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画处理技巧分析

声画处理技巧分析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6月11日,“9·11”事件过去了9个月,美国宣布结束对世贸大楼的废墟清理工作,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以表纪念。同时他含蓄地批评台湾当局对华航空难的处理简单草率。

第三节 声画处理

对于在新闻节目中加入导演的元素目前新闻界尚存疑虑。有些专业人士认为,新闻就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介入,而保持其客观真实的原貌。但是无论怎样真实的电视新闻报道其中都包含有导演的元素:一条消息的叙述方式、摄像机位的放置和角度的选择、这条消息的背景材料应该怎样插入等,都取决于导演的主观意识,如果遇到涉及血腥场面和不宜在节目中正面展示的图像,导演手法的介入就显得更为必要。

有些报道还涉及对一些事件目击者或当事人的采访,当被采访对象不愿意暴露他们的真实面貌的时候,导演要采用适当的艺术手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用这个人的背影、把被采访者的面部置于阴影当中、用特技画面遮盖住被采访人的面部等,这些介入方法都能够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为了增加现场报道的观赏性,导演还可以在节目预报中介入艺术的构思,比如配上符合节目气氛的音乐、字幕、解说词和加上评论性的访谈等。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之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由白岩松主持的《时空连线》中曾经连续多天报道打捞黑匣子的进展,为了加强报道的戏剧性,导演将每天的报道结尾处留下一个悬念,让观众欲罢不能。实践证明,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加入导演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和细腻,也更能够激发观众收看的兴趣。

在新闻报道中,观众虽然看不到导演参与报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不需要导演常识。同样一个消息,有构思的报道和毫无章法的报道效果会大不相同。2003年6月11日,“9·11”事件过去了9个月,美国宣布结束对世贸大楼的废墟清理工作,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以表纪念。海内外很多媒体都对这一活动进行了醒目的报道。中国台湾中天新闻台的资深评论员胡忠信主持的《新闻开胡》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报道:当时正是台湾华航空难过去半个月,胡忠信由“美国的9·11废墟清理结束”这条消息为切入点,比照台湾方面对华航空难的处理,他评论说美国宣布废墟清理工作结束的仪式处理得庄重而富有创意,使美国人民通过仪式完成了超越灾难的升华,使民族精神在爱国主义的认同上得到凝聚。同时他含蓄地批评台湾当局对华航空难的处理简单草率。胡忠信将两件事采取对比评论的方法进行报道,增强了节目的信息量和思辨色彩。

适当运用导演手法,对提升报道的观赏性会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当单机拍摄访问时,导演应该为剪辑留出余地;如果遇到被采访者谈话时间过长的情况,导演可以在采访后补拍一个空镜头(它可以是一个话筒徽标,或者是做笔记的手的特写等),以便在后期剪辑中,用这类空镜头作为间隔画面来删减那些过长的谈话和不宜播出的段落。

如果是多部摄像机参与拍摄,导演就要按照角色的主次来划分机位。通常的手法是:把主机位留给被采访人,而把第二角度对准采访记者。如果采访者与谈话人的画面不能同时进行拍摄,则可以在被采访人拍摄完成之后,再拍摄采访者倾听的反应镜头。拍摄反应镜头时必须考虑给采访者一个过肩镜头的景别,比如近景甚至特写。这种补拍的镜头如果没有被采访人在场的背影,就容易使观众产生错觉,认为不是一个正常的谈话反应镜头。采访者的聆听镜头在后期剪辑中也可以起很多作用:它可以用来间隔被采访者的谈话,以浓缩讲话内容和用于修正错误。在采访现场的拍摄过程中,有经验的导演总是要拍摄一些与现场环境相关的其他镜头:观众鼓掌的画面、正在倾听的人们、正在拍照的新闻记者、包括所有人物的全景镜头等。这类镜头在后期制作中,既可以用做浓缩讲话的间隔画面,又可以用在谈话人的声音中作为插入画面,使新闻现场表现得更为真实、丰富和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