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住院患儿的护理

住院患儿的护理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目主要介绍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和保健重点;小儿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重点为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特点;体格发育各项指标正常值,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母乳喂养;住院小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计划免疫程序。了解各年龄期的特点,将有助于掌握小儿的健康、疾病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约40周。因此在评价小儿生长发育时男女标准应分开。

模块二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认知

项目二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小儿年龄分期的界限,各期的保健特点,体格发育评价指标及测量方法。

2.能进行合理的婴儿喂养。

3.归纳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4.说出小儿体格发育的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5.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各期小儿进行合理的保健指导,并按时进行计划免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案例导学、情景设置、问题探讨,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课本、互联网、图书阅览室等)查阅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2.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精讲共同完成儿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爱心,时刻关注小儿的身心健康。

2.培养学生关心体贴儿童的态度及实际工作中的团队合作

精神。

项目分析

本项目主要介绍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和保健重点;小儿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重点为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特点;体格发育各项指标正常值,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母乳喂养;住院小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计划免疫程序。难点为生长发育评价,人工喂养方法,儿童健康促进及小儿用药护理。

任务一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案例导学

宝宝,男,2月5日出生,第一胎,足月顺产,人工喂养,营养发育正常,体重8 kg,身高75 cm,前囟已闭,头围46 cm,乳牙4颗,会翻身,能独坐,听不懂单词,不会发复音,会伸手取物,两手不会传递。

案例思考:

1.请综合分析推测宝宝属于哪个年龄段?

2.这一期的护理重点是什么?

活动 不同阶段小儿年龄分期认知

活动引入

问题:

小儿年龄是怎样进行分期的,分期的依据是什么?各期的特点是什么?

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根据儿童各年龄时期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及疾病的发生规律,将小儿时期分为七个年龄阶段或分期。了解各年龄期的特点,将有助于掌握小儿的健康、疾病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胎儿期】

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约40周。此期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完全依赖母体,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护理重点是做好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工作。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出生后满28 d称新生儿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 d又称围生期)。此期特点:胎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各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差,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出血、窒息、感染等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占婴儿死亡率的1/2~2/3),尤其以新生儿早期(生后第1周)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时期护理重点:注意保暖、合理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使之尽快适应外界环境。

【婴儿期】

从出生至满1周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此期特点: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小儿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期,对营养素及热量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因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6个月以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力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护理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进行科学的喂养指导;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

【幼儿期】

从1周岁到满3周岁为幼儿期。此期特点:①体格发育速度较婴儿期减缓,乳牙出齐,前囟闭合;②活动范围加大,与外界事物接触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增强,智力发育加快;③好奇心强,但识别外界危险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因机体免疫功能仍低,易患感染及传染性疾病;④饮食从乳类逐渐过渡到普食。护理重点:合理营养,按时预防接种,加强体质锻炼,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学龄前期】

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此期特点:①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趋成熟。求知欲强,好问,模仿力强;②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防范意识差,仍易发生意外;③免疫功能逐渐增强,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减低,免疫性疾病开始增多。护理重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加强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做好学前期教育。

【学龄期】

从入小学(6~7岁)开始到进入青春期之前为学龄期(相当于小学阶段)。此期特点:①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②智力发育完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增强;③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前降低,而近视、龋齿、脊柱弯曲的发病率增高。护理重点: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及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称为青春期(相当于中学阶段)。此期特点:①体格发育明显加速,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生殖系统迅速发育;②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不稳定,易引起心理、生理、行为、精神等方面异常。护理重点:保证充足的营养,加强体格锻炼,及时注意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达标检测

知识拷贝

【A1型题】

1.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断脐至生后满( )

 A.7 d    B.18 d

 C.28 d   D.30 d

 E.40 d

2.婴儿期是( )

 A.出生至28d     B.出生到满1周岁

 C.出生到满2周岁   D.1~2岁

 E.1~3岁

3.新生儿期特点错误的是( )

 A.常因分娩带来产伤和窒息   B.易发生适应环境不良综合征

 C.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D.免疫功能差,感染性疾病多见

 E.生理调节功能发育好

4.幼儿期的特点不包括( )

 A.智力发育较婴儿期突出   B.体格发育速度较婴儿期慢

 C.前囟闭合,乳牙出齐    D.语言、动作及心理发展较慢

 E.能控制大小便

5.小儿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期是( )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期

 E.青春期

知识应用

1.何谓新生儿期,有什么特点?

2.何谓婴儿期,有什么特点?

任务二 小儿生长发育的认知

案例导学

宝宝,女,体重6.5 kg,身长60 cm,前囟约2 cm×2 cm,刚开始出牙,能发单音,可以独坐片刻,能辨认陌生人与熟人,能伸手取玩具。

案例思考:

1.请综合分析推测宝宝的年龄?

2.宝宝的发育是否正常?

活动1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知

活动引入

问题:

1.生长发育的顺序规律是什么?

2.孕母出现营养不良,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吗?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生长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是质的改变,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

【生长发育规律】

1.连续性和阶段性 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连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小儿时期,但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速率差异很大,具有阶段性。就体格发育而言,出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尤其是头3个月,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后半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均衡性 各系统发育有先后、快慢的不同,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而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发育在年幼时较发达,肌肉组织到学龄期才开始加速(图2-1)。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顺序规律。①由上而下: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②由近到远: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③由粗到细:手拿物品先用全掌握持,以后发展到能以手指端摘取;④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⑤由低级到高级: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

图2-1 小儿生后主要系统生长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遗传、性别、环境、营养等方面的因素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正常值或标准不是绝对值,而是一个范围。一般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小,青春期个体差异较显著。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 小儿生长发育的潜力、特征、限度、趋向等不仅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种族和家族影响,如皮肤和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等。

2.性别 男女孩生长发育各有特点,女孩青春期开始较男孩约早2年,此时体格生长剧增,其身高、体重超过男孩,男孩青春期虽开始较迟,但生长时间比女孩长,其最终平均身高、体重还是超过女孩。因此在评价小儿生长发育时男女标准应分开。

3.营养 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长期营养不足可导致体重不增,甚至下降,最终会影响身高的增长和导致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低下。

4.孕母情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妊娠早期如患病毒性感染、X射线照射、环境毒物污染等可导致胎儿畸形;孕母患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胎儿体格生长以及脑的发育迟缓。

5.疾病 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干扰作用十分明显,如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同时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对体格和神经系统发育均有影响,其中以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尤为重要。先天性疾病对小儿体格和精神神经发育均不利,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6.生活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反之,则带来不良影响。

活动2 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估

活动引入

1.情景:

宝宝,身长75 cm,头围与胸围相等,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能说简单的单词,开始独立行走。

2.问题:

(1)宝宝的年龄是多大?

(2)按标准体重公式计算,该小儿的体重应是( )。

(3)该小儿的头围可能是( )。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和测量方法】

1.体重 体重是指身体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量。是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常作为临床计算药量、静脉输液量的依据。

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年龄越小增长的越快。正常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是3 kg,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700 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400 g。生后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 kg),1岁时为出生时的3倍(9 kg),2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12 kg),2~12岁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 kg。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岁以下公式计算: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 体重(kg)= 6+月龄×0.25

2~12岁 体重(kg)=年龄×2+ 8

体重测量(图2-2)应在晨起空腹排便后,只穿内裤进行,衣服不能脱去时应除去衣服的重量。新生儿和婴儿用婴儿磅秤精确读数至10 g;幼儿用载重20~30 kg的坐式杠杆秤测量,儿童用载重50 kg的立式杠杆秤,精确读数至50 g。体重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营养、辅食添加、疾病等。

图2-2 小儿体重测量

由于个体差异,小儿体重的正常波动范围为±10%,当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的20%,或低于标准的15%时,应考虑是否为病理现象,如肥胖症或营养不良。

2.身高(长)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发育反映骨骼的重要指标。身长的增加同体重一样,年龄愈小增长越快,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 cm,1岁时约为75 cm,2岁时约为85 cm。2岁以后身高平均每年增长5~7 cm。2~12岁小儿身高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身高(cm)=年龄×7+ 70,进入青春早期出现身高第二个增长加速期,12岁以后不能按上式计算。

身高测量时,3岁以下小儿用卧式测量板,小儿仰卧于量板中线上,面部向上,两腿伸直,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小儿膝部,使两腿伸直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之紧贴小儿足底,测量测板两端的距离,所得的长度为身长,精确到0.1 cm。3岁以上小儿用立位身长计测量。临床上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以计算其比例关系。

身高(长)包括头部、躯干及下肢的长度,三者的发育速度是不平衡,其比例在不同年龄期不断发生变化,头占身长的比例从新生儿的1/4减为成人的1/8(图2-3)。

身高(长)受遗传、内分泌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正常波动范围为±30%以内,若低于正常值的30%以上则为异常。

图2-3 胎儿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分比例

3.坐高(顶臀长)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高,其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婴幼儿卧位测量顶臀长为坐高(图2-4)。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67%,4岁时坐高占身长的60%,6~7岁后坐高小于身长的60%。

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可反映肢体的生长情况,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软骨发育不良等,其百分比可显示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例可使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图2-4 测量顶臀长

4.头围 头围指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颅骨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 cm;1岁以内小儿头围前3个月增长的量(6 cm)约等于后9个月增长的量,1岁时平均46 cm;2岁时头围48 cm;5岁时为50 cm;15岁时头围接近成人,为54~58 cm。头围过大要考虑有无脑积水、佝偻病;头围过小要考虑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等。

5.胸围 胸围是前经两乳头下缘水平、后经两侧肩胛骨下角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与心、肺的发育情况。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 cm,小于头围1~2 cm,1周岁时与头围大致相等,以后胸围超过头围。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等于年龄减1。

6.囟门 小儿颅骨与颅骨交界处形成的间隙为囟门,其中两顶骨与两额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两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图2-5)。

图2-5 婴幼儿的囟门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前囟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为1.5~2 cm,而后随颅骨及脑的发育而稍有增大,6个月后逐渐变小,在1~1.5岁闭合。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已近闭合,或迟至生后6~8周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重度脱水者。

7.牙齿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即乳牙(共20颗)和恒牙(共28~32颗)。乳牙于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平均6个月),乳牙出牙的顺序见图2-6。若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乳牙于2~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恒磨牙(六龄齿),位于第二乳磨牙之后。7~8岁乳牙开始按萌出顺序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12岁左右出第二恒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恒磨牙(智齿),但也有终身不出此牙者,一般20~30岁时出齐。

图2-6 乳牙萌出的顺序

表2-1 乳牙、恒牙生长特点

活动3 感觉、运动和语言发育的评估

活动引入

情景:

宝宝,2岁,体重12.5 kg,身高83 cm,头围48 cm,胸围49 cm,能双脚跳,能说出2 ~3个字构成的句子。请判断该小儿的发育是否正常?

【感知的发育】

1.视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光觉敏感,对强光刺激可引起闭目,在15~20 cm范围内视觉最清晰,短暂注视和追随近处缓慢移动的物体。2个月头眼协调可注视物体,在眼水平方向90°范围随物移动;3~4个月喜欢看自己的手,追寻活动的人或物体;4~5个月出现眼手协调动作,可追随跌落的物体,认识母亲、奶瓶;6~7个月目光可垂直移动,喜欢红色、黄色、橙色;8~9个月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小物体;1.5~2岁可注视3 m远处小玩具,能区别形状,喜看图画;2岁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5岁能区别颜色;6岁深度视觉充分发育,视力1.0。

2.听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有良好的听觉灵敏度,稍响一点的声音会引起细微的动作改变。1个月时能分辨“吧”和“啪”的声音;3个月出现定向反应,头转向声源;6~7个月能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反应;8个月开始区别语言的意义,听懂自己的名字; 10个月能听到声音,两眼迅速看向声源;1~2岁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3岁能更精细区分不同声音;4岁听觉发育完善。

3.知觉的发育 知觉为人对事物的综合反映,包括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5~6个月已有手眼协调动作,通过看、咬、触、闻等活动了解物体各方面的属性。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4~5岁时能区别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岁能辨左右;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运动功能的发育】

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与脑的发育、神经纤维髓鞘化的时间与程度有关。小儿动作的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尾规律):从泛化到集中(动作由全身泛化到局部,不协调到协调,不精确到精确)、自上到下(动作的发展自头端向足端发展)、由近到远(运动从身体的中部开始向四肢远端)、先正后反(正面动作先于反面动作)。

1.大运动发育

(1)抬头 新生儿俯卧位时能抬头1~2 s,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

(2)翻身 婴儿5个月时能从仰卧位翻至俯卧位,6个月时能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

(3)坐 婴儿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并能左、右转身。

(4)爬 婴儿7~8个月时已能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有时能在原地转动身体;8~9个月时可用上肢向前爬;12个月左右爬时可手、膝并用;18个月时可爬上台阶。

(5)站、走、跳 婴儿5~6个月扶立时双下肢可负重,并上、下跳动;9个月时可扶物站立;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18个月时能跑及倒退行走; 2岁时能双足跳;3岁时能双足交替走下楼梯。

2.精细运动发育 新生儿两手握拳不易松开,3~4个月可胸前玩手,开始有意识地用双手取物;6~7个月时能用单手抓物,出现换手及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指、示指捏拾物体,能将乳瓶的乳头放入口中;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叠起2块积木,乱涂画;18个月时会掷球,能叠3~4块方积木;2岁时可逐页翻书;3岁时在成人的帮助下会穿衣服,能画圆圈及直线;4岁会穿衣服、鞋帽,会刷牙;5岁时可画出人体的六部分,写出自己的名字。

【语言发育】

语言是小儿适应人类社会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发展对儿童神经、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语言发育受语言中枢管理,还需有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与周围人群的语言交往也是促进语言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1.发音阶段 2个月发出和谐喉音,如“啊”“咿”“呜”等元音;7~8个月无意识叫爸爸、妈妈。

2.理解语言阶段 9个月听懂简单词句,10个月能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3.表达语言阶段 1岁能简单叫出常用物品名称,1.5~2岁会说2~3字构成的词组;2岁会说简单的句子;2~3岁是语言发展的快速阶段,也是语言表达的关键期,词汇量可达1000个左右;3~4岁能说短的歌谣,会唱歌;5岁后说话接近成人,能讲完善的故事。

达标检测

知识拷贝

【A1型题】

1.生长发育遵循的规律正确的是( )

 A.自下而上   B.由远到近

 C.由细到粗   D.由简单到复杂

 E.由高级到低级

2.以下哪个是反映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反映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

 A.身长   B.头围

 C.体重   D.胸围

 E.皮下脂肪

3.8月龄小儿的标准体重为( )

 A.6 kg   B.7 kg

 C.8 kg   D.9 kg

 E.10 kg

4.三岁小儿的平均身长是( )

 A.71 cm   B.75 cm

 C.81 cm   D.85 cm

 E.95 cm

5.乳牙萌出延迟是指( )

 A.5个月婴儿未出   B.7个月婴儿未出

 C.9个月婴儿未出   D.10个月婴儿未出

 E.12个月婴儿未出

6.2岁以内小儿乳牙数可按下列哪个公式计算( )

 A.月龄-(2~4)   B.月龄-(2~6)

 C.月龄-(2~8)   D.月龄-(4~6)

 E.月龄-(4~8)

7.5岁小儿的平均身高、体重及头围约是( )

 A.身高90 cm、体重12 kg、头围44 cm B.身高95 cm、体重14 kg、头围46 cm

 C.身高100 cm、体重16 kg、头围48 cm D.身高105 cm、体重18 kg、头围50 cm

 E.身高110 cm、体重20 kg、头围54 cm

8.小儿前囟的正常闭合时间是( )

 A.3~4个月    B.4~6个月

 C.6~12个月   D.1~1.5岁

 E.2~2.5岁

【A2型题】

9.一健康小儿,前囟约2 cm×2 cm,开始出牙,身长65 cm,体重7 kg,可辨认熟人

和陌生人,可独坐片刻,发出单音节,其年龄大约是( )

 A.1~2个月   B.3~4个月

 C.6个月    D.8~9个月

 E.12个月

10.一个健康小儿,体重7.8 kg,身长67 cm,会翻身,能独坐,不会爬,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能发出“ba、ba”“ma、ma”等复音,但无意识,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其最可能的月龄是( )

 A.3个月   B.5个月

 C.7个月   D.9个月

 E.11个月

【A3型题】

(11~13题共用题干)

某小儿,营养发育中等,身长75 cm,头围与胸围相等,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能说简单的单词,两足贴地能独站数秒,不能独立行走。

11.该小儿的年龄可能是( )

 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2个月

 E.18个月

12.该小儿的体重应是( )

 A.6 kg   B.8 kg

 C.9 kg   D.12 kg

 E.15 kg

13.该小儿的头围可能是( )

 A.34 cm   B.36 cm

 C.40 cm   D.44 cm

 E.46 cm

知识应用

1.何谓生长发育?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2.小儿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

3.前囟什么时间闭合?前囟有何临床意义?

4.体重是反映小儿_______ 和 _______的灵敏指标,也是临床计算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的主要依据,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_______ k g。

5.身长是指从 _______到_______ 的全身垂直长度,是反映 _______的重要指标,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_______ cm。

任务三 小儿营养与喂养的认知

案例导学

宝宝,男,3个月,体重5 kg,前囟2 cm×2 cm,头围36 cm,会抬头。因其母亲有病,不能继续实施母乳喂养,请你指导家属正确为宝宝进行人工喂养。

案例思考:

1.宝宝现在选择什么样的乳制品合适?每日的乳量是多少?每次给多少毫升?

2.喂奶中间需要加喂水吗?若需要应给多少?

3.人工喂养宝宝时应注意什么?

活动1 能量与营养素需要的评估

活动引入

问题:

1.小儿能量需求包括哪几方面?哪项是小儿特有的?

2.小儿每日所需要的能量,均来源于什么物质呢?

3.婴儿期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的能量和水分别是多少?

4.你知道小儿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哪些营养素吗?哪些食物中含有这些营养素?(举例说明)

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代谢越旺盛,对营养的需要相对越多,但其消化功能越差,喂养不当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所以,对小儿实施合理的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小儿的营养与喂养指导是儿童保健的重要措施。

【能量的需要】

能量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主要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供给,1 g蛋白质产生能量17 kJ,1 g脂肪产生能量38 kJ,1 g碳水化合物产生能量17 kJ。小儿每日需要能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代谢 是指在安静状态下维持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小儿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比成人多,且年龄越小所需越多。婴儿期占总能量需要的50%~60%,以后逐渐减少,12岁时与成人需要量接近。

2.生长发育 是小儿特有的能量需要,并与生长发育的速度成正比。婴儿期此部分能量需要最多,占总能量需要的25%~30%,以后逐渐减少,进入青春期,此项需要又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是食物在消化、吸收及其在体内代谢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其次为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婴儿期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此项能量消耗较多,占总能量需要的7%~8%,混合膳食的年长儿约占5%。

4.活动需要 小儿活动所需能量与其活动的类型、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一般年龄越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越少,婴儿期占总能量需要的15%~20%,以后逐渐增加,但此项能量需要个体差异较大,爱哭闹、爱活动的小儿与同年龄安静小儿相比,活动所需的能量可多3~4倍。

5.排泄损失 指每日摄入的供能食物中未经消化、吸收与利用就被排泄于体外的部分。一般不超过摄入总能量的10%。呕吐、腹泻时,该项损失明显增加。

以上五个方面能量需要的总量就是小儿总的能量需要量。婴儿期平均需要460 kJ/(kg·d),以后逐渐减少,每增长3岁减少42 kJ/(kg·d),15岁时为250 kJ/(kg·d)。婴儿每日所需总能量中,50%~60%来自糖类,35%~50%来自脂肪,10%~15%来自蛋白质。

【营养素的需要】

1.蛋白质 是构成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物质,也是酶、激素、抗体等不可缺少的成分。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蛋白相对较多。母乳喂养儿需要2 g/(kg·d),牛乳喂养儿需要3.5 g/(kg·d),混合喂养儿需要3 g/(kg·d)。主要来源于乳类、蛋、瘦肉、鱼和豆类。长期缺乏蛋白质可发生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力低下及水肿等;蛋白质过量又可造成便秘、消化不良。

2.脂肪 是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参与细胞膜和细胞核的构成,提供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具有保暖和保护脏器的作用。来源于食物中的乳类、肉类、植物油或由体内糖类和蛋白质转化而来,必需脂肪酸(如亚麻油酸)必须由食物供给。婴幼儿脂肪需要量为4~6 g/(kg·d)。长期缺乏脂肪可致小儿体重不增,发生营养不良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脂肪过多又影响食欲,发生腹泻。

3.碳水化合物 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来源于乳类、谷类、水果、糖类、豆类、蔬菜等。婴儿10~12 g/(kg·d),儿童10 g/(kg·d),成人4~6 g/(kg·d)。

4.维生素 维生素构成体内某些辅酶成分,参与和调节体内各种代谢过程,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每日需要量很少,大多数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根据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两大类。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及来源见表2-2。

表2-2 维生素的需要量及来源

5.矿物质 矿物质在电解质代谢、维持渗透压及酸碱平衡、骨骼的生长、造血、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免疫系统和神经的发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常量元素(每日需要量在100 mg以上,如钾、钠、氯、钙、镁、磷等)和微量元素(每日需要量少,如铜、锌、硒、碘、铁等)。婴幼儿期最易缺乏的是钙、磷、铁。各种矿物质的需要量及来源见表2-3。

6.水的需要 水是体液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机体的一切代谢和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小儿年龄越小,新陈代谢越旺盛,水的需要量也相对越多。婴儿期约需150 mL/(kg·d),以后每增长3岁减去25 mL/(kg·d),成人期约需50 mL/(kg·d)。

7.膳食纤维 来自植物细胞壁,不被肠道消化酶所水解,可吸收水分,使粪便体积增加,促进排便,虽无营养素的功能,但对肠道的排便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小儿摄入量为20~35 g/d,可从谷类、新鲜蔬菜、水果中获得。

表2-3 矿物质的需要量及来源

活动2 小儿喂养认知

活动引入

问题:

1.为什么要提倡母乳喂养?

2.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是什么?

3.如何为婴儿正确断奶?

4.何谓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怎样给予护理?

5.鲜牛乳如何配制合适婴儿使用?

【婴儿喂养】

婴儿喂养的方法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三种,其中以母乳喂养最为理想。

1.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应积极指导母亲实施母乳喂养。一般健康母亲的乳汁分泌量可以满足4~6个月婴儿营养需要。

(1)母乳成分 母乳的成分受产后的不同时间、每次哺乳时泌乳先后的影响。可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和晚乳。

1)初乳 产后5 d以内的乳汁,量少,内含脂肪较少而以免疫球蛋白为主的蛋白质多,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较丰富,有利于新生婴儿的生长及抗感染。

2)过渡乳 产后5~10 d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增高,蛋白质及矿物质逐渐减少。

3)成熟乳 产后11 d~9个月的乳汁,总量达高峰,泌乳总量每天可达700~1000 mL,随泌乳量的增加,所含蛋白质则更少。

4)晚乳 产后10个月后的乳汁,量和成分均不能满足小儿的需要。

(2)母乳的优点

1)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率高 母乳中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宜(1∶3∶6)能充分消化吸收。①蛋白质以乳清蛋白为主,遇胃酸时凝块较小,有利于婴儿消化,生物利用率高;②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可供给丰富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颗粒小,含有脂肪酶,易于消化、吸收;③含乙型乳糖多,可促进双歧杆菌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减少腹泻的发生;④矿物质含量较低,对胃酸的缓冲力小,有利于消化,同时减轻了婴儿的肾负担,且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⑤母乳中含有较多的消化酶,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⑥母乳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增强婴儿免疫力 母乳中免疫成分较多,如含有丰富的ZA、多乳铁蛋白、溶菌酶、双歧因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可提高婴儿肠道局部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3)促进智力的发展 母乳中含有较多的优质白蛋白、必需氨基酸、乳糖、卵磷脂、不饱和脂肪酸及调节因子等,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同时哺乳时,母子之间通过抚摸、拥抱、对视、语言等接触,给婴儿以安全、舒适、满足和愉快感,有利于母婴之间情感的建立,促进婴儿智能和心理的发展。

4)母乳喂养卫生、简便 母乳量随小儿的生长而增加,温度适宜,不易污染,方便、经济、卫生、安全。

5)母乳喂养有利于乳母产后的恢复和健康 哺乳时婴儿吸吮乳头的刺激能促进催乳素分泌,可促使产后子宫的复旧,减少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推迟月经复潮,有利于计划生育,还可以减少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率。

(3)母乳喂养的护理

1)鼓励母乳喂养,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2)合理营养,适量活动,充足睡眠促进乳母健康。

3)指导正确哺乳

▲哺乳时间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30 min内开奶;1~2个月不定时,按需供给;3~4个月时可2~3 h喂哺1次;3~4个月以后逐渐延长至3~4 h喂哺1次,午夜停1次,每日喂哺5~6次。每次哺乳持续时间15~20 min。

▲促进乳汁分泌 为保证乳汁正常分泌,乳母应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证心情愉快,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乳母应摄入足够的营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吸烟、饮酒等,避免滥用药物。

▲喂哺技术指导 ①喂哺前:先给婴儿更换尿布,洗净双手,用温水清洗乳头;②哺乳时:母亲怀抱婴儿,使婴儿头、肩部枕于母亲哺乳侧肘弯部,使口含乳头及乳晕大部分而不致堵鼻(图2-7),可采取“剪刀式”或“拇四指托乳房法”喂哺姿势(图2-8);③喂哺后,将婴儿抱直,头部靠在母亲肩上,轻拍背部(图2-9),使胃内空气排出,然后保持右侧卧位,以防溢乳。

▲注意事项 乳母患严重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癫痫、心功能不全、急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等不宜哺乳;若患乳腺炎则暂不哺患侧,但仍要定时将乳汁排空,并积极治疗。

图2-7 喂哺含乳示意图

图2-8 哺喂法

图2-9 竖抱拍背

4)指导断奶:随着小儿月龄的增长,母乳的分泌量和各种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要;同时乳牙逐渐萌出,消化功能不断增强,婴儿可逐渐适应其他种类、非流质性食物,一般从4~5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8个月后减少母乳次数,为断奶做准备,10~12个月可完全断乳。但遇小儿生病、夏季天气炎热时,可暂缓断乳,乳量充足者可适当推迟断乳,最迟断乳时间不宜超过1岁半。

学习链接

婴儿乳量充足表现

①婴儿吃奶后的表现能安然入睡,且一次睡眠时间可达3 h左右;②喂奶时能听到宝宝咽奶的声音,有时奶汁从嘴角边溢出;③婴儿每天大便3~4次,色泽金黄,呈黏糊状;④乳量充足的婴儿,一昼夜至少排尿6~8次(即更换6次以上湿尿布)。

2.混合喂养 指母乳与牛乳或其他代乳品混合喂养的方法,又称部分母乳喂养。分补授法和代授法两种:

(1)补授法 母乳分泌量不足时,每次先喂母乳,将乳房吸空,不足部分再以其他乳品补充,称补授法。

(2)代授法 乳汁足够,但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哺喂,在两次母乳喂哺之间,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一至数次母乳喂养者称代授法。

3.人工喂养 6个月以下婴儿,因母乳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采用母乳喂养,而用牛乳、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

(1)常用乳品及代乳品

1)牛乳 ①蛋白质含量较母乳高,其中酪蛋白占总蛋白的80%(而人乳中仅占20%);②脂肪含量与人乳相似,但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较低,仅为2%(人乳含8%);③乳糖含量少,主要为甲型乳糖,利于大肠杆菌生长;④矿物质较多,可降低胃酸浓度,不利于消化,并可增加肾的溶质负荷,且含磷高,钙磷比例不适,不利于钙的吸收;⑤缺乏各种免疫因子,且容易被细菌污染。

2)羊乳 其成分与牛乳大致相同,蛋白质凝块较牛乳细而软,但维生素B12、叶酸含量少,长期哺羊乳易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其他代乳品 如豆浆、豆浆粉等,适用于对牛乳蛋白过敏的婴儿。

(2)牛乳制品

1)鲜牛乳的配制 鲜牛乳经过稀释、加糖、煮沸而改变性质,使之能适宜于婴儿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①稀释:为降低牛乳中酪蛋白和矿物质的比例,可加水或米汤进行稀释;②加糖:一般每100 mL牛乳中加5~8 g糖,以弥补能量不足的缺点;③煮沸:一般煮沸3~4 min,达到灭菌目的,同时使蛋白质变性,在胃中的乳凝块变小易于吸收;④加维生素:添加果汁,弥补牛乳加工之后的维生素不足。

2)全脂奶粉:由鲜牛奶经加工处理后,制成干粉,较鲜牛乳易消化并减少过敏的可能性。按重量1∶8(1份奶粉加8份水)或按容量1∶4(1勺奶粉加4勺水)配成全牛奶,其成分与鲜牛奶相似。

3)婴儿配方奶粉 是以牛乳为基础进行改造,使其营养成分尽量接近母乳的奶制品。在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婴儿配方奶粉是优先选择的乳品。

(3)人工喂养的护理

1)乳量计算 应根据婴儿每日总能量和水的需要量进行计算。婴儿每日需要能量460 kJ/kg,水量150 mL/kg。每100 mL全牛乳供能270 kJ,水分约100 mL,若在100 mL牛乳中加入8 g糖,能再提供能量136 kJ,故8%的糖牛乳每100 mL供能达410 kJ,供给婴儿8%的糖牛乳110 mL/(kg·d),基本上能满足其能量与蛋白质的需要。故计算公式为:

每日牛乳需要量(mL)=体重(kg)×110(mL/kg)

每日补水量(mL)=体重(kg)×(150-110)(mL/kg)

       =体重(kg)×40(mL/kg)

每日乳中加糖量(g)=总牛乳量×8%

例如:3个月婴儿,体重5 kg。计算每日需配牛乳多少量?牛乳中需加多少糖?除牛乳外每日尚需供水多少?每天喂哺几次、每次喂多少?两次喂乳间另外喂多少水?

牛乳量:110 mL/kg×5 kg= 550 mL;牛乳中加入糖的量:550 mL×8%= 44 g;另需供水量:40×5 kg= 200 mL。若每日喂哺7次,每次喂牛乳量(550 mL÷7)≈70 mL,两次喂乳间另外喂(200 mL÷6)≈35 mL。

2)喂哺方法 ①喂哺技术同母乳喂养,须注意的是奶瓶倾斜程度应使奶头充满乳汁,以避免小儿在吸奶同时吸入空气;②选择适宜的奶瓶和奶头(正常儿按月龄选择);③哺喂前先将乳汁滴在喂哺者前臂内侧中下1/3交界处测试温度,以不烫手为宜;④每3~4 h喂一次,随月龄增加,增加牛奶量,减少喂奶次数;⑤每次喂养所用奶瓶和奶头及配乳所用食具、用具等均应清洗煮沸消毒。

4.辅助食品的添加

(1)辅食添加目的 补充乳类中营养素的不足,如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D,微量元素铁、锌等,并为断乳做好准备。

(2)辅食添加原则 应在小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应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3)辅食添加顺序 各种辅食添加的时间和顺序见表2-4。

表2-4 辅食添加的顺序

达标检测

知识拷贝

【A1型题】

1.小儿热量需要与成人最主要不同之处是( )

 A.基础代谢所需   B.活动所需

 C.生长发育所需   D.食物的特殊动力

 E.排泄损失

2.婴儿合理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糖占总能量的( )

 A.15%、50%、35%  B.35%、15%、50%

 C.50%、35%、15%  D.35%、50%、15%

 E.15%、35%、50%

3.初乳的特点是( )

 A.分泌量较多      B.脂肪含量较多

 C.免疫球蛋白含量多   D.蛋白质含量少

 E.缺乏矿物质

4.能随乳汁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 )

 A.sIgA   B.IgD

 C.IgG    D.IgM

 E.IgE

5.母乳喂养指导不当的是( )

 A.出生后30 min开奶   B.每次哺乳后喂水

 C.固定2~3 h喂1次    D.每次哺乳15~20 min

 E.10~12个月完全断奶

6.关于母乳喂养的时间及次数,下列哪项不正确( )

 A.生后半小时内喂哺

  B.1~2个月定时喂哺,每3 h喂1次

 C.3个月后夜间可停喂哺1次,每日6~7次

  D.每次15~20 min

 E.哺乳次数及时间依小儿吸吮能力及生活能力而定

7.婴儿哺乳结束后,应竖抱婴儿,轻拍其后背的目的是( )

 A.预防感染   B.增强食欲

 C.镇静     D.促进哺乳

 E.防止溢乳

8.5 kg婴儿每日需要8%糖牛乳量为( )

 A.100~110 mL   B.200~220 mL

 C.400~440 mL   D.500~550 mL

 E.600~660 mL

【A2型题】

9.患儿,男,6个月,母乳喂养,每日6~7次,为了保证小儿的营养摄取,护士对其家长进行辅食添加的健康指导,正确的是( )

 A.由粗到细   B.由稠到稀

 C.由少到多   D.由多到少

 E.由多种到一种

【A3型题】

(10~12题共用题干)

有一4个月健康婴儿,因无母乳,寻求喂养指导。

10.喂养该婴儿应宜选用的乳品是( )

 A.鲜牛奶   B.鲜羊奶

 C.酸牛奶   D.全脂奶粉

 E.婴儿配方奶粉

11.该婴儿每天的乳配方是( )

 A.乳量600 mL,水210 mL   B.乳量650 mL,水230 mL

 C.乳量700 mL,水250 mL   D.乳量750 mL,水270 mL

 E.乳量800 mL,水290 mL

12.该婴儿暂时不宜进食的食物是( )

 A.米糊   B.鱼肝油

 C.饼干   D.菜泥

 E.水果泥

知识应用

1.为什么要提倡母乳喂养?

2.牛乳有何缺点?如何矫正?

3.如何为婴儿正确断奶?

任务四 儿童保健认知

案例导学

宝宝,女,体重6.5 kg,身长60 cm,前囟约2 cm×2 cm,刚开始出牙,能发单音,可以独坐片刻,能辨认陌生人与熟人,能伸手取玩具。

案例思考:

1.请综合分析推测宝宝的年龄期特点是什么?

2.这一期的保健重点是什么?

活动1 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认知

问题:

1.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特点是什么?

2.新生儿保健如何进行家庭访视?

【胎儿期及围生期保健】

1.产前保健 避免不良因素影响,预防先天畸形;保证充足营养,预防先天性营养缺乏症;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孕母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期产前检查,防止难产、围生期缺氧等异常产发生。

2.产时保健 提高助产技术,预防产伤和防止产时感染、缺氧、损伤等。

3.产后感染 预防及处理新生儿各种疾病,做好围生期监护,以降低异常产、早产、窒息、缺氧和感染发生率。

【新生儿期保健】

建立新生儿家庭访视制度是新生儿期保健的重点,其包括:

1.初访 指新生儿出院回家后1~2 d内访视。了解出生情况、生后基本状况、母乳分泌情况、详细体检(观察新生儿呼吸、面色、睡眠、哭声、皮肤、黏膜与脐部等),指导母乳喂养及护理。

2.周访 指生后5~7 d内访视。主要了解新生儿吸吮、哭声、大小便情况及喂养和护理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检查新生儿黄疸程度和脐带是否脱落。

3.半月访 指生后10~14 d内访视。检查黄疸消退情况,体重是否恢复至出生体重。

4.满月访 指生后27~28 d内访视。重点了解喂养、护理情况,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婴儿期保健】

1.合理喂养 6个月以内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2.日常护理 每日早晚清洗面部,晚上清洗臀部,有条件者每日沐浴。保持会阴部清洁,大便后会阴部清洁护理;衣着应简单,宽松易脱穿,选择柔软、纯棉质地吸水性能较好的面料;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应避免过度兴奋,保持身体清洁、干爽,舒适;增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进行皮肤抚触、温水浴和擦浴锻炼。

3.防止意外 婴儿期常见的意外事故有异物吸入、中毒、窒息、跌伤、触电、烧伤等。应指导家长预防意外损害的发生。

4.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根据年龄特点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监测生长发育。指导家长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发生。

5.早期教育 训练大小便,训练视、听能力,促进动作的发展及语言的培养。

【幼儿期保健】

1.合理喂养 加强膳食管理,指导家长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食物多样化,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和饮食习惯;强调三餐二点制。

2.日常护理 幼儿衣着应保暖、宽松、轻便,利于自己穿脱与活动;颜色应鲜艳,有利于识别;保证每日12~14 h睡眠时间,睡前应避免过度兴奋;保持牙齿清洁,早期可用软布清洁幼儿牙齿表面,以后逐渐改用软毛小牙刷在家长的指导下训练自己刷牙。少吃易致龋齿的食物尤其是晚寝。可进行空气浴、日光浴、水浴或游泳和被动体操。

3.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5~2岁的幼儿训练良好的排便习惯;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不随地大小便、乱扔果皮纸屑;不吃生冷和未洗的瓜果,不吃掉在地上的食物。

4.预防疾病和意外 加强免疫接种;每3~6个月健康检查一次,监测生长发育;防止意外发生:如异物吸入、烫伤、跌伤、中毒、电击伤、交通事故等。

5.早期教育 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学习与他人分享,互助互爱,尊敬长辈,讲文明、讲礼貌等。3岁左右的小孩应学习穿脱衣服,培养小儿的自理能力。

6.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包括违拗言行、发脾气和破坏行为等,家长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学龄前期保健】

1.合理营养 学龄前小儿饮食接近成人,食物制作要多样化,粗、细、荤、素要搭配合理。

2.日常护理 学龄前儿童已有部分自理能力,如进食、洗脸、刷牙、穿衣、如厕等,但其动作缓慢,不协调,常需要他人协助,成人应给予鼓励,使能尽快独立完成;应培养其良好的睡眠习惯,在孩子睡眠之前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或听些轻柔音乐以促进其睡眠,保证每日11~12 h睡眠时间;继续进行户外活动,保证“三浴”锻炼。

3.预防疾病和意外 继续生长发育监测,每年进行1~2次健康检查,加强计划免疫;进行安全教育,预防溺水、外伤、误服药物和中毒等意外发生。

4.早期教育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加强学前教育,培养小儿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5.心理行为问题 针对吮拇指和咬指甲、遗尿、攻击性行为等,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学龄期与青春期保健】

1.加强营养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摄入,满足学习、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2.日常护理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习习惯,注意用眼卫生;加强少女的经期卫生指导;保证每日9~10 h睡眠时间;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加强教育 做好智力开发与思想品德教育,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心理、生理卫生教育,避免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发生。

4.预防疾病和意外 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积极预防龋齿、肠道寄生虫病、各种传染病、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常见疾病。进行安全教育,预防车祸、外伤、溺水及活动时发生擦伤、挫伤、扭伤或骨折等意外发生。

5.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期儿童常不适应上学,表现为焦虑、恐惧和拒绝上学。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活动2 小儿计划免疫认知

活动引入

1.情景:

今天是预防接种日,李女士来到社区咨询,宝宝,5个月,前两天发热,体温38.5℃,现体温正常,问题:能否打预防针?若可以,应该打什么预防针?

2.问题:

(1)什么是计划免疫?

(2)正确区分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3)列表简明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4)预防接种的反应有哪些?

【基本概念】

1.计划免疫 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有计划地将具有特异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接种于易感者机体,使其自动产生免疫力,提高儿童群体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 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免疫力,预防相应的传染病。主动免疫又分为两种:

(1)自然主动免疫 患某种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如麻疹、水痘等。

(2)人工主动免疫 依靠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而获得的免疫。

常用的有:①死疫苗:此类疫苗较稳定、安全、易于保存和运输,如百日咳、乙脑、伤寒疫苗等;②活疫苗:此类菌苗有效期短,须冷藏保存,如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腮腺炎疫苗等;③类毒素: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④基因重组疫苗:如乙肝疫苗。

3.被动免疫 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被动免疫抗体在体内停留时间短,一般约3周,故只能作为暂时预防和用于治疗。

被动免疫常用制剂有:抗毒素、抗菌血清、丙种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

【计划免疫程序】

按照我国卫生部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BCG),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的接种,以预防儿童的七种传染病(即“五苗”防“七病”)。根据流行地区和季节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甲肝疫苗、流感疫苗等的接种。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见表2-5。

表2-5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办法,以免交叉感染。局部消毒用2%碘酊及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皮肤,待干后注射;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以免影响接种效果。

2.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年龄以及疫苗名称,应详细询问儿童健康状况,严格按照规定的接种剂量、次数、部位接种,按规定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

3.严格检查制品标签,包括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并做好记录;凡疫苗过期、标签不清、有裂纹、发霉、变色、异物或摇不散的凝块,均不得使用。

4.接种前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制品启开后,活疫苗限半小时内用完,死疫苗限1 h内用完。

【预防接种的禁忌证】

1.急性传染病患者或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

2.发热,严重心、肝、肾疾病及活动性结核病患儿。

3.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患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的患儿。

4.接种局部皮肤化脓性感染者。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1.一般反应

(1)局部反应 接种后24 h左右,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偶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弱反应红晕直径<2.5 cm,中反应红晕直径在2.6~5 cm,强反应红晕在5 cm以上,局部反应一般持续2~3 d。如接种活菌疫苗,则局部反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

(2)全身反应 一般于接种后24 h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持续1~2 d,弱反应者体温在37.5℃左右,中反应者体温在37.5~38.5℃,强反应者体温>38.6℃,有时伴有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正常免疫反应一般无须特殊处理,经适当休息后1~2 d内即可恢复正常,对反应较重者,可做对症处理。

2.异常反应

(1)过敏性休克 预防接种后数秒或数分钟后发生。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搏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若不紧急处理,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此时应将患儿平卧,头低位,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 mL,必要是可重复注射,并给予吸氧。

(2)晕针 儿童在空腹、疲劳、室内闷热、紧张或恐惧等情况下,在预防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冷、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呼吸心跳减慢,血压下降,知觉丧失。此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

(3)过敏性皮疹 以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于预防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可痊愈。达

标检测

知识拷贝

1.新生儿保健的重点在( )

 A.出生后1 h    B.出生后第1天

 C.出生后1周内   D.出生后2周内

 E.出生后1个月内

2.新生儿期早期教育的重点是( )

 A.排便训练   B.动作训练

 C.语言训练   D.抚触训练

 E.视听训练

3.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出生3个月初种      B.基础免疫需3次

 C.接种方法为皮下注射   D.只须在7岁加强注射一次

 E.初种剂量0.2~0.5 mL

4.婴儿期小儿护理最重要的是( )

 A.预防窒息   B.合理喂养

 C.防止摔伤   D.早期教育

 E.体格锻炼

5.美美,女,出生第2天,应指导家长做哪种疫苗预防接种( )

 A.卡介苗、乙肝疫苗   B.百白破混合制剂

 C.麻疹疫苗       D.乙脑疫苗

 E.脊髓灰质炎疫苗

6.需要加强安全看护,防止意外伤害的重要时期主要是( )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7.出生2个月内必须完成的基础免疫是接种( )

 A.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

 C.乙肝疫苗      D.百白破混合疫苗

 E.麻疹减毒疫苗

知识应用

1.胎儿期的保健,对小儿的一生有何影响?

2.什么是“五苗防七病”?

3.案例:宝宝,女,体重6.5 kg,身长60 cm,前囟约2 cm×2 cm,刚开始出牙,能发单音,可以独坐片刻,能辨认陌生人与熟人,能伸手取玩具。

思考问题:

(1)请综合分析推测宝宝的年龄期特点是什么?

(2)宝宝目前已经完成哪些基础免疫接种?

任务五 住院患儿的护理

案例导学

宝宝,3岁,与奶奶在公园游玩时,不慎摔伤致右手臂骨折。住院时奶奶一再表示“都是我没有看好孙子才会这样的”,住院后患儿一直哭闹“我要回家!”,不肯配合进行治疗并拒绝任何食物、玩具。

案例思考:

1.宝宝受伤后应怎样就诊?

2.儿科病房的设置和成人病房相同吗?怎样设置能适合孩子的需要。

3.患儿及家属的反应属于哪种心理反应?你应当如何对其进行护理?

活动1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认知

活动引入

问题:

1.儿科医疗机构一般由几部分组成?

2.设置预检分诊处的目的是什么?

3.儿科抢救室应怎样设置适合小儿急救的需要?

4.儿科病室应怎样设置适合小儿急救的需要

【儿科门诊设置】

1.预诊室 儿科门诊设置预诊室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检出传染病患儿,是儿童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之一。儿童医院的预诊处应设在医院内距大门最近处,综合性医院应设在儿科门诊的入口处,并设有两个出口:一个通向门诊候诊室,一个通向隔离诊室。

预诊采取“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的简单扼要的评估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当遇到急需抢救的危重患儿时,预诊护士要立即护送至抢救地点。因此预诊人员要求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决断能力强、动作敏捷。

2.门诊部 门诊部设有导医咨询处、体温测量处、候诊室、诊查室、化验室、治疗室、饮水处等。各室布置要符合小儿心理特点,营造使小儿愉快的氛围,并配备一些玩具,以减轻或消除患儿就诊时的不安情绪。

【儿科急诊设置】

儿科急诊部基本设置有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隔离观察室。儿童医院内的急诊科应设有各科急诊室,小手术室、药房、化验室、收费处等,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以保证24 h工作的连续进行。危重患儿须经急诊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才能转入病房。

1.抢救室 抢救室内应设病床2~3张,并备有远红外线辐射式抢救台,以供小儿抢救使用。配有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用具、供氧设备、吸引装置、雾化吸入器等,抢救车1台,治疗用具(如各种穿刺包、导尿包、切开包等)。

2.观察室 观察室的设备与病房相似,除床单位用品外,备有医嘱本、护理记录单及病历记录,如有条件可装备监护仪器。

3.小手术室 小手术室除一般手术的基本设备外,应准备清创缝合小手术、大面积烧伤的初步处理、骨折固定、紧急胸或腹部手术等器械用具及抢救药物。

【儿科病房设置】

1.病室 儿科病房一般根据小儿年龄、病种及身心特点合理安排。每个病区以收治30~40名患儿为宜。小病室设病床1~2张,大病室设病床4~6张,每张床位占地至少2 m2,床间距、床与窗台相距各为1 m。病室之间采用玻璃隔开,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儿及患儿间彼此交流。病室内设有洗手间及夜间照明装置,窗外设有护栏,病床两侧设有床档,可以上下拉动。病房适宜温度18~20℃,相对湿度50%~60%。

病室内还应设有危重病室,室内设有各种抢救设备,方便抢救和观察病情危重患儿。患儿病情稳定后方可转入普通病室。

2.医护人员办公室 应设在病房中部,靠近危重患儿病室,以便随时观察患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治疗室 治疗室最好分内外两间,外间可进行各种注射及输液的准备,内间则可进行换药及各种穿刺,有利于无菌操作,同时也减少其他患儿的恐惧。室内设治疗台、治疗车、药柜、器械柜等。并备有各种注射、输液、穿刺用物及常用药品等。

4.配膳(奶)室 设在病房的入口处。内设配膳桌、消毒锅、配膳及配乳用具、冰箱及分发膳食的小车等。由配膳员按医嘱将膳食分发到患儿床前。

5.游戏室 供住院患儿游戏、活动时使用,可设在病房的一端。室内宜宽敞,阳光充足,地面采取木板或塑料等防滑材料,以免患儿跌倒受伤。布局应体现小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备有小桌、小椅、玩具柜及适合不同年龄小儿的玩具及连环画等。

6.厕所及浴室 各种设备应适合各年龄儿童使用,注意安全。浴室要宽敞,便于小儿出入及护士协助患儿沐浴。厕所应有门,但勿加锁,以防发生意外。

此外,病房须设有库房、值班室、仪器室等。

活动2 进行住院患儿的护理

活动引入

情景:

宝宝需要住院治疗。儿科病房的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做什么准备?宝宝到病房后病房护士应提供怎样的护理?

【入院护理】

1.迎接新患儿 接到患儿入院通知后,根据病情安排好床位,暖箱调节好温度与湿度。同时准备病历一份,填写住院病案及有关表格、入院登记本、诊断卡、床头卡等。患儿进入病房后,护士应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接待患儿及家属。

2.进行入院护理评估 按护理程序收集患儿的健康资料,并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史的采集。将获取的健康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护理诊断,拟订护理计划。

3.进行清洁护理 病情允许的患儿,在24 h内完成卫生处置工作,如洗头、沐浴或擦浴、剪指(趾)甲、更换衣服等。

4.环境介绍 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病房环境,引导其熟悉病区环境,如厕所、浴室、护士站、治疗室及有关人员,帮患儿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床单位的设备及使用方法,如呼叫系统的使用等。介绍探视制度和病房有关规章制度。

5.急重症患儿入院护理 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尽量安置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准备好床单位。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通知有关医生,做好抢救准备。患儿进入病室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做好护理记录。

【住院护理】

1.清洁卫生护理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3次,每次30 min。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做好患儿个人卫生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有污物者随时更换。

2.饮食护理 根据医嘱正确发放饮食,观察进食情况,保证每日入量,可在护士协助下集体进餐,以促进食欲。

3.休息护理 患儿休息可根据病情及恢复情况,按医嘱允许的范围内活动,除病情危重外,勿过分限制患儿活动,要为患儿制订生活日程,保证充足的睡眠。

4.给药护理 正确按医嘱用药,严格查对制度,对静脉给药的患儿加强观察,以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5.基础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新入院患儿每4 h测体温1次,连续3 d,如体温正常,自第4天起改为每日测体温2次。体重每周测量1次,早产儿及3个月以下患儿每周测体重2次,重症患儿除外。严格执行床边交接班制度,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遇有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6.病室消毒护理 一般病室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新生儿病室、危重病室每日1次,治疗室则每日2次。按时用消毒液清洁台面、床档及地面。

7.心理护理 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使患儿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出院护理】

1.办理出院手续 执行出院医嘱,填写出院通知单、结账及指导家长办理出院手续。

2.健康指导 根据不同疾病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居家的护理方法,如用药方法、饮食调整及休息、病情观察、复诊的日期及时间、出院后自己可实施的护理技术等。

3.记录和整理有关文件 填写出院护理评估表及有关的登记表和卡片,整理病历顺序,注销各种卡片和诊断卡、床头卡等。

4.床单位消毒 清理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活动3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认知

活动引入

情景:

住院后宝宝一直哭闹“我要回家!”,不肯配合治疗并拒绝任何食物、玩具。患儿及家属的反应属于哪种心理反应?你应当如何对其进行护理?

患病住院无论对小儿生理还是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疾病的痛苦、陌生的环境、有限的活动空间与时间、服药注射等一系列的治疗,使小儿处于生理、心理、社会的应激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每个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帮助小儿尽快适应医院生活。

【不同年龄阶段住院小儿的心理护理】

小儿住院后的心理反应,与其个人的年龄、所患的疾病及生活经历(散居、入托或上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将住院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按不同年龄期分述如下:

1.婴儿期

(1)心理反应 6个月以下小儿住院后如能满足其生理需要就能安静,但此时婴儿与母亲建立的信任感将被中断,且因住院减少了外界有益的刺激,对感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6个月以上小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越来越强,表现出分离性焦虑,患儿住院后反应强烈,哭闹不止,寻找母亲,拒绝陌生人。

(2)护理要点 护士首次接触患儿,要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关心爱护患儿,同时呼唤其乳名,让患儿对护士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并产生好感。尽量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护理,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应尽其可能多与患儿接触,多抚摸、拥抱、亲近患儿,以满足患儿的情感需求,并对护士建立起信任感。

2.幼儿期

(1)心理反应 幼儿住院后产生的心理变化比婴儿更为强烈,会对住院后父母不能陪伴认为是对自己的惩罚,担心遭到父母的抛弃而产生分离性焦虑;对医院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均不熟悉,担心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受言语发育程度的影响,在表达需要、与他人交往方面出现困难,感到苦恼;对住院限制其活动产生不满,拒绝接触医护人员。幼儿分离性焦虑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①反抗,患儿表现为侵略性、攻击性行为;②失望,患儿表现出抑郁、不爱说话、悲伤、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不感兴趣;③否认,表现出克制自己的情绪,接受护士对自己的照顾、治疗和护理,能与周围人交往,以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来院探望和离去。

(2)护理要点 多与患儿交谈,认真倾听患儿述说,了解患儿表达需要的方式,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缓解焦虑情绪。对患儿入院后出现的反抗、哭闹等行为给予理解,允许其发泄不满。为患儿创造表现其自主性的机会,如能自己吃饭、穿衣或参与个人清洁等,以满足其独立行动的愿望。如发现患儿有退行性行为时,不当众指责患儿,给予抚摸、拥抱,以提示和循循善诱的方法帮助患儿疏泄其内心郁积的压抑,激发其情绪释放,帮助其恢复健康。

3.学龄前期

(1)心理反应 学龄前期小儿住院后出现分离性焦虑表现较温和,如悄悄哭泣、难以入睡等,能把情感和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游戏、看书、绘画等活动中。由于对陌生环境不了解、对住院治疗限制活动不理解不情愿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2)护理要点 应关心、爱护、尊重患儿,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言语介绍病房的环境、相关医护人员和及同病室的其他小病友。说明住院的原因、各种操作的必要性,为患儿提供自我选择的机会。鼓励患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及自我护理,尽量使患儿表达感情、发泄恐惧和焦虑情绪,给予发泄情绪的机会。

4.学龄期

(1)心理反应 患儿住院后因与同学、伙伴分离而感到孤独;担心学习成绩落后而产生焦虑;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而产生焦虑;因住院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感到内疚;因害羞而不愿配合体格检查;对各种检查和治疗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而心存恐惧。由于对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陌生,以及上述感受不能充分表达而压抑在心里,可导致抑郁、睡眠障碍、悲观、失望、痛苦等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小儿正常心理发育。

(2)护理要点 向患儿介绍医院环境、有关病情、治疗和住院的目的及疾病的预后,解除患儿的顾虑,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鼓励其与伙伴、同学保持联系,允许他们来院探望,如病情允许可帮助患儿补习功课。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时,要做好解释工作,保护患儿的隐私。及时帮助患儿调整情绪,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使患儿保持积极、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

【住院临终患儿的心理护理】

临终患儿心理反应与其对死亡的认识有关。影响因素包括:对疾病的理解、家长的情绪和举动、目前身体痛苦的程度、年龄、性格等。

1.心理反应 婴幼儿尚不理解死亡。学龄前小儿对死亡的概念仍不清楚,常与睡眠相混淆,只要父母在身边就会感到安全;学龄儿童(10岁以后)开始认识死亡,逐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对死亡有了和成人相似的概念,惧怕死亡及死亡前的痛苦。

2.护理要点 帮助患儿正确面对死亡,尽量满足患儿需要,减少临终患儿的痛苦,允许家长守护在身边,鼓励父母搂抱、抚摸患儿,认真回答患儿提出的死亡问题,但避免给予预期死亡的时间,随时观察患儿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患儿死后,要理解、同情家长的痛苦,给予安慰,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患儿身边停留一些时间,并提供家长发泄痛苦的场所。

达标检测

知识拷贝

【A1型题】

1.儿科门诊的设置不包括( )

 A.候诊室   B.检查室

 C.化验室   D.治疗室

 E.配膳室

2.儿科病房设置正确的是( )

 A.大病室设病床8张   B.医护人员办公室应设在病区入口处

 C.床距为3 m      D.病室之间采用玻璃隔壁

 E.配膳室最好设在病房的中部

3.小儿就诊时如体温达到多少以上者,应优先安排处理,以防热性惊厥( )

 A.37.5℃   B.38.5℃

 C.39℃     D.40℃

 E.40.5℃

4.预诊检查的方法主要为( )

 A.血常规检查   B.问诊、望诊和简单的体格检查

 C.胸透      D.尿常规检查

 E.心电图

5.下列哪项是儿科病房特有的设置( )

 A.设有洗澡间、卫生间    B.病室之间有玻璃隔墙

 C.设有配餐室、配膳用具   D.设有床头柜、床旁椅

 E.设有医、护办公室

6.下列哪项不属于儿科抢救室须配置的设备( )

 A.心电监护仪   B.人工呼吸机

 C.供氧设备    D.玩具柜

 E.喉镜

7.对危重患儿的就诊程序应是( )

 A.先抢救   B.先挂号

 C.先预诊   D.先量体温

 E.先化验血常规

8.儿科门诊设置预诊室,预诊的主要目的是( )

A.测量体温,为就诊做预备

  B.及时检出传染病患者,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

 C.给患儿及家属进行咨询服务

  D.遇危重患儿,可及时护送急诊室抢救

 E.对须住院者,可由值班人员及时护送入院

9.住院儿童常见的身心反应不包括( )

 A.焦虑      B.坦然接受

 C.退行性行为   D.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E.态度和情绪上的改变

10.入院护理常规的内容不包括( )

 A.根据病情安排好床位   B.按护理程序进行入院评估

 C.介绍病区规章制度    D.告诫患儿不许将玩具带入病房

 E.24 h内完成患儿的卫生处置工作

11.住院幼儿分离性焦虑具体表现的三个阶段为( )

 A.反抗-失望-否认   B.失望-反抗-否认

 C.反抗-否认-失望   D.否认-失望-反抗

 E.否认-反抗-失望

知识应用

1.儿科病房设置有哪些特点?

2.怎样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

任务六 小儿用药的护理

案例导学

毛毛,男,1.5岁,体重14 kg,因发热入院,测得体温40℃,既往有高热惊厥发作史。入院后给予苯巴比妥肌内注射预防,说明书给定儿童用药剂量为按体重一次3~5 mg/kg,125 mg/m2,成人一次100~200 mg。

案例思考:

1.患儿使用苯巴比妥时应注意什么?

2.护士在给毛毛进行肌内注射时应怎样进行?

3.请问对患儿应用此药物的给药剂量为多少?怎样计算的?

活动 小儿用药护理认知

活动引入

问题:

1.小儿用药的特点是什么?

2.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哪些?那种给药方法效果最好,为什么?

3.不同的给药计算方式适用于哪些种类的药物?计算公式是什么?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不成熟,不同年龄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各有差异,故小儿用药在药物的选择、剂量等方面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药物选择】

根据不同年龄、病种、病情及一般情况慎重选用,不能滥用,合并使用药物不宜过多,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1.抗生素 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针对感染部位及可能的病原菌,正确选择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注意其毒副作用。如氯霉素可抑制造血功能,引起灰婴综合征;卡那霉素、链霉素引起听神经和肾损害。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引起真菌感染等。

2.退药热 发热是小儿常见症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急需降温时可用安乃近滴鼻(图2-10)。

图2-10 安乃近滴鼻

3.镇静止痛药 患儿发生烦躁不安、剧咳不止、频繁呕吐及惊厥等可用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地西泮、氯丙嗪、异丙嗪等镇静止惊药。因吗啡可抑制呼吸,婴幼儿一般禁用。

4.祛痰、镇咳、平喘药 婴幼儿支气管较窄,又不会咳痰,炎症时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一般常用祛痰药超声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

5.止泻药与泻药 腹泻的患儿不宜首选止泻药,以免加重中毒症状,小儿便秘多采用饮食调整或用栓剂,很少应用泻药。

6.肾上腺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抗毒和抗纤维组织增生等作用。是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类药物,但要防止滥用。水痘患儿禁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给药方法】

1.口服法 此法简单易行,是儿科最常用的给药方法。药物剂型有水剂、片剂及冲剂。婴儿可将片剂研成细末溶化加糖调匀后喂服,喂药时应防止呛咳或将药物吐出。若用药匙喂药,应从婴儿的口角处顺口颊方向将药液慢慢倒入,待药液咽下后再将药匙拿开,若小儿一时不吞咽,则用拇指和示指轻捏小儿双颊,使之吞咽。年长儿可用片剂、丸剂或胶囊直接口服,并监督用药保证用量。昏迷患儿也可采用鼻饲法给药。

2.注射法 用于急重症患儿或不宜口服药物的患儿。常用肌内注射、静脉推注及静脉滴注法。特点是起效快,易造成患儿恐惧,宜在注射前做适当解释,注射中给予鼓励。肌内注射一般选择臀大肌外上方,对哭闹挣扎的婴幼儿,可采取“三快”的注射技术,即进针快、注药快、拔针快,以缩短时间,防止意外发生。静脉推注多用于抢救,在推注时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勿使药液外渗。静脉滴注不仅用于给药,还可补充水分及营养,供给热量等,需根据年龄大小、病种、病情严重程度控制滴速,避免短时间内进液过多。

3.外用药 外用药如水剂、粉剂、膏剂等,以软膏最常用。小儿皮肤、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外用药容易吸收,故应用时注意掌握药物的浓度、剂量,以防过量中毒。同时应用时可根据用药部位的不同,对患儿进行适当约束,以免因患儿抓摸使药物误入眼、口而发生意外。

4.其他方法

(1)雾化吸入 较常应用,雾化吸入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图2-11)。

图2-11 雾化吸入

(2)鼻饲法 一般用于患儿神志不清、昏迷不能吞咽药物时,用胃管将药物注入。

(3)灌肠给药、含剂、漱剂 在小儿时期使用不便,应用较少,主要用于年长儿。

【给药剂量】

1.按体重计算法 此法简单易行,临床常用。

每日(次)剂量=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

体重应按患儿实际所测结果,使药物剂量更加准确。若计算结果超出成人剂量,则以成人量为限。

学习链接

临床常用药量换算

临床上若为注射用药物,护士还须准确地将医嘱的药量换算为抽取注射药液量,如地西泮针剂规格为每支10 mg/2 mL,若注射剂量为4 mg,注射量= 4 mg÷10 mg× 2 mL= 0.8 mL。若注射药物为瓶装粉剂,护士应先计算好溶化粉剂的液量,并计算出抽取的药液量,如苯巴比妥针剂规格为0.1 g,注射剂量为0.08 g,用生理盐水2 mL溶解,注射液量= 0.08 g÷0.1 g×2 mL= 1.6 mL。无论采取何种计算方法,都须认真计算、仔细核对,防止出现差错。

2.按年龄计算法 剂量幅度大、无须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糖浆、复合B溶液、营养类药物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3.按体表面积计算法 此法计算更准确、合理,但比较复杂,尚未推广使用。

每日剂量=体表面积(m2)×每平方米面积每日需要量

>30 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 1.05

≤30 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 0.1

4.按成人折算法 此法仅用于小儿剂量不能明确的药物,所得剂量一般偏小,故不常用。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采用以上各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要结合小儿的具体情况,定出较为确切的药物用量。新生儿肾功能不足,一般用药剂量应偏小。同一种药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剂量可有较大差异,如用青霉素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时其剂量较一般感染时的用量要大几倍。

达标检测

知识拷贝

【A1型题】

1.可造成新生儿“灰婴综合征”的药物是( )

 A.氨茶碱  B.氯霉素

 C.维生素K  D.庆大霉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2.小儿用药正确的是( )

 A.可多次大量应用退热药  B.咳嗽患儿应用镇咳药

 C.巴比妥类药物用量较大  D.腹泻时尽早应用止泻药

 E.便秘患儿可应用泻药

3.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方法主要是根据( )

 A.体重    B.年龄

 C.体表面积  D.成人剂量

 E.大致估算

【A2型题】

4.宝宝,2岁。因患高热惊厥,按医嘱即用地西泮肌内注射。已知其针剂规格为

10 mg/2 mL,小儿剂量为每次0.1~0.3 mg/kg,应抽取注射液量为( )

 A.0.2 mL  B.0.6 mL

 C.1 mL   D.1.4 mL

 E.1.8 mL

【A3型题】

(5~7题共用题干)

1岁小儿呕吐、腹泻5 d,今日病情加重,反应差、面色发白、四肢湿冷、无尿,故急送医院就诊。

5.此时护士应安排患儿就诊地点是( )

 A.诊查室  B.候诊室

 C.治疗室  D.危重病房

 E.抢救室

6.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挂号  B.认真查体

 C.化验  D.抢救

 E.摄片

7.按医嘱应用阿米卡星控制感染,若阿米卡星剂型为0.2 g,用2 mL注射用水稀释,用量为每次80 mg,每日2次,护士每次抽取的注射液量是( )

 A.0.8 mL  B.1.0 mL

 C.1.2 mL  D.1.5 mL

 E.2.0 mL

知识应用

说出小儿用药特点。

(黄 梅)

项目三 常用儿科护理技术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列出小儿头皮静脉的特点。

2.能进行小儿更换尿布法、盆浴法、约束法、婴儿抚触法的护理操作。

3.学会护理婴儿臀红。

4.能正确评估小儿血管情况进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5.会正确的使用暖箱和蓝光箱。

过程与方法目标

案例导学、情景设置、问题引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团队合作过程,学会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爱心,时刻关注婴儿的身心健康,

2.培养学生关心体贴儿童的态度及实际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分析

本项目主要介绍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小儿体重和身高的测量法、更换尿布法、盆浴法、约束法、婴儿抚触法的操作方法及目的,臀红护理;熟悉暖箱的使用和蓝光疗法。本项目重点为小儿体重和身高的测量方法、盆浴的方法、婴儿抚触法、红臀护理,难点为暖箱的使用、蓝光疗法、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任务一 儿科护理基础操作项目认知

活动1 学会体重、身高(长)测量法

(一)体重测量

【实验目的】

1.测量患儿身体重量,以作为用药依据及治疗评估。

2.评估患儿的生长发育。

【物品准备】

1.用物准备 7岁以上小儿用100 kg站立式磅秤、3~7岁用50 kg站立式磅秤、1~3岁用30 kg坐式杠杆秤、1岁以下用20 kg婴儿磅秤、尿布、衣服、洗手液等。

2.护士准备 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操作流程】

1.核对小儿,并向小儿及家属解释。

2.协助小儿脱下外套及鞋子,只穿内衣裤,衣服不能脱去时应除去衣服重量,以求准确测量值 ①小婴儿用婴儿磅秤测量(图3-1):磅秤放置平稳,并垫上一次性治疗巾再校零。将婴儿轻轻放于磅秤上,当磅秤的指标呈稳定时读数,准确读数至10 g,再将婴儿抱起穿上衣服、兜尿布。②1~3岁的幼儿用坐式杠杆秤测量(图3-2),准确读数至50 g。③3岁以后用站立式杠杆秤测量(图3-3),准确读数至100 g。

图3-1 盘式磅秤测量体重

3.整理用物。

4.洗手。

5.记录。

图3-2 坐式杠杆秤测量体重

图3-3 站立式磅秤测量体重

【注意事项】

1.称前必须校零。

2.注意保暖,同时需要在同等条件下(同一时间、同一秤)测量。

3.称量时小儿不可接触其他物体或摇动。

4.晨起空腹排尿后或进食后2 h称量为佳。

(二)身高(长)测量

【实验目的】

1.测量患儿身体长度,以评估小儿骨骼发育的情况。

2.评估患儿的生长发育。

【物品准备】

1.用物准备 测量板或测床、身高计或皮尺、修剪指甲、洗手液、清洁布。

2.护士准备 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操作流程】

1.核对小儿,并向小儿及家属解释。

2.婴儿身长测量法:3岁以下小儿用测量床卧位测身长。

(1)小儿脱帽、鞋、袜及外衣,仰卧于测量板中线上。

(2)助手将小儿头扶正,使其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压小儿膝部,使两下肢伸直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两侧足底并与底板相互垂直。

(3)当量板两侧数字相等时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图3-4)。

3.身高测量法:3岁以上小儿可用身高计或将皮尺钉在平直的墙上测量身高。

(1)小儿脱鞋、帽,直立,背靠身后的立柱或墙壁,两眼正视前方,挺胸抬头,腹微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使两足后跟、臀部及肩胛间同时接触立柱或墙壁。

图3-4 身长测量

(2)测量者移动身高计顶板(或用一木板代替)与小儿头顶接触,板呈水平位时读立柱上数字(cm),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图3-5)。

图3-5 身高测量

4.整理用物。

5.洗手。

6.记录。

【注意事项】

1.婴儿易动,推动滑板时动作要轻、快,并准确读数。

2.测量姿势正确,保证读数准确。

活动2 学会更换尿布法

【操作目的】

1.保持小儿皮肤清洁、舒适,预防臀部发生尿布性皮炎。

2.保持病室床铺整洁。

【操作准备】

1.环境准备 室内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对流风。

2.物品准备 清洁尿布、松紧带或布带(使用一次性尿布除外)、温水及盆、软毛巾、爽身粉或消毒植物油、棉签、尿布桶。

3.护士准备 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床旁,拉下一侧床档,将尿布折成合适的长条形,放床边备用。

2.轻轻掀开被盖下端,暴露小儿下半身,解开被污湿的尿布。

3.操作者一手握住患儿两脚并轻轻提起,露出臀部,若有粪便,另一手将污湿尿布洁净的上端由前向后擦净会阴及臀部(图3-6),取下污湿尿布,将污湿部分卷折在里面,放入尿布桶内。抱起婴儿(一手托住婴儿大腿根部及臀部,并以同侧前臂及肘部护住婴儿的腰背部),用温水洗净小儿的会阴及臀部,尤应注意腹股沟及阴囊下部。然后用软毛巾轻轻擦干,将婴儿放回。

图3-6 污湿尿布处理

4.操作者一手握小儿两脚并轻轻提起,抬高腰骶部,另一手将清洁尿布的一端垫于小儿腰骶下,用爽身粉或消毒植物油涂于臀部,放下两足,尿布另一端折到小儿腹部,系上松紧带或布带(若使用一次性尿布应将两边胶布粘平)(图3-7)。

图3-7 更换尿布

5.整理衣服,盖好被子,拉上床档,取走污湿尿布,洗手。

【注意事项】

1.选择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吸水强的棉质品做尿布。

2.尿布的长短和系带松紧应适宜,过短、过紧易擦伤外生殖器;过长、过松大小便易溢出。

3.更换尿布时,动作要轻快,尽量少暴露小儿身体,注意保暖。

4.男婴将尿布前端加厚层放于会阴部,女婴则将尿布加厚层垫于臀下。

活动3 学会婴儿盆浴法

【操作目的】

1.使患儿舒适、皮肤清洁。

2.促进血液循环,协助患儿皮肤的排泄和散热,活动肌肉和肢体。

3.观察全身(尤其是皮肤)表现。

【操作准备】

1.环境准备 调节室温在27℃左右。

2.物品准备

(1)棉布类 婴儿尿布及衣服、大毛巾、毛巾被及包布、系带、面巾1块、浴巾2块。

(2)护理盘 内备梳子、指甲刀、棉签、液体石蜡、50%乙醇、爽身粉、中性沐浴液或中性肥皂。

(3)浴盆 内备温热水(2/3满),洗时水温在冬季为38~39℃,夏季为37~38℃,备水时温度稍高2~3℃,另外,可在一水壶内放50~60℃热水备用。

(4)其他 必要时准备床单、被套、枕套、磅秤等。

3.患儿准备 沐浴应于喂乳前或喂乳后1 h进行,以免呕吐或溢乳。

4.护士准备

(1)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 洗手。

(2)测量体温 检查全身皮肤情况。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床旁并按顺序摆好,浴盆置于床旁凳上(有条件时放操作台或床上)。

2.折盖被三折至床尾,脱去衣服(此时可根据需要测体重),保留尿布,用大毛巾包裹小儿全身(图3-8)。

3.擦洗面部(图3-9):用小毛巾的四个角,由眼→鼻→额→脸→耳,依序清洗。洗眼时宜由内眦向外眦擦拭眼睛;用棉签清洁鼻孔;擦时禁用肥皂。

图3-8 大毛巾包裹小儿

图3-9 擦洗面部

4.擦洗头部:抱起小儿,以左手托住小儿枕部,腋下夹住小儿躯干(图3-10),左手拇指和中指分别向前折小儿耳郭以堵住外耳道口,防止水流入耳内。右手将肥皂涂于手上,洗头、颈、耳后,然后用清水冲洗后吸干(图3-11)。

图3-10 托抱小儿

图3-11 擦洗头部

5.擦洗身体:(图3-12)

图3-12 擦洗身体

(1)于浴盆底部铺垫一块浴巾,以免小儿在盆内滑跌。移开大毛巾及尿布,以左手握住小儿左臂近肩处使其颈枕于护理人员手腕处,再以右前臂托住小儿双腿,右手握住小儿左腿近腹股沟处使其臀部位于护理人员手掌上,将小儿轻放于水中。

(2)松开右手,用另一浴巾淋湿小儿全身,抹肥皂按顺序洗颈下、臂、手、胸、背、腿、脚、会阴、臀部,随洗随冲净。在清洗过程中,护理人员左手始终将小儿握牢,只在洗背部时,左、右手交接小儿,使小儿头靠在护理人员手臂上,洗净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手及足的指(趾)缝等。同时,观察皮肤有无异常情况。

6.洗毕,迅速将患儿依照放入水中的方法抱出,用大毛巾包裹全身并将水分吸干,对全身各部位从上到下按顺序检查(图3-13),给予相应的处理。必要时用液体石蜡棉签擦净女婴大阴唇及男婴包皮处的污垢。

7.更换衣服、尿布(图3-14),必要时修剪指甲,更换床单等。

8.整理床单位,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

图3-13 包裹、检查婴儿

图3-14 更换衣服

【注意事项】

1.患儿沐浴于喂乳前或喂乳后1 h进行,以免呕吐和溢乳。

2.减少暴露,注意保暖,动作轻快。耳、眼内不得有水或肥皂沫进入。

3.注意观察全身皮肤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对患儿头顶部的皮脂结痂不可用力清洗,可涂液体石蜡浸润,待次日轻轻梳去结痂后再予洗净。

活动4 探究婴儿抚触的方法

【操作目的】

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增强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 按护士要求做好自身准备。

2.物品准备 清洁尿布、小毛巾、婴儿润肤油、替换的衣物、背景音乐等。

3.环境准备 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

【操作步骤】

1.操作者洗净双手,将用物放置在床旁。

2.选择合适的姿势,可以采取坐姿、跪姿、盘膝坐姿,最常用的是站立姿势。操作者双肩放松,背部挺直。

3.倒少量婴儿润肤油于操作者手掌内,涂抹均匀,按头、胸、腹、四肢、手足及背部等依次进行抚触。

4.头部抚触:①双手拇指指腹从眉间向两侧滑动,逐次上移到发际;②双手拇指从小儿下颌中央向两侧外上方滑动;③一手托住小儿的头,用另一只手的指腹从前额发际向上、向后滑动,至后、下发际,止于两耳后乳突处(图3-15)。

5.胸部抚触: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侧向对侧的外上方交叉推进滑动(图3-16)。

6.腹部抚触:用左手固定婴儿的右侧大腿,右手四指并拢,指腹轻柔地依次从右下腹至上腹向左下腹移动,呈倒“U”字形,然后回到右下腹重复按摩几次(图3-17)。

图3-15 头部抚触

图3-16 胸部抚触

图3-17 腹部抚触

7.四肢抚触:涂上润肤油后,将两手示指和拇指环成圈状,套在婴儿手臂上由上向下滑动,揉捏肌肉关节,以同样的方法揉捏下肢肌肉和关节(图3-18)。

图3-18 四肢抚触

8.手、足抚触:涂上润肤油后,拖住婴儿的小手,用拇指从婴儿的掌根部滑向指尖,伸展婴儿的手掌,并从指根到指尖揉捏每一个手指,提捏各手指关节。重复操作几次。用同样的方法抚触婴儿的小脚(图3-19)。

图3-19 手、足抚触

9.背部抚触:婴儿成俯卧位,涂上润肤油后,双手示指和中指分别从脊柱向两侧滑动按摩。双手横放在婴儿背的上方靠近肩部,从上往下交叉滑动到对侧臀部。将一手掌放于婴儿的臀部正上方的骶尾凹陷处,顺时针方向按摩数次(图3-20)。

图3-20 背部抚触

10.活动四肢:在做完全身抚触、婴儿肌肉已完全放松时,可帮助婴儿活动各关节。伸展婴儿的四肢。主要动作为上肢的伸展和交叉,下肢的伸展和交叉。

【注意事项】

1.保持适宜的房间温度(25℃左右)和抚触时间(15~20 min)。

2.采用舒适的体位,选择安静、清洁的房间,放一些柔和的音乐作背景。

3.选择适当的时候进行抚触。不宜在刚喂乳后或婴儿饥饿的情况下抚触。

4.婴儿出牙时,面部抚触和亲吻可使其脸部肌肉放松。

5.开始时要轻轻抚触,逐渐增加压力,好让婴儿慢慢适应起来。

6.每次抚触不一定要做整套动作,根据婴儿情况选择进行抚触的部位,一旦婴儿哭得很厉害应停止抚触。

7.不要让婴儿的眼睛接触润肤油。

8.发热时,未明确原因之前暂不进行抚触。

任务二 儿科护理技能操作项目认知

活动1 探究婴儿臀红护理

【操作目的】

减轻患儿疼痛,促进受损皮肤康复。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

(1)按护士要求做好自身准备。

(2)评估患儿的臀红表现。

2.物品准备 清洁尿布、尿布桶、面盆内盛温开水、小毛巾、棉签、弯盘、药物(0.02%高锰酸钾溶液、紫草油、3%~5%鞣酸软膏、氧化锌软膏、鱼肝油软膏、康复新溶液、硝酸咪康唑霜)。若用灯光照射法,须准备红外线灯或鹅颈灯。

3.环境准备 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

【操作步骤】

1.轻度臀红的护理

(1)一般护理法 及时更换污湿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用小毛巾吸干,然后涂一薄层紫草油或鞣酸软膏(图3-21)等保护皮肤。

(2)暴露法 在气温或室温条件允许时,可仅垫尿布于臀下,使臀部暴露于空气或阳光下,每次10~20 min。

(3)灯光照射法(图3-22) ①先用温水洗净小儿臀部,然后将清洁尿布垫于臀下,并用尿布遮挡男婴阴囊;②使婴儿侧卧位,盖好被,只露出臀红部位;③将灯光照射于臀部皮炎处,灯泡距臀部30~40 cm,操作者前臂内侧测试有温热感即可使用;④照射10~15 min后,关闭光源;⑤照射后用鞣酸软膏涂于臀红部位皮肤,给患儿盖好被,整理床单位,将用物归还原处;⑥记录。

图3-21 婴儿臀红上药

图3-22 灯光照射

2.重度臀红的护理

(1)备齐用物,按操作顺序将用物放于治疗车上,推至床旁,降下床档。

(2)轻轻掀开患儿下半身被子,解开污湿尿布,将洁净尿布端垫于臀下。若有大便时,按更换尿布法护理。

(3)将蘸有油类或药膏的棉签贴在皮肤上轻轻滚动,均匀涂药。用后的棉签放入弯盘内。

(4)给患儿更换尿布,拉平衣服,盖好被褥。

(5)整理用物并归还原处。

(6)记录。

【注意事项】

1.臀部皮肤溃烂时禁用肥皂,清洗时避免用小毛巾直接擦洗。涂抹油类或药膏时,应使棉签在皮肤上轻轻滚动,不可上下涂擦,以免加剧疼痛和导致脱皮。

2.暴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一般每日2~3次,照射时应有护士守护患儿,避免烫伤。

3.根据臀部皮肤受损程度选择油类或药膏:轻度臀红,涂紫草油或鞣酸软膏;重Ⅰ、Ⅱ度臀红,涂鱼肝油软膏及1%甲紫(龙胆紫);重Ⅲ度臀红,涂鱼肝油软膏或康复新溶液(中药)每日3~4次。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可用0.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并吸干,然后涂硝酸咪康唑霜(达克宁霜),每日2次,用至局部感染控制。

4.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重度臀红者所用尿布应煮沸、消毒液浸泡或阳光下暴晒以消灭细菌。

活动2 学会约束法

【操作目的】

确保诊疗、护理操作顺利进行;确保患儿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 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

2.物品准备 被单或毛巾、棉垫、有棉垫的小夹板、宽纱布绷带。

3.环境准备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操作步骤】

1.全身约束法(木乃伊约束法)(图3-23)

图3-23 全身约束法

(1)在床上放一大单或毛毯,折下一角,患儿平卧于中间。

(2)操作者站在患儿右侧,将大单紧包患儿右侧上肢、躯干和双腿,经胸、腹部至左侧腋窝处,再将大单整齐地卷至小儿的后背。

(3)将左侧大单或毛毯依上法包紧患儿左侧肢体,脚底剩余的大单卷到小儿腿部的下面。

2.手或足约束法

(1)夹板法 常用于四肢静脉输液时,将一衬有棉垫的小夹板(其长度应超过关节处)放在输液的肢体下(即约束腕关节及踝关节),以绷带或胶布固定。

(2)双套结约束法(图3-24) 常用于限制手臂和下肢的活动,先用棉垫包裹手腕或踝部,再用宽绷带打成双套结,套在棉垫外稍拉紧,以既不脱出,又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然后将带子系于床缘上。

(3)手指约束法 戴并指手套,避免指甲划破皮肤和伤口。

图3-24 双套结约束法

【注意事项】

1.约束时应向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并与患儿亲切交谈,给予抚摸,呼其爱称,减少患儿恐惧。

2.局部约束时,需满足其他部位肢体的活动,若须长期约束,要定时放松并经常改变其姿势。

3.结扎或包裹松紧要适宜,注意观察被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血液循环。

活动3 学会给药法

【操作目的】

满足患儿治疗的需要,解除疾病所致的疼痛及不适。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 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

2.用物准备 治疗车、药盘、药卡、药品、药杯、小匙、滴管、小水壶(内盛温开水)、糖浆、小饭巾、研钵、搅棒(放在清洁冷开水中)。

3.环境准备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操作步骤】

1.婴幼儿口服给药法

(1)操作者洗净双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并放于药车上。

(2)仔细查对药卡,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方法及用药时间(七对)。

(3)将药片放于研钵内捣成粉状,倒入药杯内,并放入少许糖浆,用搅棒拌匀。

(4)将药车推至患儿床旁,再次进行查对。

(5)喂药时将患儿抱起,半卧位于操作者怀中,用小饭巾围于患儿颈部,用小匙盛药,从患儿嘴角徐徐喂入。若遇患儿不吞咽,可将小匙留在口中压住舌尖片刻,以防患儿吐出药物,待咽下后再将小匙取出,然后喂少许温开水。不宜抱起者,可将头、肩部抬高,头侧位,操作者左手固定患儿前额并轻捏其双颊,使其张口,右手持药杯从患儿口角顺口颊方向慢慢倒入,待其咽下后移开药杯,然后喂少许温开水(图3-25)。

(6)喂药完毕再次查对,观察患儿服药后的反应。

(7)整理用物,必要时做好记录。

2.儿童口服给药法

(1)服药前向患儿说明服药的必要性,根据患儿理解能力解释药物的作用。

(2)指导患儿将药片放于舌中、后部,然后用温开水送服。不会吞咽药片者,同婴幼儿口服给药法。

【注意事项】

图3-25 喂药法

1.严格按医嘱给药,坚持查对制度,剂量应做到准确无误 。

2.给药时应尊重小儿的人格,满足其要求,允许其选择服药方式;对按要求服药的小儿给予夸赞及鼓励。当患儿拒绝服药时,护士应尽量设法改善药物苦涩味,不能以打针威胁、哄骗或捏住鼻孔进行灌药,以防药液或药片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

3.任何药物不得与食物混合喂服。不主张用乳瓶喂药,以免使小儿产生错觉而影响日后的哺乳。油类药物可用滴管直接滴入口中。

4.若遇患儿将药物吐出应立即清除呕吐物,并使之安静,报告医生酌情补服。

任务三 儿科护理协助操作项目认知

活动1 正确实施头皮静脉输液法

【操作目的】

1.增加液体、营养,排出毒素,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使药物快速进入体内。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对输液的认识程度、心理状态,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状况;估计常见的护理问题;根据患儿的年龄,做好说服、解释工作;操作前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1)输液器、液体及药物。

(2)治疗盘:内置皮肤消毒液、棉签、弯盘、胶布,无菌巾内放已吸入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10 mL的注射器、棉球、硅胶管头皮针。

(3)其他物品:污物杯、剃刀、毛刷、肥皂、纱布、油布及治疗巾、输液架,必要时备沙袋或约束带。

3.患儿准备 剃去局部毛发(如所选静脉在发际内,应顺头发方向剃净局部头发,以纱布擦净),为小婴儿更换尿布,协助患儿排尿。

4.环境准备 清洁、宽敞,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

【操作步骤】

1.将输液架带至患儿床旁。

2.在治疗室内核对、检查药液和输液器,按医嘱加入药物,并将输液器针头插入输液瓶塞内,关闭调节器。

3.携用物置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再次查对药液,无误后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

4.将枕头放在床沿,使患儿横卧于床中央,头下垫油布治疗巾。必要时用全身约束法约束患儿。

5.如两人操作,则一人固定患儿头部,另一人穿刺。穿刺者立于患儿头端,选择穿刺静脉(图3-26),消毒皮肤后,用注射器接头皮针,驱除气体后,一手绷紧血管两端皮肤,另手持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 cm处将针头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见回血后推液少许,如无异常,用胶布固定(图3-27)。

图3-26 小儿常用头皮静脉部位

图3-27 针头固定法

6.取下注射器,将头皮针与输液器相连接,调节滴速,并将输液皮条弯绕于患儿头上适当位置,用一长胶布固定。

7.将患儿抱回原处,必要时头部两旁用沙袋固定。

8.整理用物,记录输液时间、输液量及药物。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合理分配加入的药物并注意配伍禁忌。

2.针头刺入皮肤,如未见回血,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以确定回血;因血管细小或充盈不全而无回血者,可试推入极少量液体,如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及变色现象,且点滴顺利,证实穿刺成功。

3.穿刺中注意患儿的面色和一般情况,切不可只顾操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

4.根据患儿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经常检查输液情况,如速度是否合适、局部有无肿胀,针头有无移位或脱出、瓶内液体是否滴完、各连接处有无漏液以及有无出现输液反应等。

活动2 正确使用暖箱

【操作目的】

为出生体重低于2000 g者及异常新生儿(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低体温者)提供适宜的中性温度,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用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有利于高危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避免因体温降低造成缺氧、低血糖、硬肿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

(1)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洗手。

(2)评估患儿状况(了解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等),测量生命体征。

2.用物准备 婴儿暖箱(图3-28),铺好箱内婴儿床。

图3-28 婴儿暖箱

3.患儿准备 患儿穿单衣或裹尿布。

4.环境准备 调节室温(高于23℃),以减少辐射热的损失,暖箱避免放置在阳光直射、有对流风或取暖设备附近,以免影响箱内温度的控制。

【操作步骤】

1.检查暖箱的性能,清洁、消毒暖箱。将蒸馏水加入暖箱水槽中至水位指示线,并加蒸馏水于湿化器水槽中。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预热温度调至28~32℃,预热约2 h,温度能升到所需温度。

3.根据干湿度计上的湿度读数,调整湿度控制旋钮,使箱内湿度维持在55%~65%。

4.将患儿穿上单衣,更换洁净尿布后放置箱内,根据患儿体重及出生日龄调节适中温度(图3-28、表3-1)。若保温不好,可加盖被,但勿堵住气孔。记录箱内的温、湿度。

5.定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并做好记录。在患儿体温未升至正常之前应每小时监测1次,升至正常后可每4 h测1次,注意保持体温在36~37℃,并维持相对湿度。

表3-1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湿度参数

【注意事项】

1.工作人员操作、检查、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对患儿的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进行,如喂乳、换尿布、清洁皮肤、观察病情及检查等,尽量少打开箱门,以免箱内温度波动,若确因需要暂出暖箱治疗检查,也应注意在保暖措施下进行,避免患儿受凉。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暖箱有无故障,保证绝对安全。严禁骤然提高暖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使用中随时观察使用效果,如暖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4.保持暖箱的清洁:①使用期间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暖箱内、外,然后用清水再擦拭1遍;每周更换暖箱1次;用过的暖箱除用消毒液擦拭外,再用紫外线照射;定期进行细菌培养,以检查清洁消毒的质量,如培养出致病菌应将暖箱移出病房彻底消毒,防止交互感染。②湿化器水箱用水每日更换1次,以免细菌滋生;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每月清洗1次,若已破损则应更换。

5.患儿出暖箱条件:①患儿体重达2000 g或以上,体温正常;②在不加热的暖箱内,室温维持在24~26℃时,患儿能保持正常体温;③患儿在暖箱内生活了1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 g,但一般情况良好。

活动3 正确使用蓝光疗法

【操作目的】

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血中的未结合胆红素经蓝光照射后可氧化分解为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尿液排出体外。适用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新生儿。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

(1)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洗手。

(2)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

2.物品准备

(1)光疗箱 一般采用波长427~475 nm的蓝色荧光灯,光亮度以160~320 W为宜。有单面和双面光疗箱2种,双面光优于单面光,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为33~50 cm。

(2)患儿护眼罩(图3-29)用墨纸或胶片剪成眼镜状。

(3)其他 长条尿布、尿布带、体温计、石蜡油、干湿温度计及工作人员使用的墨镜等。

3.患儿准备 入箱前清洁皮肤,禁忌在皮肤上涂粉或油类;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双眼戴护眼罩,以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长条尿布遮盖外,其余均暴露。

4.环境准备 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与湿度。

【操作步骤】

1.光疗前准备 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接通电源,检查灯管亮度;箱内湿化器水箱内加水至2/3满;调节箱内温度,使之升至患儿适中温度(28~32℃),相对湿度保持55%~65%。

2.入箱 脱去患儿衣服,使其裸体置于已预热好的光疗箱的床中央接受光照(图3-29)。双眼戴上护眼罩,并固定之;然后给患儿更换洁净尿布(尿布须遮盖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记录光疗开始时间。

图3-29 光照疗法示意图

3.光疗时 每2~3 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并注意观察患儿精神、食欲、大小便及黄疸等情况;每3 h喂乳1次,并于喂乳间期喂5%葡萄糖液或水。单面光疗箱一般2 h更换1次体位,一般光疗12~24 h后血清胆红素下降。

4.出箱 光照结束,清洁全身皮肤,更换尿布,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皮疹或炎症等,穿上预热好的衣服出箱包裹。

5.其他 切断电源,整理用物,记录光疗停止时间。

【注意事项】

1.保持灯管及反射板清洁,灯管使用300 h后其灯光能量输出减弱20%,900 h后减弱35%,2700 h后减弱45%,应根据灯管已使用过的时间,及时更换灯管。

2.使用单面光疗箱应每2 h更换体位1次,如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若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巡视,以免患儿口鼻受压而影响呼吸。

3.定时检查并保持恒定光疗箱温度和湿度,光疗过程中,要保证患儿水分及营养的供给。

4.光疗期间,患儿可能出现低热、皮疹及排绿色稀便等现象。若发现患儿烦躁或嗜睡、高热、拒乳、呕吐、脱水、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5.行光疗操作的工作人员应戴墨镜,以免视网膜受损,并严格进行交接班。

6.光疗结束后,倒尽湿化器水箱内水,做好整机的清洗、消毒工作,有机玻璃制品忌用乙醇擦洗。光疗箱应放置在干净、温湿度变化较小、无阳光直射的场所。

(黄 梅 刘素萍 卜 枫)

基础训练一 小儿体重、身高(长)测量法

【实践目的】

1.能准确测量小儿的体重、身高(长)、上部量、下部量、头围、胸围值,观察婴儿前囟、牙齿发育情况。

2.能根据检查结果做出正确判断。

【实践准备】

1.用物准备儿童体重计、婴儿磅秤(载重20 kg以下)、身长测量仪、婴儿测量板、软尺等。

2.训练地点 ①训练前先与幼儿园联系,确定训练的时间,学生分为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四个组,每组5~10名学生1个带教老师;②学校实训室。

【实践方法】

1.方法

(1)老师示教、多媒体演示:组织观看视频。

(2)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每组对10~15名健康小儿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量,并记录。

2.训练内容 体重、身高测量方法及要求见附录: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1)体重测量法。

(2)身高(长)测量法。

(3)头围测量法:小儿取坐位、卧位或站位;将软尺零端固定于小儿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软尺紧贴头皮从头右侧绕过枕后结节最高处、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精确读数到0.1 cm,并记录。

(4)胸围测量法:让小儿脱去上衣取卧位(3岁以下)或立位,双手自然平放或下垂,两眼平视;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段固定小儿右胸前乳头下缘,将软尺各处轻轻接触皮肤,右手持软尺经右侧绕过背部、两肩胛骨下角下缘,再经左侧同一水平回至零点,于平静呼气、吸气时平均的厘米数值,精确到0.1 cm,并记录。

【操纵及评价】

见附录3儿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小结】

1.请同学们将测量的结果填入记录表中,与理论值比较。

2.写出本次实训报告

3.作业

(1)请对你们所测量的结果进行汇总评价,并写一份心得体会。

(2)案例讨论

案例1:女孩,2岁,体重12.5 kg,身高83 cm,头围48 cm,胸围49 cm,能双脚跳,能说出2~3个字构成的句子。问题:请分析该小儿的发育是否正常?

案例2:男婴,营养发育良好,能坐,会用手摇玩具,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体重7.2 kg,身长65 cm,头围44 cm,出乳牙1颗。问题:请推测该男婴的可能年龄是多少?

基础训练二 人工喂养指导

【实践目的】

1.能计算出婴儿全日牛乳、水和蔗糖的需要量,并根据计算结果、配制出适合婴儿需要的乳液。

2.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家属选择适合婴儿的乳品,且正确实施人工喂养。

【实践准备】

1.用物准备 鲜牛乳、全脂奶粉或婴儿配方奶粉、无菌乳瓶乳头、奶锅、大量杯、漏斗、汤匙、白糖、温开水、瓶筐、天平、婴儿或婴儿模型、尿布、小椅子等。

2.训练地点 学校实训室或医院配乳室。

【实践方法】

1.方法

(1)老师示教、多媒体演示、组织观看视频。

(2)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每组5~8名学生进行操作。

2.训练内容

(1)配乳法

1)普通牛乳配制法 ①核对配乳卡,根据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能量和水的量计算出婴儿全日所需牛乳、糖和另加水量,若用全脂奶粉,则按重量比1∶8、容量比1∶4加水即成全牛乳成分,用法同鲜牛奶;②用量杯量出鲜牛奶量,用天平称出所需糖量放入锅内加热煮沸3~4 min,用量杯量出每次喂哺量,倒入瓶中,盖好瓶盖放入瓶筐中,待凉后放入冰箱备用;③按小儿一日哺乳次数排列奶瓶(瓶上贴写有床号、姓名、乳量、时间的标签),将配好的牛奶倒入奶瓶;④配奶用具及奶瓶用后及时用清水洗干净,放消毒柜里消毒,待用。

2)脱脂牛乳配制法 将牛奶煮沸后静置于杯中冷却后,除去浮在表面的乳皮(脂肪),反复2~3次,即成脱脂乳,用前加热煮沸加糖。

(2)喂哺法具体方法及要求 见附录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1)乳瓶喂哺法 ①核对床号、姓名、乳液种类、乳量,用镊子选择合适的无菌乳嘴,套在瓶口上;②抱起婴儿,围好饭巾,坐在合适的椅子上将婴儿头部枕于左臂上呈半卧位;③试乳液温度,滴1~2滴于左手背或手臂内侧,以温热不烫手为宜;④右手将奶瓶倒转,使瓶颈处充满乳液哺喂;⑤喂毕抱起婴儿使其竖起,头部伏在护士肩上,轻拍背部驱气,放回婴儿床上,并右侧卧位;⑥整理用物,洗净喂乳具并消毒,记录喂哺乳量及喂乳情况。

2)滴管喂乳法 ①取出配好的乳液,核对姓名、日期、乳液种类、喂乳量及时间;②温好乳液盛于小杯内,再放入盛有热水的大广口杯中保温;③抱起婴儿,为婴儿围好饭巾(同乳瓶喂乳法);④用无菌滴管吸取乳液,然后慢慢滴入婴儿口中,待婴儿吞咽后滴入第二滴;⑤滴喂完毕,将婴儿竖起,轻拍其背,使婴儿呃出吞咽的空气,然后将婴儿置右侧卧位。

【操作及评价】

见附录3儿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小结】

1.着装整洁,严格无菌操作。

2.评价乳量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操作过程是否熟练、规范。

基础训练三 更换尿布法

【操作目的】

1.保持小儿皮肤清洁、舒适,预防臀部发生尿布皮炎。

2.保持病室床铺整洁。

【操作准备】

1.环境准备关闭门窗,室内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对流风。

2.物品准备 清洁尿布、松紧带或布带(使用一次性尿布除外)、温水及盆、软毛巾、爽身粉或消毒植物油、棉签、尿布桶,婴儿模型若干。

3.患儿准备 联系好医院住院患儿,向家长解释进行该操作的目的,取得家属的配合。

4.护生准备 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着装规范衣帽整齐、清洁;行为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操作过程动作轻巧、正确规范。

【实践方法】

1.临床见习

(1)实习地点:医院儿科病房。

(2)实习方法:①每5~10名学生1组,由带教老师集中讲解和演示更换尿布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②每组选派1~2名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观摩,并对操作步骤进行评议。

2.校内实训

(1)地点:护理实训室。

(2)方法:①由带教老师集中讲解和演示更换尿布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②由带教老师示教或观看《儿科护理技能操作——更换尿布法》;③每5~10名学生一组对婴儿模型进行操作练习。

【操作及评价】

见附录3儿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小结】

1.每组选派1~2名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展示,师生共评。

2.写出本次实训课的体会。

基础训练四 婴儿盆浴法

【操作目的】

1.使患儿舒适、皮肤清洁。

2.促进血液循环,协助患儿皮肤的排泄和散热,活动肌肉和肢体。

3.观察全身(尤其是皮肤)情况。

【操作准备】

1.环境准备关闭门窗,避免对流风,调节室温在27℃左右。

2.物品准备 ①布类:尿布,衣服,包布,面巾、大毛巾、浴巾各1块;②护理盘:内备梳子、指甲刀、棉签、液体石蜡、50%乙醇、爽身粉、中性沐浴液或中性肥皂;③浴盆:内备温热水(2/3满),水温冬季为38~39℃、夏季为37~38℃;④婴儿模型若干。

3.患儿准备 沐浴应于喂乳前或喂乳后1 h进行,以免呕吐或溢乳。

4.护生准备 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着装规范衣帽整齐、清洁、修剪指甲;行为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操作过程动作轻巧、正确规范。

【实践方法】

1.临床见习

(1)实习地点:医院婴儿沐浴室。

(2)实习方法:①每5~10名学生1组,由带教老师集中讲解和演示婴儿盆浴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②每组选派1~2名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观摩,并对操作步骤进行评议。

2.校内实训

(1)地点:护理实训室。

(2)方法:①由带教老师集中讲解和演示婴儿盆浴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②由带教老师示教或观看《儿科护理技能操作——婴儿盆浴法》;③每5~10名学生一组对婴儿模型进行操作练习。

【操作及评价】

见附录3儿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小结】

1.每组选派1~2名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展示,师生共评。

2.婴儿盆浴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3.写出本次实训课的体会。

基础训练五 婴儿抚触

【操作目的】

1.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

2.增强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操作准备】

1.环境准备 关闭门窗,避免对流风,室内适宜的温度(24~26℃)、湿度。

2.物品准备 清洁尿布、中毛巾、婴儿润肤油、替换的衣物,婴儿模型若干等。

3.护生准备 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着装规范衣帽整齐、清洁,取下手表、戒指、修剪指甲;行为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操作过程动作轻柔、正确规范。

【实践方法】

1.地点:护理实训室。

2.方法:①由带教老师集中讲解和演示婴儿抚触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②由带教老师示教或观看《儿科护理技能操作-婴儿抚触法》;③每5~10名学生一组对婴儿模型进行操作练习。

【操作及评价】

见附录3儿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小结】

1.每组选派1~2名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展示,师生共评。

2.婴儿抚触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3.写出本次实训课的体会。

基础训练六 约束法

【操作目的】

1.确保诊疗、护理操作顺利进行。

2.确保患儿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按护士素质要求做好自身准备。

2.物品准备 被单或毛巾、棉垫、有棉垫的小夹板、宽纱布绷带,婴儿模型若干等。

3.环境准备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实践方法】

1.地点:护理实训室。

2.方法:①由带教老师集中讲解和演示约束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②由带教老师示教或观看《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约束法》;③每5~10名学生一组对婴儿模型进行操作练习。

【操作及评价】

见附录3儿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小结】

1.每组选派1~2名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展示,师生共评。

2.约束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3.写出本次实训课的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