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地理空间构成与特征

农村地理空间构成与特征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人文地理空间完全是社会主体按自己的意志造成的,农村居民之于它有很大的能动性,可以改造它。自然地理空间的缩小或构成要素的破坏就威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人文地理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或不完善就威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村地理空间构成与特征_农村社会学新论

一、农村地理空间构成与特征

农村社会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许多要素,其中地理空间是其基本要素,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农村地理空间构成

农村地理空间由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组成。自然地理空间由气候、地形、河流和水域、耕地、山林、草地、空地、地下矿藏等自然要素构成。人文地理空间由村庄住房、学校、道路、通信、设施供水排水、商店、休闲区等要素构成。自然地理空间是自然界运动的结果,任何社会主体是无法按自己的意志彻底改变的,农村居民只能适应和选择。而人文地理空间完全是社会主体按自己的意志造成的,农村居民之于它有很大的能动性,可以改造它。就农村居民生产与发展条件来说,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地理空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农村居民也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他们的身体属于自然界,他们的农村文化属于社会界。自然地理空间的缩小或构成要素的破坏就威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人文地理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或不完善就威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每个村庄都要建构合理的地理空间,利用人文地理克服自然地理环境的不足。

2.农村地理空间特征

(1)农村地理空间是人工设施和自然条件的统一体。任何群体居住在特定的区域里既要有各种自然条件作保证,也要有人为因素的支持,否则是难以提高生活质量的。因为人来自于自然界,又超越自然界。生活于原始丛林中的原始人群,拥有大自然界赐予的果实、野兽,但也要在树上筑巢,也要钻木取火等人造生存条件。劳动使猿变成了人,使猿群变成了人类社会,人体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不再像猿一样依靠自然条件生存,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加以保护,于是原始人类开始了创造人工条件来进行生活。在现代社会,农村居民对人工条件的依赖更为密切。使农村居民立足自然条件创造人工条件的方式是劳动。劳动是农村居民利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活动,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人类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劳动对象是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多种自然因素的大量信息,从而为按照事物的本性改造事物奠定了客观的基础,同时人类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形成对自然条件利用和改造的思想意图。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物,使自然因素发生适合自己的需要的某种变化,达到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人工条件的目的,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就其生成而言,人文地理因素是在自然地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来讲,有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决定着人文因素的种类、位置、性能;就其作用而言,自然因素为农民提供天然的能量,而人文条件则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就其级别而言,自然因素只是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初级的基本条件,而人文地理因素则是农村居民赖以发展和生活的高级条件,它们更能满足农村居民多种高级需要,因为它们按农民意图创制,凝入了农民的科技和智慧。相对而言,人文地理因素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和手段。

(2)自然地理空间是一个生态系统。任何农村地区的自然地理空间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种构成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基础物质;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部分,由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支持人类社会。农村居民生活在以村庄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因素之间保持正常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这一系统中的生物及其相关因素就能正常存在和发展;如果生态系统受到侵害,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影响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正常运行,这就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日益增大,在破坏与保护的交织中,农民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系统对农村发展的基础作用,农村居民开始关注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现状,并将其纳入伦理道德体系中,形成了全新的生态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3)农村地理空间是一个承载力有限的系统。农村要发展就必须利用和发展自然地理空间的各种自然资源,而且发展速度与开发自然资源的程度是呈正相关的。但任何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供养人类的承载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任何地区的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仓库。就地表资源而言,若开发程度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则自然资源因之枯竭,再也无法恢复供养社会主体生存的状态。因此,对地表资源的开发只能以其正常的再生能力为最高限度。对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要实行保护性和计划性的开发,一旦为当代人开发殆尽则后人就失去了能源消费的机会。因此,要求农民对本地地理空间内的自然环境开发、自然资源的利用、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生活废物的处理,都要维持在环境允许的容量之内。为了使农村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承载能力一致,必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杜绝过度开发本地自然资源,首先要保证村民在创造人文地理空间时,不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再是农民进行生产活动和物质文明建设时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其次是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若本地人口增长过快,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造成自然资源的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