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于文生治验

于文生治验

时间:2022-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达治愈哮证之目的。经治疗病情稳定之后,改用丸剂巩固疗效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哮症易复发,当病情缓解之后,巩固疗效尤为重要。

于文生治验

[《山东中医杂志》]

1.热哮——清热止咳定喘汤

方药组成:炙麻黄9g,炒杏仁9g,生石膏30g,金银花30g,连翘15g,桔梗9g,前胡12g,浙贝母15g,炒地龙12g,浮萍15g,徐长卿15g,炒葶苈子12g,甘草6g,大枣5枚,雷公藤20g(先煎),水煎服。

功效: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主治: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痰黏稠,烦闷不安,发热,汗出,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小结:对于热哮,于老师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肺,降气平喘。正如尤在泾曰:“以麻黄杏仁之平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浙贝母、前胡、桔梗止咳化痰,炒葶苈子、大枣泻痰行水、下气平喘,浮萍、徐长卿祛风解毒,有脱敏之功,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之效,紫菀、桑白皮泻肺止咳。

2.寒哮——散寒化饮平喘汤

方药组成:麻黄9g,桂枝9g,细辛3g,半夏9g,五味子9g,炒地龙12g,苏子12g,白芥子12g,炒莱菔子12g,浮萍15g,徐长卿15g,干姜9g,甘草6g,雷公藤20g(先煎),水煎服。

功效:温肺散寒,化饮平喘。

主治:喘促气逆,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咳痰色白或稀薄泡沫,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小结:本方以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而成。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发汗宣肺、解毒、止咳喘;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配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配以五味子之酸敛,使散中有收,可防肺气耗散之弊;炙甘草调和诸药,合芍药取酸甘化阴以防麻黄辛散太过。三子养亲汤中苏子下气消痰、止咳平喘,白芥子豁痰利气。前人曾说:“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除。”莱菔子降气化痰,故可祛除伏痰,再配以浮萍、徐长卿脱敏,雷公藤有免疫抑制作用。共达治愈哮证之目的。

3.虚哮——补肺健脾纳肾固喘汤

方药组成:黄芪30g,党参24g,炒白术15g,防风9g,熟地黄24g,紫菀12g,茯苓12g,鹅管石18g,紫石英15g,桑白皮15g,补骨脂15g,甘草6g。水煎服。

功效:补肺健脾,温肾纳气固喘。

主治: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自汗,怕风易感冒,日久而致短气息粗,动则加重,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发作,畏寒肢冷,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小结: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肺之母。哮病反复发作,正气日伤,脾虚气化失职,故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脾虚母气亏虚,土不生金而肺气更虚,皮毛不固,故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久病不已,穷必及肾,配以熟地黄、鹅管石、紫石英温肾纳气,紫菀、桑白皮泻肺止咳化痰。

4.哮喘巩固期——瓜蒌皂矾丸

方药组成:煨瓜蒌120g,皂角炭60g,明矾60g,炙麻黄60g,炒杏仁45g,桔梗45g,黄芪90g,党参90g,鹅管石90g,川贝母60g,紫菀75g,款冬花75g,浮萍60g,徐长卿60g,甘草15g,蛤蚧1对。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次9g,日3次,温开水送服。

小结:哮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道疾病。经治疗病情稳定之后,改用丸剂巩固疗效是非常必要的。方中瓜蒌、皂角炭、明矾清热止咳祛痰;麻黄、杏仁、桔梗、川贝母、紫菀、款冬花、甘草润肺止咳平喘;黄芪、党参培土生金;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是治疗肺肾虚喘之要药;浮萍、徐长卿用以脱敏,防哮证再发。

于老师根据“喘哮之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的治则,将哮证辨为热哮、寒哮、虚哮分型治疗,实践证明这种分型适合临床,便于掌握,见解独特,疗效确切。由于哮症易复发,当病情缓解之后,巩固疗效尤为重要。根据《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作者,亦名哮喘”,于老师认为痰为本病夙根,故用瓜蒌皂矾丸以祛除夙根,而达到哮证不再复发之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