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惯的危害

习惯的危害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心理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为了考察先前学习方法对后续问题解决的影响,心理学家陆钦斯进行了水罐实验。但心理定势也有其积极意义,它能加快常规问题的解决。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注意分析问题的性质,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心理定势,加快常规问题的解决速

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吗?相信很多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可是,在有些条件下,我们的知识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甚至会让我们走入思维误区,无法解决一个原本简单的问题。下面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爱迪生让他的助手——一位数学系的高才生测量一个梨形的玻璃器皿的容积。他吩咐完了之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过了很长时间,这位助手也没有告诉他结果如何。爱迪生觉得很奇怪,过来一看,助手还在忙活:他按常规的方法,对这个器皿的长宽高等进行反复测量,还在纸上画了许多图,写满了高等数学中计算体积的各种公式。但由于这个玻璃器皿形状太奇怪,所以他花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计算出它的容积来。爱迪生见此情形,笑着拿起那个玻璃器皿,把它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量杯中。他告诉助手:“看看它的刻度,那就是这个器皿的容积。”

爱迪生的助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这是心理学中一种被称为“心理定势”的现象在作怪。由于这位助手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所以接受任务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高等数学中各种高深的数学公式,却想不到用简单到小学生都会用的测量方法。

心理定势(mindset)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缪勒(G. E. Muller)和舒曼(F. Schumann)在1899年概括重量错觉实验时提出,他们采用了“心向”这个术语,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盲目的习惯效应”(the blinding effects of habit)(Luchins,1950)。心理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心理学家陆钦斯(Luchins)等人在1942年对这种奇妙的心理学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考察先前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对后续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特别是能否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后续问题,以揭示心理定势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为了考察先前学习方法对后续问题解决的影响,心理学家陆钦斯进行了水罐实验。他给被试提出了一系列与装有不同水量的水罐有关的数学问题,要求被试用这些水罐作为量具,任务是最后量取一定量的水。例如,如果水罐A可盛18升水,水罐B可盛43升水,水罐C可盛10升水,那么该如何量取5升水呢?答案是在水罐B中盛43升水,从其中倒出一些水盛满水罐A,接着用水罐B中的水盛满水罐C两次,最后水罐B中盛的水就是5升,即B-A-2C规则(从水罐B中倒出足够的水盛满水罐A,然后再盛满水罐C两次)。将被试不断训练,熟悉B-A-2C规则,被试开始认为解决问题都是同一个规则。以下实验任务1到任务8都遵循同样的规则,但是任务6到任务8也可以根据更简单的规则A+C或A-C实现(见下表)。

定势作用例题

实验分两组,实验组需要完成任务1到任务8,而控制组只需要完成任务6到任务8。

三、实验结论

由于受到B-A-2C规则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被试(实验组)比没有经过练习的被试(控制组)在解决第6、7、8个任务时表现更差。因为他们只要用A+C或A-C的规则就很容易解决问题,轻易就能量取所要求的水量。不仅如此,由于受到先前定势的影响,当问题可以用两种规则(B-A-2C规则和A+C或A-C规则)来解决时,被试仍是选用复杂的规则而不考虑简单的规则。例如,任务6用两种规则都可以完成,很多被试却并没有注意到。实验结果说明了心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先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不断强化后,容易导致被试盲目使用的倾向,甚至可能忽视了更简单的方法。而且,那些学过规则的人再解决类似问题时比那些没有学过的被试所用的时间更长,这表现了心向定势思维的不利之处。

这个实验展示了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阻碍。但心理定势也有其积极意义,它能加快常规问题的解决。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大量不需要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实际问题,只要按照已有的解决方案按部就班进行就可以顺利解决。当个体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熟练掌握时,就会形成很强的心理定势,很快进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且也能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经过大量训练,拥有大量知识的熟手就比没有经过训练的新手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这个优越性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虽然在解决常规问题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需要创造性解决方案时,心理定势的危害就体现出来了。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机械,不具备灵活性,往往会使人走入思维的困境,无法摆脱。

打破心理定势的方法之一就是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思维路径、不同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并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这个测验通过测量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其中的变通性指的是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就越强。创造力强的人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何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呢?以数学为例,一题多解就是变通性的最好体现。有位同学说,他们的数学老师常常要求他们做完一道题后,再思考一下,想想有没有别的解法,然后综合比较一下孰优孰劣。但他认为这样做会浪费许多时间,一天也就做不了几道题目,所以他没有采纳老师的建议。然而,由于做完一道题后不注意再去思考,没有开拓新的思路,结果在考试时碰到难题他经常解不出,结果数学考试成绩经常不太理想

事实证明,数学老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很多同学总认为对于一道题,找到一种解法就够了,为什么还花时间去找另一种?殊不知,如果经常训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就会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技巧,使之在碰到数学难题时,一种解法行不通,会灵活地转换为另一种方法。遇到问题能够提供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利用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理论的语言来说,这就是具有良好的“变通性”。因此,这位数学老师一题多解的要求其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心理定势在解决常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一般情况下都会阻碍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当注意分析问题的性质,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心理定势,加快常规问题的解决速度,另一方面要避免心理定势的危害,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几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