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籍中的常见避讳现象

古籍中的常见避讳现象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何谓“避讳”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即人们在说话、作文时遇到与帝王、圣人、尊长的名字读音或形状相同相近之字,不能径直呼写,必须经用各种方法规避。据载,金代张元素就是因犯讳而落第,从而改为学医的。由于避讳一般见于当朝,后朝不避前朝讳,故根据避讳情况可判断古医籍的成书年代下限。以“圆”代“丸”,避宋钦宗赵桓之讳。

(一)何谓“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即人们在说话、作文时遇到与帝王、圣人、尊长的名字读音或形状相同相近之字,不能径直呼写,必须经用各种方法规避。如《红楼梦》第54回“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女说书先生刚说了一句“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就被众媳妇止住:“是二奶奶的名字,少混说。”女说书忙笑着赔不是:“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

避讳历史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严于两宋,终于清末,以避国讳(历代帝王)为主。据载,金代张元素就是因犯讳而落第,从而改为学医的。

由于避讳一般见于当朝,后朝不避前朝讳,故根据避讳情况可判断古医籍的成书年代下限。

(二)历代重要避讳举隅

唐代须避讳字主要有:渊(高祖),虎(渊之祖),世、民(太宗),治(高宗),显、哲(中宗),旦、亶(睿宗),隆、基(玄宗),亨(肃宗),豫、预、蓣(代宗),适、括(德宗),以及诏、照(武则天)等。

宋代须避讳字主要有:匡、眶、恇、胤(太祖),玄、弦、眩、朗(赵氏始祖玄朗),敬、儆、竟、镜(匡胤之祖),弘、殷(匡胤之父),炅、耿、炯、光、义(太宗),恒、峘、姮、元(真宗),祯、贞、桢、徵、癥(仁宗),曙、署、暑、薯、树(英宗),允、殷、让(英宗父),琐、勖、旭(神宗),煦、昫、呴(哲宗),佶、吉(徽宗),桓、垣、恒、洹、完、丸(钦宗),构、勾、钩、购、篝(高宗),眘、慎(孝宗),惇、敦、墩、鹑(光宗),扩、广(宁宗),昀、匀(理宗)等。

清代避讳字主要有:玄、炫、弦、烨(圣祖玄烨),胤、禛、真、贞(世宗胤禛),弘、泓、曆(高宗弘曆),颙、琰(仁宗颙琰),宁(宣宗旻宁),詝、佇(文宗奕詝),淳、醇(穆宗载淳),湉(德宗载湉)等。

(三)避讳的主要形式

避讳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以缺笔、改字最为多见,其他还有空字、书以“××庙讳”等形式。

1.缺笔

缺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避讳方式,如宋讳匡、徵、敬、桓、慎、敦等字(包括一些音近之字)多缺笔,一般多缺最末一笔。如宋本《素问》中“敬”缺末笔(捺),以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宋本《素问》“匡”字缺末笔(横),以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图2-37、图2-38)

2.改字

改字一般用同音字、近音字代之,甚或以读音完全不同但意义近似之字代之。如以“山药”代“薯蓣(署预)”,以避唐代宗李豫、宋英宗赵曙之讳(图2-39),至今沿用(亦有人认为唐已有“山药”俗称,唐宋后因避讳而作为正式名)。以“常山”代“恒山”,避宋真宗赵恒之讳(图2-40)。以“圆”代“丸”,避宋钦宗赵桓之讳。清代为避圣祖玄烨之讳,除了“玄”字缺笔外,还常以“元”字代“玄”,书名如《金匮钩元》《本草通元》等,药名如“元参”“元明粉”等,皆是其例(图2-41)。

图2-37 宋本《素问》“敬”字缺末笔捺

图2-38 宋本《素问》“匡”字缺末笔横

图2-39 早期称“署预”(左),后期作“山药”(右)

左为《新修本草》唐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667~669)写本,早于代宗李豫在位(762~780)

图2-40 唐写本“恒山”(左)不避讳,《证类本草》“常山”(右)避宋真宗赵桓之讳

图2-41 清刻《本草经》“元参”避玄烨之讳

(金芷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