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寄生虫的危害与现状

寄生虫的危害与现状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寄生的关系中,其中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损的一方称为宿主。近年来,肠道寄生虫等蠕虫感染率大幅下降,而机会致病寄生虫感染率却有所上升,应引起重视。寄生虫完成一代的整个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如蛔虫等肠道寄生虫摄取宿主营养物质,引起宿主营养和发育不良后果,如钩虫吸血引起贫血等。如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后,原虫

第十四章 人体寄生虫概论

学 习 目 标

1.什么是寄生虫、宿主以及生活史?

2.宿主的类型有哪些?

3.寄生虫对宿主有哪些主要危害作用?

4.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何特点?

5.寄生虫病的流行基本环节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也称医学寄生虫学,是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与医学有关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流行规律、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等,来预防、控制、消灭寄生虫病的一门学科,内容主要有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它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

一、基本概念

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需要和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营共生生活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根据生物间的利害关系及后果,又可分共栖(commensalism)、互利共生(mutualism)和寄生(parasitism)三种类型。

(1)共栖 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如鱼以其吸盘吸附于大鱼体表,随大鱼在海中漫游,摄取所需食物,对大鱼无影响。

(2)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如牛、马胃内的纤毛虫,分解植物纤维以获得食物,同时有利于牛、马对植物纤维的消化,双方都得益。

(3)寄生 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前者从后者获取营养和居留场所,并往往伤害后者。在寄生的关系中,其中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损的一方称为宿主。非动物性寄生物有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动物性寄生物称为寄生虫(parasite),如寄生于人肠道的蛔虫。

(一)寄生虫的分类

根据动物学分类,人体寄生虫归属于动物界无脊椎动物的七个门,主要有原生动物门(原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绦虫)、线形动物门(线虫)和节肢动物门(昆虫、蜱、螨),习惯上将扁形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合称为蠕虫。除动物学分类外,还可根据寄生虫的某些特点加以分类。

根据寄生部位,将寄生于宿主体表或体内的寄生虫分别称为体外寄生虫和体内寄生虫。根据与宿主的关系分为:①专性寄生虫,指必须依靠寄生才能生存的寄生虫,如血吸虫、丝虫等;②兼性寄生虫,指既可过自由生活又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如粪类圆线虫;③偶然寄生虫,指寄生虫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寄生蛙体的裂头蚴偶因用蛙肉贴敷伤口而至人体寄生;④机会致病寄生虫,其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时,出现异常增殖而致病,如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粪类圆线虫等。近年来,肠道寄生虫等蠕虫感染率大幅下降,而机会致病寄生虫感染率却有所上升,应引起重视。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整个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生活史也是多种多样。寄生虫在侵入宿主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具有侵入宿主的能力并在其体内继续发育繁殖,此阶段称为感染期或感染阶段。如蛔虫的感染性卵,血吸虫的尾蚴等。

在寄生虫的生活史过程中,有的需要一种以上的宿主才能完成。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称终宿主(final host)。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称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具有二个以上中间宿主时则按照先后顺序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有的寄生虫的成虫除了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动物(人兽共患),这些动物可成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为贮存宿主或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的寄生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成熟,但可以长期生存,若有机会侵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继续发育至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在生活史中不需要更换宿主的称为直接发育型,如蛔虫、钩虫、蛲虫等在外界直接发育到感染阶段,主动或被动进入宿主体内而形成感染。需要更换宿主的称为间接发育型,如丝虫、疟原虫、日本血吸虫等。

(三)寄生生活的演化

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引起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明显适应性变化。

1.形态结构方面 ①体形改变,蛔虫和绦虫体形为长条状,以适应寄生在肠道。一般吸虫多为扁圆状,但血吸虫因寄生在血管内,虫体演变为细长形。②新器官产生,如吸虫的吸盘,绦虫的小钩等器官形成,以适应附着于肠壁寄生。③生殖器官发达,一些寄生虫的生殖系统可占据虫体结构的大部分,以利其大量产卵。④由于长期寄生在宿主体内,营养丰富且无外界的竞争和危险,体内寄生虫的某些器官就发生退化甚至消失,如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消化器官,如绦虫无消化道,靠体表大量的微毛,吸收营养物质。

2.生理代谢方面 最显著的适应性改变是肠道寄生虫失去在自由生活模式中常见的有氧代谢,主要靠无氧糖酵解来获取能量。蛔虫能分泌抗胃蛋白酶、抗胰蛋白酶物质,以保护虫体不受宿主消化液的影响。

3.繁殖能力方面 寄生虫的功能十分强大。如一条雌蛔虫每日可产20多万个卵;牛带绦虫一年的产卵量是自身体重的300倍;吸虫绦虫雌雄同体,可自身受精,生活史中不仅可有性生殖还能无性生殖,均可使虫体数量增加,繁衍种群。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可对宿主产生各种作用以损害宿主,其作用方式主要有:

1.夺取营养 寄生虫依赖宿主获取营养,其所需营养与其个体的大小、数量等因素有关。如蛔虫等肠道寄生虫摄取宿主营养物质,引起宿主营养和发育不良后果,如钩虫吸血引起贫血等。

2.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侵入宿主、移行及在器官组织中寄生均可损伤组织,如钩虫咬附肠黏膜而致损伤、出血,蛔虫数较多时引起管道阻塞,或虫体长大而挤压周围组织等。

3.毒性作用 寄生虫的虫体本身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死亡分解产物对宿主都具有毒性作用,可损害组织,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分泌细胞毒素-肠毒素,再如钩虫分泌的抗凝血物质使受损肠壁流血不止。

4.免疫性损伤 寄生虫是宿主体内的异物,其产物都具有免疫原性,宿主可产生超敏反应。例如,旋毛虫病出现的发热、皮疹、水肿和蛔虫幼虫移行至肺部发生的支气管哮喘等为速发型超敏反应,血吸虫虫卵所致的肉芽肿,属迟发型超敏反应。

三、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宿主机体对寄生虫的寄生,可产生防御性生理反应,即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 宿主对寄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皮肤、黏膜、胎盘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作用,以及补体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等。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远不如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有效,这可能与寄生虫的体积较大,结构、抗原性较复杂有关,也可能与寄生虫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避作用有关。

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类型:

(1)消除性免疫 在寄生虫免疫中很少见。如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后,原虫被清除,皮肤病变愈合,并有终身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 是寄生虫免疫中最常见的类型。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产生对再感染有一定作用的免疫力,而不能消除体内已经存在的虫体,如血吸虫病时的伴随免疫。宿主体内的虫体如被驱除,这种获得性免疫力也就消失,如疟原虫感染时的带虫免疫。此外,人对蛔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一般不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力,对再感染也无抵抗力,因此人容易重复感染此类寄生虫。

第二节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的危害与现状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作为病原体引起疾病、作为媒介引起疾病传播以及对经济的损失。

寄生虫病是一种遍及世界的传染性疾病,据估计全球约有45亿寄生虫感染者,主要分布在占世界总人口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建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大力防制的十大热带病中,7种均为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有调查指出,全世界蛔虫感染者约为14.7亿;钩虫感染者约为13亿;90余个国家流行疟疾,每年有3.5亿~5亿疟疾临床病例;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约有2亿患者;丝虫病流行于80多个国家,感染者约有6亿。

我国疆域辽阔,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自然条件极其复杂,曾是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曾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此外,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的还有蛔虫病、鞭虫病、蛲虫病、贾第虫病、阴道毛滴虫病、阿米巴病、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

寄生虫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更严重阻碍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严重受到寄生虫感染的影响。较为突出的是棘球蚴和利什曼原虫的感染。被喻为“第二癌症”的泡型棘球蚴病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死亡率达5.1‰,每例病人的平均治疗费用高达2700元,是造成不少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愈病愈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寄生虫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如寄生虫感染造成慢性健康损伤,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力,而因劳动力丧失、工作效率降低又造成很明显的经济损失。另外很多寄生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不但使人致病,也常使畜牧业蒙受重大损失,如旋毛虫病、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肉孢子虫病、裂头绦虫病等。据报道,在我国,家畜中绵羊因感染棘球蚴病每年损失约4亿元。

在旧中国,寄生虫病流行十分严重。解放后,曾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等五大寄生虫病,经大力开展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黑热病已于1958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已在大部分流行区得到了有效控制,许多地区达到基本消灭或消灭标准,疟疾的感染率与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钩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也明显降低。例如解放初期我国有370个县(市)有血吸虫病流行,被感染的人数达1160万,经过了50年左右的努力,到1999年已有288个县(市)消灭或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病人数已减至76万,成绩喜人。但是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仍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若不加以注意,就会出现回升。而且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加剧等因素,也导致了寄生虫流行病学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流行趋势。

1.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呈上升趋势 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在2001~2004的全国调查较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结果上升了75%。

随着近年来涮猪肉、烤猪肉串等风味小吃盛行,旋毛虫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由于生食猪肉的习惯没有根本改变,旋毛虫病爆发流行也时有发生。据报道,全国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患者已超过300万。目前,囊尾蚴病的流行呈现两个新的趋势,一是囊尾蚴病就诊者中来自城市的比例增多,二是聚餐或在餐馆就餐机会多的人群比例高。另外一些少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如棘颚口线虫、阔节裂头绦虫、广州管圆线虫和舌形虫病等病例增多。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增多的原因主要有:居民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嗜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和肉类;有关淡水鱼虾养殖的卫生检验、检疫工作滞后;外餐机会增多,感染机会增大;针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制工作尚未系统、全面的开展等。

2.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的病例增多 由于艾滋病的蔓延,使一些机会性致病性寄生虫如隐孢子虫、耶氏肺孢子虫、弓形虫、粪类圆线虫等感染的发病率增加。另外由于流行饲养宠物如狗、猫,使人们感染弓形虫的机会增多。

3.疫情不稳定,一些新的寄生虫病出现 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寄生虫病疫情出现了回升的现象。如疟疾、血吸虫病和黑热病,1990年至今,西部5省报告黑热病病例已超过3 000例,2004年全国疟疾估计发病人数为74万。海南省和云南省仍是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但近年来,安徽省的疟疾发病人数明显上升。另外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加剧,一些国外的寄生虫病如罗阿丝虫病、埃及血吸虫病等在国内也时有发现。

4.某些寄生虫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在寄生虫对药物产生的抗药性中,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尤为突出,同时,蚊媒对传统杀虫剂普遍产生抗药性,也是造成疟疾等虫媒病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某地区人群中若发生寄生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寄生虫生活史的条件,即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可以是感染的病人带虫者,也可以是作为保虫宿主的动物,包括家畜与野生动物

2.传播途径 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使之发生感染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人体感染寄生虫病的途径有:

(1)经口传播 多种寄生虫的感染期都可通过食物、饮水,污染的手指、玩具或其他媒介进入人体。如蛔虫的感染性卵、肝吸虫的囊蚴、猪带绦虫的囊尾蚴等,随食物被人食入而感染。

(2)经皮肤传播 有的寄生虫感染期能主动经皮肤侵入人体,如泥土中钩虫的丝状蚴,水中的血吸虫尾蚴,与人接触时,这些感染性幼虫便能侵入皮肤而感染。

(3)经媒介昆虫传播 某些寄生虫在吸血昆虫体内发育或繁殖后,昆虫叮咬人时使感染期虫体进入人体,如蚊传播疟原虫、丝虫等。

(4)经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式,如阴道毛滴虫、疥螨等的感染。

(5)经空气(飞沫)传播 较少见,如肺孢子虫的感染。蛲虫卵随风在尘埃中,可经口或鼻吸入再吞咽感染。

(6)经胎盘传播 有些寄生虫可随母血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

3.易感者 一般认为人对各种人体寄生虫缺乏先天的特异免疫力,均为易感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除对少数虫种可产生消除性免疫外,多数虫种仍可发生再感染,但在流行区具免疫力的人中感染出现的症状较来自非流行区者为轻。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寄生虫生活史各环节中有关的中间宿主和节肢动物,如长江以北无钉螺,也就无血吸虫病流行。自然因素是指影响寄生虫生活史的各种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地理环境等。地理和气候自然因素对动物传染源(保虫宿主)有明显的影响,如卫士并殖吸虫保虫宿主虎、豹等其生存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气温等自然因素对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会增加感染某种寄生虫的机会,如在血吸虫病的流行区,适宜的温度增加了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因而有利于血吸虫病的流行。另外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虫媒孳生地增多,造成虫媒种群数量增多,可能使原来在热带、亚热带流行的虫媒病北上至纬度较高的地区。社会因素是指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卫生习俗与生产劳动等因素。综合分析三方面因素,便于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制订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寄生虫病的流行主要有3个特征:

1.地方性 寄生虫的地理分布往往与其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的分布相一致,而且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有关,也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人们的生产方式等有关,因此出现了某些地方性。如日本血吸虫病只流行于有钉螺的地区,肝吸虫病常流行于人们喜吃生鱼的地区等。

2.季节性 某种寄生虫病发病率在每年中的某些季节出现高峰,这种现象称寄生虫病流行的季节性。由媒介昆虫传播的寄生虫病,如按蚊传播疟疾,便与按蚊的季节消长相一致。还有自然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如广东气候温暖,钩虫感染全年都可发生,而四川则随温度变动,以5~6月份感染最多。

3.自然疫源性 如某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被感染的动物(保虫宿主)如果存在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带,其体内的寄生虫只有在动物之间相互传播,一旦人类进入这种地区,就有可能被感染,该地区即称为自然疫源地。具有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亦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卫士并殖吸虫病、黑热病等。

四、寄生虫病防治原则

根据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环节和因素,可采取下述防治原则:

1.控制与消灭传染源

(1)治疗患者或带虫者 对流行区居民进行普查(包括带虫者)。检查方法主要以病原诊断为主。有的则需作免疫学诊断,治疗力求达到根治。

(2)处理保虫宿主 对流行区的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进行检查,然后分别根据需要采取治疗或捕杀。

2.切断传播途径

(1)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如灭螺、灭蚊、灭蛉和灭蝇等。

(2)粪便管理 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寄生虫卵或包囊污染水、土壤、食物等。

另外应根据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特点,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以阻断其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体抵抗力,普及卫生知识,纠正不良习俗。注意个人与集体防护,预防性服药或涂敷防护剂,以防止寄生虫感染。寄生虫的免疫预防在大力研究中,一些原虫如疟原虫的DNA疫苗较有希望成功。

小 结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关系为寄生。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的生物为宿主。包括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称为生活史。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称为感染阶段。寄生虫在长期的寄生生活中,其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繁殖能力方面产生了明显适应性变化。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三种:①清除寄生虫;②患寄生虫病;③呈带虫状态。其中寄生虫通过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与过敏反应损害宿主,而宿主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抵御或清除入侵的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后宿主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获得性免疫,大致分为两型: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在非消除免疫中又有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两种现象。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寄生虫的防治是围绕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结合流行因素和流行特点,采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防治措施。

(鲁晓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