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护理

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消极心理反应,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取得最佳手术效果。针对术中病人的护理,可采取以下措施。手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和心理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应向病人多传达有利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手术后心理负担过重。病人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早告诉病人手术后几天刀口会疼痛较严重,让病人先有心理准备。

第四节 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麻醉、手术效果、并发症、手术后恢复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的消极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并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病人的应激反应也不相同,手术前病人的应激反应随着手术时间的逼近逐渐加剧,手术中病人的应激反应显著低于手术前,而手术后又较手术中有所升高。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消极心理反应,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取得最佳手术效果。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

大多数病人手术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常见的有焦虑、恐惧和睡眠障碍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会减弱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增加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因此,护理人员应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估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病人情绪,这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提高手术的质量。护理人员要积极热情地对待病人,尊重病人,重视他们的各种心理反应,关心他们的感受,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应及时耐心细致地回答,以迅速取得病人的信任,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评估并满足病人的需要

护理人员应与病人讨论其病情及手术情况,了解病人的需要,给予有效的保证和支持,满足病人对安全等的需要。

3)病人的术前教育

向病人提供有关手术治疗护理的必要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教育。介绍病人所关心的有关手术知识,如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措施,如何配合治疗以及术后功能锻炼方法、术后疼痛缓解方法等,使病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会病人克服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放松训练等。

4)家属的术前教育

对于那些不便对病人讲明的问题,可向家属交代清楚,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和信任。对于病情危重者,交代家属不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以免增加病人的忧虑,同时鼓励家属给予病人关怀和支持。对于手术后会有身体形象改变者,可与家属协商,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这一情况告知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减轻病人的消极心理反应,但不能因为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而隐瞒真实情况,致使术后病人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无法面对现实,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应激。

5)鼓励病人表达焦虑的体验

与病人交谈,并仔细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表现,了解焦虑的原因,并给予理解与接纳、同情和关心。

6)手术前访视

安排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访视病人,对病人所关心的问题做出解释,使病人安心接受手术。

7)适当应用镇静剂

为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手术前可选择合适的时间给予病人适当的镇静剂。

2.手术中病人的心理护理

手术中病人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与手术有关的问题上。手术室陌生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医护人员繁忙的工作、严肃的态度等对病人都是紧张刺激,多数病人表面看来非常平静,但实际是一种过分紧张后的心理抑制。针对术中病人的护理,可采取以下措施。

1)音乐疗法

用舒缓轻松的音乐消除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的紧张感。陈华伦等人将200名全麻手术病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音乐疗法(在入手术室时即播放25分贝的轻音乐10分钟),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分别在手术前访视、入手术室时、入手术室后10分钟三个时段测量心率血压,询问病人有无紧张和恐惧。结果显示,手术前访视两组观察指标无差异,入手术室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心率、血压均有升高,经检验无差异,说明两组病人均有紧张情绪产生,入手术室后10分钟,试验组96%的病人心率、血压有下降,而对照组仅有7%的病人心率、血压有下降,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轻音乐能消除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的紧张感。

2)维持病人尊严

手术中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身体暴露程度,必须暴露时先麻醉,后摆放手术体位及消毒,以维持病人尊严。

3)减少不良刺激

理想的手术室环境应保持整洁寂静,手术衣帽和床单颜色宜用草绿色,即使有血迹也不会因对比鲜明引起不良反应,手术器械要掩蔽,医护人员谈话应轻柔,遇到意外时要保持冷静,切忌惊慌失措、大声喊叫,以免产生消极暗示,造成病人过度紧张。

4)抚触

手术中适当抚触病人的肌肤,如抚摸病人额头、轻握病人双手,可使病人感到舒适、安全。

3.手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

手术后多数病人因手术效果满意,其焦虑抑郁的程度比手术前减轻。但手术前焦虑水平高的病人,一般手术后仍维持较高的心身反应。Corney(1992)曾调查了105例子宫癌和卵巢癌术后病人,发现大多数病人出现过较严重的手术后抑郁和性心理障碍。一般重大手术均有可能引起部分生理功能丧失、体表改变,如留下明显瘢痕等,从而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如愤怒、自卑、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反复手术而久治不愈者,手术后心理反应较强烈,有的病人可能因手术后一时不能生活自理、长期卧床、难以工作、孤独等原因,继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手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和心理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及时反馈手术效果

手术后病人一回到病房或麻醉苏醒后,护理人员应立即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达到了手术的目的,让病人放心。应向病人多传达有利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手术后心理负担过重。

2)正确处理手术后疼痛

病人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早告诉病人手术后几天刀口会疼痛较严重,让病人先有心理准备。有些病人会主动用言语表达疼痛,另一些病人则强忍疼痛,不愿言语表达,此时护理人员可从表情、姿势等非言语表达方式上观察其疼痛情况,及时予以处理,应及时给予镇痛剂减轻疼痛。一般手术后6小时内给予镇痛剂可大大减轻手术后疼痛;鼓励病人运用手术前训练的放松技术,如深呼吸技术;让病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有时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病人害怕疼痛和伤口裂开,不敢及早活动,护理人员应告诉病人大胆采用正确的活动方法,不仅不会使伤口裂开,反而可以减轻疼痛,加快身体康复进程。

3)帮助病人克服消极情绪

手术后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原因很多,除前面已提到的外,有的病人是因为评价自己疗效的错误方法所致,比如大多数手术后病人总是把自己与做过相同手术的病人比较,或者是与自己手术前对术后疗效的期望比较,这样难免手术后感觉不良。此时,护理人员应将正确的评价疗效方法告诉病人,即根据各人的病情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检查情况来评价,让病人感到自己正在康复之中。同时护理人员应在生活上、心理上给予全面支持,使病人战胜消极情绪。

4)帮助病人做好出院准备

大多数病人伤口拆线后就可出院回家,但其各方面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故应向病人详细介绍出院后自我锻炼的知识,如什么时候才能进行哪些活动,饮食上有何特殊要求等。若病人效果不好或预后不佳,不宜太早把真实情况告诉病人,以免对病人心理打击过大。有的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生理功能丧失(如子宫、卵巢切除)或残缺(如截肢),引起病人心理上的重大创伤。对这样的病人,手术前护理人员要解释清楚,同情和支持病人,使病人接受现实;手术后更要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尽最大努力为病人提供克服困难和适应新生活的手段,使病人勇敢地走上新的人生道路。

(二)急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过去一般认为,急重症病人病情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主要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注意到不仅要挽回急重症病人的生命,同时,还要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因为病人的心理问题往往直接影响到“死而复生”后的病情稳定、疾病转归和生活质量等。因此,应从病人身心全面康复的角度出发,做好急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1.及时提供心理支持

急症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处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热情接诊,及时提供有效的救治。在救治过程中,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工作。

2.帮助病人适应角色

急重症病人由于起病急、病情重,在疾病初期会表现出一系列的角色适应问题。如病人为A型性格,或在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一般更难适应患病带来的角色转变,有可能出现角色缺如、角色冲突、角色强化等适应问题,表现为难以接受病人角色,出现心理冲突或心理危机。医护人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不仅是治疗成功的保证,同时也有利于病人情绪的稳定。另外,还要使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疾病及病人角色,尽快适应病人角色,转变病人的不良心理,消除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满足病人的安全需要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保证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必须掌握扎实的治疗操作技术。工作中要做到耐心、细致,语言要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另外,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病人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以调动病人内在的积极性,使其勇敢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要注意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确保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4.帮助病人适应新环境

此处的环境指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住院病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亲人及朋友,要面对的是陌生的医院环境和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就会产生焦虑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帮助病人熟悉医院的物理环境,主动介绍相关的医护人员,使病人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三)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病人由于患病时间长、病情反复、治疗效果欠佳等原因,容易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保证其处于最佳身心状态的必要条件。对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其心理特点及疾病特点,要使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要使他们振奋精神,树立与疾病顽强斗争的信心。

1.提供相关信息,减少病人不安全感

疾病的诊断不明确,或者病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及预后等情况不了解,以及病情反复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慢性病病人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过程、护理、预后及康复方面的信息,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预防其心理焦虑的产生。在实施特殊诊断、检查、治疗前,要向病人及时解释和说明,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2.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

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而病人情绪的好坏,决定着他们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如果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则机体免疫能力增强,相反则会减弱。因此轻松的康复环境对慢性病病人的身心康复可以起到帮助和推动的作用。这主要指病房的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如病房的布局、颜色、温度及湿度,病室的人数,同病房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病人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及护患关系,等等,这些都对病人的康复进程有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多鼓励病人之间的交流,保证同类疾病的病人能互相倾诉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倾诉自己的不安。

3.调动病人内在的应对机制,提高生活质量

让病人参与必要的治疗和护理的过程,尊重他们对治疗的建议,以调动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自觉性。根据病人不同的社会背景、人际关系以及个性,寻找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残疾病人及康复过程漫长者,应鼓励病人自理生活,增强康复信心,克服缺陷心理。

4.鼓励病人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功,提高生活兴趣,增强自信

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护理人员应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气氛。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加强病人的意志训练,以增强其应对能力。

5.必要的、多方面的支持

1)情感支持

多让家属、亲友、同事探望病人,给予病人安慰和支持,以减少其孤独及隔离感;帮助病人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困扰,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为病人提供各种治疗的相关信息,给予必要的、恰当的保证,为疾病治疗创造条件。

2)社会支持

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同时,为病人建立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社会保险、福利、物质保障和康复医疗机构,要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康复人员和志愿者给病人以帮助,使病人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心理支持

主要是积极的暗示、保证、疏导、改变环境、解释、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心理支持的同时,注意锻炼及培养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不良情绪者,医护人员应用关心和鼓励的语言安慰病人,找出其原因,并及时妥善处理。

6.保证良好的睡眠

睡眠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准,良好的睡眠对疾病的康复是有益的,且睡眠好坏对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

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安静、避免噪音、光线暗淡、温度适宜,睡前不参加兴奋性的活动,勿饮用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白天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保持睡前心情平静,按时休息,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

失眠或睡眠不佳者,给予心理治疗,如放松疗法等。

(四)重症监护病人的心理护理

对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除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个心理阶段的护理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运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人际交往的技巧,主动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应把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放在心理护理基本程序的首位。

2.采集病人的心理信息

密切观察病人的各种表情、动作及情绪反应;采用心理测量法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焦虑程度;深入病房了解病人对其疾病的认识,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

3.控制外来干扰因素或不良刺激

1)环境设置家庭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设置应尽可能趋向家庭化,以增加生活气氛,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如室内有明显的时间显示,严格区分昼夜,夜间减少灯光刺激,将各种仪器的报警声音量降到最低,集中进行各种治疗等。另外,对入睡困难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足够的睡眠。

2)提前熟悉环境

入重症监护病房以前,使用规范用语,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教育、解释和说明,防止过于随意的语言给病人造成医源性心理伤害。有条件时,可以让病人熟悉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消除病人心理负担和陌生感。

3)克服交流障碍

病人带呼吸机时,与护理人员的交流存在困难,应在使用呼吸机之前指导病人用非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护理人员应理解和准确判断病人传达的非语言信息,如拔管、变换体位、找医生、喝水等。

4)维护病人的自尊心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要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尽可能保证病人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或男、女病人分开。在各项治疗和操作中,尽量避免暴露病人身体,多给予爱抚和安慰,尽量避免病人看到同病室危重病人的抢救场面。对于长期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病人,可根据病情酌情安排家属及亲友必要的探视。

(五)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因人而异,与个体的人格特征、病情发展快慢、家庭与社会的支持等均有关系。大多数临终病人最早出现的心理反应是否认。当病人知道生命岌岌可危时,不再坚持否认态度,有些病人表现为严重的痛苦、恐惧及意识障碍,有些病人则表现为临终前反应强烈、烦躁不安、怨天尤人、喊叫挣扎、敌对或不合作。临终护理,是指对临终病人的关心、体贴以及照顾,以期满足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其坦然、舒适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1.临终病人的心理支持

临终病人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对于急诊入院的病人,濒死感所带来的悲哀失助、恐惧和绝望情绪往往会加速病人的死亡,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热情接待,悉心照顾,使病人感到温暖,使他们愿意并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医护人员要以高超的医疗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感到生命有可能被挽救而减轻心理上的排斥力。还要通过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积极鼓励和暗示,使病人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以延长生命,提高临终生命的质量。有些病人因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对疾病预后失去了信心,会因消极情绪而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医护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耐心调整病人的情绪和心境,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使病人树立与疾病顽强斗争的信心。如,让他们观看一些与疾病抗争而生存下来的典型病例的录像,也可让他们欣赏音乐以改善心境,享受到临终关怀,平静安然地面对死亡。

临终病人的心理支持还包括尊重病人的人格。有的病人一辈子受人尊敬,患病后因不能自食其力而感到惭愧,怕被人奚落、挖苦,因此,医护人员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端庄大方,谈话要有耐心,切忌生硬粗鲁。对于一辈子清贫无助的病人要予以同情、关心,以打消他们的顾虑,使他们安心养病以延长生命。临终病人多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的关心,因此,医护人员要动员社会力量,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病人关怀。如,安排领导、同事或亲人、朋友与病人见面,使病人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但是,医护人员要提醒探视者切忌谈论过于刺激性的话题,以免病人因过于激动而发生意外。

2.提供信息

大多数临终病人都希望尽早知道病情的真实情况,但医护人员在告知病人病情时,必须事先征得家属的同意,与病人交谈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平和,要耐心说清楚。

3.做好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争取家属的配合,做好临终病人家属的工作也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临终病人的家属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护理人员对病人家属心理上的支持,可以缓解他们的悲痛心理,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使其能尽心地照顾病人。

临终病人已经因自己患病给家人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负担而备感不安,若家属不能正确理解并宽慰病人,则会加重病人欠债欠情又无力偿还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以自身的行动来感动家属,以取得家属对病人的关怀,与病人共渡难关。

总之,临终病人的生命非常脆弱,医护人员不应该放弃任何能够挽救病人生命的机会,在争取家属和病人配合的同时,应以热心和爱心给予病人临终关怀,使临终病人能以正确的心态,正视死亡,安然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护理

不同年龄阶段的病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社会问题,当他们患病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反应的共性规律,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

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包括家长对患儿进行的心理准备和护理人员实施的心理护理两大部分,争取家长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会更有效地减轻患儿的心理反应,加快患儿的康复过程。

1.入院前对家长心理准备的指导

儿童入院前,护理人员应向家长详细地说明什么时候为患儿进行心理准备,心理准备有哪些内容。一般而言,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准备最好在入院前一天进行,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准备则可提早—些。同时,要求家长对患儿进行心理准备时,尽可能采用患儿易懂的言语,做到耐心细致,保持心情平静,使患儿既能清楚地知道将面临的情况,又不至于过度紧张。心理准备的内容如下。

1)告知患儿住院原因

告诉患儿看病或住院的原因,例如:“你近几天反复腹泻、大便带血,如不及时上医院检查治疗,可能会使病情加重,那时就再也不能上幼儿园与小朋友在一起玩了。”让患儿有提问的机会,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情况。

2)让患儿了解就诊程序

如有条件,给家长阅读诸如“儿科病人就诊指南”这样的小册子,再让家长给患儿讲解。

3)简单介绍医疗知识

给患儿介绍一些有关先进的医院条件和医疗技术方面的内容。

4)了解住院注意事项

带患儿入院时,要让患儿知道有关在病房就餐、大小便等日常生活事项的程序,如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告诉患儿有可能在床上就餐和大小便,有可能需要穿病人服装等,让患儿心理有所准备。

5)让其了解探视时间

肯定地告诉患儿家长一定会来探视及探视的时间和次数。

2.住院后心理护理

1)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为减轻疾病对患儿心理的负面影响,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如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等,以便更好地指导患儿,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根据患儿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1)年幼患儿病情变化快,但又不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要求护理人员眼光敏锐,留意其非言语行为,如患儿的表情、目光、体态等,随时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对患儿心理需求做出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6个月左右的婴儿,虽然住院心理反应小,但非常需要爱抚,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对他们轻拍、抚摸、搂抱及逗笑,使他们产生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6个月至4岁的患儿,住院心理反应明显,尽可能允许家长陪护,这样容易使患儿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护理人员还应该关心体贴患儿,避免呵斥、责备患儿,通过与患儿共同参与一些游戏,如讲故事、玩玩具、看图画等,与患儿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

(2)年龄大的患儿,已能较好地用语言进行沟通,能够与病房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地与患儿沟通,适当解释住院和诊治的原因,争取患儿的信任和配合。同时,可在病房开展一些榜样学习竞赛活动,如评选“优秀患儿”(如团结好、互助好、讲卫生、吃药打针不哭等),也可以让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收拾自己的东西,帮助其他病重患儿等。

(3)残疾患儿往往具有严重的抑郁、自卑心理,护理人员要加倍爱护他们,并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给他们讲热爱生活的小故事,讲身残志坚的好榜样的故事,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和治疗的信心。

3)医院环境布置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1)儿科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工作服颜色应多样化:尽量不穿白色工作服,只有负责治疗的护理人员穿着白色工作服,戴护理人员帽,其他护理人员可穿着带小花的彩色工作服,以便缓和紧张的气氛,与患儿保持良好的沟通,减轻患儿惶恐不安的心理。

(2)儿科病房布置儿童化。墙壁的颜色应鲜艳多彩,布置一些吸引儿童的图案,门窗可装配一些彩带或其他饰物,要有吸引儿童且安全的玩具,使病房看起来好似一个游乐场,以消除患儿恐惧和紧张的心理。

4)提高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保证家长充分了解患儿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了解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使他们既能积极配合,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轻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二)青年病人心理护理

青年时期是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的时期,是人生中体格最健壮、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感情最丰富的时期。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年期也最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发生精神疾病。有人称青年期为“问题年龄”。因此,要特别注意青年期病人的心身健康,青年期病人心理护理也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规律进行。

1.合理安排,适当娱乐

在护理过程中,除为他们安排舒适、清洁、安静、安全的休养环境外,在病情和病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病房,以适应青年人的心理需要;并鼓励他们适当参加室内或病区内各种娱乐活动,以分散其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保持乐观情绪。

2.热情介绍,耐心解答

青年人一旦承认有病,主观感觉异常敏锐,而且富有好奇心,事事询问,如:为什么打这种针、吃这种药?病程需多长时间?有无后遗症?他们担心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对自己恋爱、婚姻、生活和前途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措施,并耐心回答病人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些青年病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同事或同学,所以,还应注意为其保密。

3.关注情绪,安慰交流

青年人的情绪强烈而不稳定,有时欢快,有时不愉快或愤怒。从自信到自贬,从自私至利他,从热心至冷漠,从兴高采烈至消极失望,皆能在转瞬间有所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待疾病也是这样,易产生急于了解病情、急于治愈、急于出院的心理,倘若病情稍有好转,他们就盲目乐观,往往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但病程较长或有后遗症的青年病人,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感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带来的挫折感,他们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失去理智,情绪失控,陷入忧心忡忡、自我失落、自卑等心理状态,产生自杀念头。

所以,应特别注意其情绪变化,要给予真诚的关心,主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做好学校和家属的探视工作;选择恰当的方法,给病人提供有关病情的信息(如疗效、用药、预后等);尊重他们,满足他们合理又可能解决的需要;创造良好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积极乐观、热情稳定的情绪去影响感染病人,使其安心休养。

4.密切观察,早诊早治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病人的接触或巡视。对他们的心理活动,要多观察、多分析,透过外在言行分析心理变化。尤其对患绝症、慢性病或因意外事故可能致残以及其他较重的疾病的青年,他们往往流露出对前途的渺茫感,甚至产生轻生心理,拒绝他人的照顾和治疗,有这种心理的人,还可伴发自暴自弃的心态。所以,医护人员要热情对待病人,激发病人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在病人情绪稳定时,要加强对病人身心的保护,有针对性地做好情绪调控,用回避、疏泄、转移、放松等方法,使不良心理反应朝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方向转化。

5.理解迁就,循循善诱

针对青年期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要给予理解和适当的迁就。如针对青年病人对性的困惑和羞涩,对异性的注意与追求,或不喜欢异性医务人员等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对他们较易于接受年岁较大、较成熟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指导等,应给予理解,切不可指责、挖苦和讽刺,对他们的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要循循善诱。给病人做任何操作前首先进行说明和解释,征得病人同意,不要强求。适时地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暗示和疏导的方法,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机会,满足其探究心理。但注意不可过多地无原则地迁就病人,要以增强青年病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为目的。

(三)中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中年人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他们是家庭的主导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心理状态更为复杂。他们担心家庭的经济生活状况,牵挂老人的赡养和子女的婚姻,还惦念着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等,故易焦虑、急躁,精神紧张,易发脾气。

中年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较成熟,对现实有自己的见解,自我评价明确,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对病痛的承受力都较强,他们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对于中年人的心理护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主动关心,减少顾虑

针对中年病人后顾之忧较多的特点,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当好病人的“参谋”。如协助病人密切联系工作单位和家庭,及时反映病人的需求,消除后顾之忧;嘱咐家属、子女定期来医院探望,汇报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减少病人的牵挂;对疾病忧虑较重的病人,可以向他们介绍有关疾病的诊断、转归等情况,消除病人疑虑,增强治疗信心。

2.尊重病人的人格

根据中年人是家庭、社会的主要角色,希望被尊重的特点,护理人员在与他们交往中,应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言谈要有礼貌,多征求和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尽量使病人满意。当病人做错事情,如不服从治疗,违反规章制度时,护理人员应以友善的态度加以开导或劝说,不要伤害其自尊心。

3.特别关心、体贴更年期病人

帮助更年期病人用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更年期的生理变化,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思想负担,解除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有些病人敏感、多疑,易发生误解,护理人员应当体谅病人,不要与之争辩,待其心情转好后,可通过耐心、诚恳的交谈来消除误解。应当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干净、整齐、空气清新、安静、优美的病房环境有利于使病人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他们易于接受和适应医院的环境,进而能安心疗养。

(四)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1.尊敬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重视和尊敬,因此对老年病人的尊敬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要尊称老年病人,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庄重,谈话要有耐心,老年病人喜欢谈往事,切忌生硬地打断,而且听他们讲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要慢,声音要大,决不能奚落、挖苦他们,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2.关心老年病人

对老年病人的关心应做到精神支持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精神支持是指密切地关注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准确地估计他们的心理需求,再针对其问题进行耐心的解释,以打消他们的顾虑,启发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进行支持时,要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从老年病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和困难,而不仅仅是同情他们,对他们提出建议时,切忌讲“我认为……”,而应讲“如果我遇到您老这样问题时,我觉得……更好”。老年病人住院治疗,打乱了原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会感到很不方便,但又不愿经常求助别人,因此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住院生活要更细心照顾。护理老年病人时要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要充分考虑老年病人的特点和习惯,例如把物品放在易取到的地方,饮食上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要勉强老人吃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和睡眠;同时,病室设备和布置要考虑老年人生活起居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保持干燥、不湿滑等。

3.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

根据老人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首先,老年病人大多患慢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自我保健经验和应对疾病的较独特的方式,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些经验,不要轻易否定病人已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应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对不良方式尽量采取协商、提醒的方式指出。其次,组织病人参加集体活动。护理人员要讲解一些有关疾病和保健的基本知识,鼓励病人相互交流。同时可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恢复较好的病人现身说法、传经送宝,这些措施对提高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安排老人进行一些集体运动,如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同样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之功效。最后,对老年病人的一些独特的不良行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有些可以在短期内有所改变,则应积极给予帮助,如帮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安排表,按时提醒,以保持行为的计划性;有些问题不易在短期内改变,只要不影响其他病友和正常治疗的进行,应尽量避免过于关注。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强化积极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切忌生硬强迫老人改变久已形成的习惯。

4.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

调动老人各种社会关系,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关怀。要鼓励病人亲友、老同事及单位组织派人看望,也可安排一些老人与病人交谈。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哪怕几分钟,对老人而言也是莫大的安慰。

小结

护理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各种“疾病”,更是一个个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病人”。病人是有复杂心理活动的人,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病程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护理人员要明确界定“病人”的人群范围,了解病人这一角色所具有的特殊权利与义务,同时还要掌握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即病人有哪些心理需要,患病后会发生哪些心理变化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等。由于病人年龄及患疾病种、病情等的不同,病人的心理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护理人员也要了解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能力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病人患病后不愿承担病人角色,仍然坚持工作,这违背了( )权利和义务。

A.免除原有社会责任

B.病人不必为其疾病负责

C.必须同医务人员合作

D.必须有使自己尽可能快地好转的动机

E.必须寻求技术上使自己康复的帮助

2.对病人来说,最重要、最优先的需要常常是( )。

A.被接纳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信息的需要

E.以上皆是

3.手术时突然停电,这时病人最强烈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

B.交往需要

C.尊重需要

D.感情需要

E.依赖需要

4.手术前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 )。

A.抑郁

B.愤怒

C.焦虑

D.敌意

E.自怜

5.医生诊断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属于( )。

A.角色冲突

B.角色行为减退

C.角色行为异常

D.角色行为缺如

E.角色恐惧

6.病人四处求药、八方投医,是( )心理反应所致。

A.猜疑

B.孤独感

C.期待

D.主观感觉异常

D.敌意

二、填空题

1.病人常见的角色偏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心理需要的共性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题

1.病人常见的心理需要有哪些?

2.试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陈立花 路风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