我抓住了太阳!”少年艺术家在画面上写着。在其他很多画上都写有诸如此类的说明:“这是坦克”、“月亮”、“我在玩”、“我的妈妈”、“学校”、“我们的院子”、“我的小弟弟”、“蘑菇”。

我把孩子们写在画页下方的单词、句子和数字全部抄录在一个本子里。原来,所有的孩子(只有两个孩子例外)都在上面写自己的姓名和形形色色的单词或句子。例如,捷恩戈写着:“我会读和写,爸爸教给的。”捷娅写着:“我已经读完了一本书。”而马格达在纸上写了一连串的算术题及其答案:10+5=15,100-90=10,100+100=200…

看,这是些多么不平凡的儿童,这是80年代的新现象!为什么他们如此喜欢字母、书和数字呢?玩猫捉老鼠、捉迷藏的游戏和跳绳,岂不更合他们的心意么!为什么他们总是喜欢指着电视片的字幕,街道上商店的招牌,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祖父和祖母:“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字?”“这字母怎么念?”有时候,他们还试着去猜报纸大标题中的不认识的字母。干吗他们要这样地折磨自己呢?即使是5岁的儿童,甚至4岁的儿童,都渴望学会读!他们常常缠住父母教自己读的科学。他们自己也常常互教互学,认读字母、数字,往往会入迷到忘记了玩自己的玩具汽车、洋娃娃、小自行车的地步。因此,6岁儿童在升入预备班的时候,不仅具有获得知识的渴望,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

我曾多次听到,教师对很多孩子上学时已经会读识字课本表示不满。他们抱怨地说:“现在究竟该怎么办?”我甚至还从报上读到过一位女教师对家长的呼吁:“在家里不要教孩子读和写、数数和加减法,否则,到学校来教他们同一内容的读、写、算,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的。”

但是,要知道,家长们并没有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在对儿童施行专门的教学,而是儿童们自己在用他们的特殊的方法组织这种教学:“为什么?”“怎样?”“这是什么?”“如果……那就怎么样呢?”我认为,呼吁家长在家里不要教儿童识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遏制现代儿童的认识渴望。问题的症结在于,该不该遏制儿童的认识渴望?这种渴望是否会阻碍儿童的发展?

不言而喻,在一个班级里,儿童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复杂化起来,因为久已习惯的用从“零”开始进行教学的那种教学方法已经不“灵”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改造教学的方法,有时甚至还要用别的教学方法来取代久已习惯的方法。实际上,这意味着教师要改造自己的教学法原则,往往还要同自己的教育惰性作斗争。某些教师关于破坏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害处的高谈阔论,正是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惰性的绝妙伪装。确实,在某些场合,一些教师在教育上的无进取心危害着另一些教师的创造精神,致使教育革新者不敢“冒尖”。结果,出现了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没有创造思想的懒教师竟斥责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怠惰;课上得拙劣到只够给“2”分的教师却肆无忌惮地在自己的课上给学生打“2”分。

我们全部的现代生活——家庭、无线电广播、电视、幼儿园、杂志和报纸、书籍、电影、玩具和人们——共同造就了今天在我的课上的这些不平凡的儿童。显而易见,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具有了读和写的技能,会做加法和减法,甚至还会做乘法和除法,并且还不仅仅是10以内数的加减乘除。今天,他们曾多次以他们的智力“发达”和“文化程度”使我感到惊讶。因此,我没有权利把他们看做是不懂事的傻孩子。就让我的班级,像很多其他预备班一样,成为一个由具有各种不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的儿童组成的“大杂烩”吧!如果个别对待的原则在我的班上起不了作用,在教学论里何必要大加推崇这一原则呢?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同意下述见解了呢?

既然6岁儿童在入学时,甚至在入学前已经表现出了认识的渴望,所以他们就能忘掉其余的一切,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致力于学习。

如果我同意这种看法,我岂不就成了一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幼稚可笑的教师了吗?!我对他们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全部复杂性就在于,无论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多高,他们毕竟是儿童,对他们来说,玩就是他们的生活的主要内容。

有一次,有位家长带来一个5岁的女孩子,要我测定她的“学问”怎么样。女孩子读得非常好(她已读过很多故事书,甚至也读过《金钥匙》一书),她能描述自己的印象,认识钟点,会做除法和乘法,还能毫不费力地解答复杂的智力测验题。可是,当我刚一宣布结束对她的智力测验,开始同她的父母交谈起来的时候,她就爬到了桌子底下,对着我们“汪……汪……汪”地学小狗叫。

知识是否会急剧地改变4岁、5岁、6岁的儿童,也许还有7岁、8岁的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天性,即夺去儿童的童年呢?虽然这一年龄的儿童能够掌握不少内容很像样的知识,并且也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但他们并不因此而就会成为很严肃、认真的人。要使“零年级学生”理解我的指示、禁令和履行学生义务的号召,是很困难的,他们对学习任务缺乏耐心,不能持久,单调的学习活动极易使他们感到乏味……

今天我给他们上课遇见了什么情况呢?有两次我都发觉,孩子们很疲倦,他们对上课感到乏味起来了。于是我就想,也许我得把课安排得更短一些?每堂课15分钟,每天8节微型课!不,只有语文、数学、俄语这三门学科宜于这样安排。因为与图画、唱歌、体育课相比,这些学科的课要求儿童有更紧张的思维活动。上15分钟语文课后,就打一次铃,然后在教室里休息5分钟,后15分钟上数学课。明天要试一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