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平第一城”与丝绸之路“陇道”交通

“高平第一城”与丝绸之路“陇道”交通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 安定郡 高平 第一城 陇道 丝绸之路 交通西汉安定郡郡治高平,曾有“第一城”名号。考察丝绸之路重要路段“陇道”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影响,对“高平第一城”的地位应予以重视。对于“第一城”,刘昭注补:“高峻所据。”也指出了“长安”以及“安定”地方在丝绸之路交通形势中的关系。而“高平第一”又直接被称为“第一”。也体现“高平第一”争夺的意义。秦汉语言习惯,“第一”称位列在上,序次最先。
“高平第一城”与丝绸之路“陇道”交通_丝绸之路暨秦汉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王子今

内容摘要 西汉安定郡郡治高平,据说因“险固”曾得名“第一城”。所谓“险固”,应包涵自关中西北行,对宁夏固原地方高原地貌的感受。秦人早期崛起,在这一地方曾经有活跃的历史表现。秦始皇、汉武帝的出巡行历安定,也留有重要的历史记忆。考察“陇道”这一丝绸之路重要路段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影响,不能忽略“高平第一城”的地位。

关键词  安定郡 高平 第一城 陇道 丝绸之路 交通

西汉安定郡郡治高平,曾有“第一城”名号。或说“以险固名”。[1]“险固”一语,应当包含自关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西北行程中对宁夏固原地方高原地貌的感受。秦人早期崛起,在这一地方有活跃的历史表现。秦始皇、汉武帝的出巡活动,在这里也留有重要的历史记忆。考察丝绸之路重要路段“陇道”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影响,对“高平第一城”的地位应予以重视。

一、“高平第一”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言安定郡形势:“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高平,莽曰铺睦。复累,安俾,抚夷,莽曰抚宁。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泾阳,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临泾,莽曰监泾。卤,灈水出西。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阴密,《诗》密人国。有嚣安亭。安定,参,主骑都尉治。三水,属国都尉治。有盐官。莽曰广延亭。阴槃,安武,莽曰安桓。祖厉,莽曰乡礼。爰得,眴卷,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彭阳,鹑阴,月氏道。莽曰月顺。”《续汉书·郡国志五》记录了东汉安定郡的历史行政地理信息,可见如下文字:

安定郡,武帝置。雒阳西千七百里。八城,户六千九十四,口二万九千六十。临泾。高平,有第一城。朝那。乌枝,有瓦亭,出薄落谷。三水。阴槃。彭阳。鹑觚。故属北地。

对于“第一城”,刘昭注补:“高峻所据。”

刘秀军于“高平第一城”击灭“高峻”战事,《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有所记录。“高平第一城”写作“高平第一”或“第一”:“初,隗嚣将安定高峻,拥兵万人,据高平第一,帝使待诏马援招降峻,由是河西道开。中郎将来歙承制拜峻通路将军,封关内侯,后属大司马吴汉,共围嚣于冀。及汉军退,峻亡归故营,复助嚣拒陇阺。及嚣死,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建威大将军耿弇率太中大夫窦士、武威太守梁统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入关,将自征之,恂时从驾,谏曰:‘长安道里居中,应接近便,安定、陇西必怀震惧,此从容一处可以制四方也。今士马疲倦,方履险阻,非万乘之固,前年颍川,可为至戒。’帝不从。进军及汧,峻犹不下,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前止吾此举,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西遮陇道,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遂传峻还洛阳。”

对于寇恂“杀其使而降其城”,后世有赞赏其“智决”者。[2]《寇恂传》“高平第一”,李贤注“高平,县,属安定郡。《续汉志》曰高平有第一城也。”寇恂“士马疲倦,方履险阻,非万乘之固”的劝谏,言“高平第一城”之所谓“险阻”,可以与上文引录“险固”对照理解。

这段记述中,所谓“帝使待诏马援招降峻,由是河西道开”,高平战事导致“河西道开”,直接体现出“高平第一”对于关中往“河西”方向交通作用,即后世所谓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性。而寇恂谏言“长安道里居中,应接近便,安定、陇西必怀震惧,此从容一处可以制四方也”,所谓“道里居中”,李贤注:“从洛阳至高平,长安为中。”也指出了“长安”以及“安定”地方在丝绸之路交通形势中的关系。

历史文献言及“高平第一”的例证,又有《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八年夏,车驾西征隗嚣,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两,与大军会高平第一。”李贤注:“高平,今原州县,《郡国志》云高平有第一城。”而“高平第一”又直接被称为“第一”。《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八年,帝自西征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冘豫未决。会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议质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马援对当地“第一”一带“山谷”“形势”比较熟悉,促成了刘秀战略决策的确定。所谓“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当然是指交通条件。

《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班固《安丰戴侯颂》曰:“高平第一,帝临我师。”也体现“高平第一”争夺的意义。

秦汉语言习惯,“第一”称位列在上,序次最先。《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司马贞《索隐》:“谓课最居第一也。”刘邦成功建国,“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有客劝诫萧何“自污”以令刘邦心安,言:“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傅产、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赵王。”裴骃《集解》:“如淳曰:‘功大者位在上,《功臣侯表》有第一第二之次也。’”又《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秦汉政绩评定有“最”“殿”等级,“最”,就是“第一”。《史记》卷九五《樊郦滕灌列传》:“(樊哙)还定三秦……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灌废丘,最。”裴骃《集解》:“张晏曰:‘最,功第一也。’”司马贞《索隐》:“其功最上也。”“其功特最也。”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大体理解“第一”名号的等级意义。

二、秦人经营的“陇坂”交通

秦人的早期发展,立足陇东、陇南。陇山,是秦文化的根据地,也是秦崛起进程中向东发展突破的第一道障碍

逾越陇山,实现陕甘宁的沟通,有多条通道。[3]而经漆(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高平(今宁夏固原)道路的开通,也是秦人交通建设的历史贡献。

前引《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安定郡”条所见“阴密,《诗》密人国。有嚣安亭”值得注意。秦昭襄王时代名将白起悲剧人生的最后一幕,出现了与“阴密”相关的情节。《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杜邮,司马贞《索隐》:“按:故咸阳城在渭北。杜邮,今在咸阳城中。”张守节《正义》:“《说文》云‘邮,境上行舍’,道路所经过。今咸阳县城,本秦之邮也,在雍州西北三十五里。”经“杜邮”往“阴密”,应经行咸阳往西北方向的交通干线。“阴密”在今甘肃泾川南,即咸阳往安定郡交通大道左近。

另一个地点也值得注意,即《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右扶风”条说到的“漆”:“漆,水在县西。有铁官。莽曰漆治。”漆县是与秦行政中心咸阳有较密切联系的地方。例证之一,是可能出身于“漆”的女子“娥”服务于秦宫廷。《方言》卷二关于各个地方女子之美好的语言表示方式,有这样一段文字:

娃、嫷、窕,艳美也。吴、楚、衡、淮之间曰“娃”。南楚之外“嫷”。[4]宋、卫、晋、郑之间曰“艳”。陈、楚、周南之间曰“窕”。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或谓之“窕”。故吴有馆娃之宫,秦有娥之台。[5]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6],美状为“窕”[7],美色为“艳”[8],美心为“窈”[9]

李斯为赵高构陷,于狱中上书秦二世,自言七条罪状,实则自陈建国强国的政治功绩,“幸二世之寤而赦之”。其中说到主持驰道的规划和建设:“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10]指出秦帝国的交通建设事业,由最高执政集团策划并主持施工。丞相是工程的负责人,目的在于炫耀威权,“以见主之得意”。[11]

而“治驰道”的决策,是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向西北方向巡行之后确定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12]

三、秦始皇“出鸡头山,过回中”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关于“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的记载,张守节《正义》:“陇西,今陇右;北地,今宁州也。”

关于“鸡头山”,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在京西南九百六十里。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后汉书·隗嚣传》云‘王莽塞鸡头’,即此也。”张守节按:“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笄头山,在京西北八百里,黄帝鸡山之所。”[13]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幵头山”在今宁夏北,大致六盘山东南的位置。而“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南。[14]

关于“回中”,裴骃《集解》写道:“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曰:‘回中在北地。’”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言始皇欲西巡陇西之北,从咸阳向西北出宁州,西南行至成州,出鸡头山,东还,过岐州回中宫。”[15]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回中”在今甘肃华亭南,陕西陇县西北。[16]马非百撰《秦集史》[17],篇末列《遗迹表》,分列“今地”“遗迹名称”“传说”“备考”(即资料出处),没有今甘肃、宁夏“遗迹”。[18]其实,搜检《嘉庆重修一统志》,是可以看到相关信息的。如卷二五九《平凉府·山川》“崆峒山”条:“在平凉县西,即笄头山也。一作鸡头,一作幵头,亦作汧屯,又名牵屯,又名薄落。《史记》: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又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又卷二六〇《平凉府·古迹》“回中宫”条:“在固原州境。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雍,通回中道,遂出萧关。应劭曰: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险阻,秦置回中宫于此。”[19]当然,方志中相关信息未必可以作为历史确证,但是不妨引为参考。

四、汉武帝“西登崆峒”“北出萧关”

值得注意的是,与秦始皇实现统一后第一次出巡相对应,汉武帝“始巡郡国”,也取“行西踰陇”的方向。《史记》卷三〇《平准书》记载:“天子始巡郡国。东度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辨,自杀。行西踰陇,陇西守以行往卒,天子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充仞新秦中。”[20]而《汉书》卷六《武帝纪》的记载是:“(元鼎四年冬十月)行自夏阳,东幸汾阴。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21]《资治通鉴》卷二〇的处理方式,也将“东度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辨,自杀”,与“行西踰陇,陇西守以行往卒,天子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以及“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分隶元鼎四年(前113年)和元鼎五年(前112年):

(元鼎四年)冬,十月……是时,天子始巡郡国;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

(元鼎五年)冬,十月,上祠五畤于雍,遂逾陇,西登崆峒。陇西守以行往卒,天子从官不得食,惶恐,自杀。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22]

可以看到,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的这次出巡,几乎完全遵行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西巡旧迹。“西登崆峒”,“北出萧关”,“猎新秦中”,到达并经过了今宁夏固原地方。

在汉武帝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年,又一次巡行北边。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巡。《汉书》卷六《武帝纪》记载:“后元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遂幸安定。”“二月,诏曰:‘朕郊见上帝,巡于北边,见群鹤留止,以不罗网,靡所获献。荐于泰畤,光景并见。其赦天下。’”[23]宋人林虙编《两汉诏令》卷六《西汉六·武帝》题《赦天下诏》(后元元年二月),列为汉武帝颁布诏令的倒数第二篇。[24]汉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幸安定”,可以看作他对这一方向交通与军事经营的最后关注。[25]

五、安定郡治的移位

西汉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又有属县安定(今甘肃泾川)。安定郡治与安定县,都在咸阳、长安往西北方向的交通干线上。

东汉安定郡治所向东南迁移到安定。

这一情形与东汉北边防务的全面收缩的大局势是一致的。我们还看到,两汉安定郡的户口数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汉志》记载西汉安定郡“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下辖“县二十一”。《续汉志》说东汉安定郡“户六千九十四,口二万九千六十”,下辖“八城”。东汉户、口数分别只有西汉的14.26%和20.28%,东汉辖县只有西汉的38.10%。与这一形势相对应的,是大规模移民充实了江南地区的人口,促成了东南地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安定郡治的内移,由高平而安定,是循西北交通干线的方向迁徙的。《续汉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则是明确的交通“道里”信息。

六、“高平第一”与“陇道之雄”

“高平第一”体现的“险阻”“险固”形势,是行历固原地方的旅人们的直接的交通体验。这种感觉,保留在长久的历史记忆中。

《述异记》卷上记录了这样的说法:“安定西陇道,其谷中有弹筝之声。行人过闻之,谓之‘弹筝谷’。”关于“陇道”,有多种说法。以“安定”为空间坐标的“陇道”,曾经是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太平御览》卷五三引《水经注》曰:“泾水东南径都庐山。山路之中,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鼓舞,乐而后去。即弦歌之山也。故谓此峡为‘弹筝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原州·安定郡》“百泉县”条:“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西四十五里。”“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地理志》云:泾阳县筓头山,泾水所出。《淮南子》云:筓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因谓之‘弹筝峡’。”《太平寰宇记》卷三二《关西道八·泾州·安定郡》:“弹筝峡自原州百泉县界都卢山泾水所出,南流山谷之间,水声清响,有如弹筝。”所谓“水声清响,有如弹筝”,“行者鼓舞,乐而后去”,告知我们这条古路虽然艰险,却有清雅的风景和积极的精神使得行程有如同“弦歌”的音乐美感相伴随。

将我们讨论的这条道路称作“陇道”的古例,有宋人宋庠《赐奉宁军节度使就差知泾州夏竦充泾原秦凤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诏》有“出镇三秦”,及“自平凉以东,陇道交属,建防制要,当在临泾”语。[26]宋人蔡襄说:“陇道之雄为天下首。”此说也与“知秦州”有关。[27]

此“陇道”是向西拓展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一个路段。沈约《白马》:“白马紫金鞍,停镳过上兰。寄言狭斜子,讵知陇道难。赤坂途三折,龙堆路九盘。冰生肌里冷,风起骨中寒。功名志所急,日暮不遑食。长驰入右地,轻举出楼兰。直去已垂涕,宁可望长安。”[28]此“陇道”交通,与“赤坂”“三折”“龙堆”“九盘”,以及“右地”“楼兰”等丝绸之路沿途景观有密切的关系。明代文学家郑岳《陇州阻雨》诗写道:“幽窗扄雨一灯明,独宿空堂此夜情。陇道寒深双鬓短,关山路险寸心惊。天连绝塞风烟色,秋入荒城鼓角声。”[29]其中“陇道”与“绝塞”“荒城”相联系。又于慎行《阳春曲》:“辽然流想心不欢,天山积雪久未干。尺书欲寄陇道难,安能随风到玉关。闺阴早霜岁欲阑,红颜寂寞空长叹。”[30]则“陇道”和“天山”“玉关”亦形成关联。这种文学程式,体现在传统交通意识和传统文化理念中,“陇道”路段是丝绸之路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作者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1](清雍正)《甘肃通志》卷四《固原州》:“州本汉高平县安定郡治也。州东有高平第一城,以险固名。王应麟曰:“原州当陇道之要。光武取陇右,先降高峻,而后可以蹙隗嚣。赫连勃勃据高平,乘间以窥陇东岭北,得以病姚兴。宇文泰军于高平,因而规定关陇。诚要害之地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李弥逊《筠谿集》卷九《议古》“寇恂斩高峻使皇甫文”条:“议曰:皇甫文,峻之腹心也。怀不廷之谋,抗方张之敌。乘其不虞而诛之,兵法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之必矣。夫利害之机,常隐于众人不见之地。一投其会,盘根错节,迎刃自解,不能犹治丝而棼之后,虽尽力难为工矣。恂之智决矣,岂诸将所能及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子今:《秦人经营的陇山通路》,《文博》1990年第5期。

[4]原注:“言婑嫷也。”

[5]原注:“皆战国时诸侯所立也。音七。”

[6]原注:“言娥娥也。”

[7]原注:“言闲都也。”

[8]原注:“言光豓也。”

[9]原注:“言幽靜也。”

[10]《史记》,第2561页。

[11]秦始皇的交通行为可以“见主之得意”的例证,有《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第296页。《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第344页。

[12]裴骃《集解》:“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史记》,第241-242页。

[13](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三·原州·安定郡》“平高县”条:“本汉高平县,属安定郡。后魏太武帝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平高县,属平高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页。

[1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第5-6页。

[15]《史记》,第241-242页。

[1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第5-6页。

[17]《秦集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043页。

[18]《秦集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022-1043页。

[19]《嘉庆重修一统志》(第1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867-12868页、12904-12905页。

[20]《史记》,第1438页。《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天子始出巡郡国。东度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辩,自杀。行西踰陇,卒,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行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充入新秦中。”第1172页。

[21]《汉书》,第183页、185页。

[22]《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60页、665页。

[23]《太平御览》卷五三七引《汉书》:“《武纪》曰:‘朕郊见上帝,巡于北边,见群鹤留止,不以罗网,靡所获。献荐于太畤,光景并见。’”《太平御览》卷六五二引《汉书》:“后元年二月诏曰:‘朕郊见上帝,巡于北边,见群鹤留止,以不罗网,靡所获献。荐于泰畤,光景并见。其赦天下。”有“不以罗网”“以不罗网”的不同。

[24]最后一篇是四个月后颁布的《封莽通等》(后元元年六月)。

[25]王子今:《北边“群鹤”与泰畤“光景”——汉武帝后元元年故事》,《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6](宋)宋庠:《元宪集》卷二七《内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宋)蔡襄:《兵部员外郎知制诰何某可依前兵部员外郎充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制》,《端明集》卷一〇《制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二〇九,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1036页。

[29](明)郑岳:《山斋文集》卷六《七言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明)于慎行:《谷城山馆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