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喉常规检查

喉常规检查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检查时应包括呼吸和发声两种状态下的声带情况。首先检查舌根、舌扁桃体、会厌谷、喉咽后壁、喉咽侧壁、会厌舌面及游离缘、杓状软骨及两侧梨状窝等处。另外检查时应注意喉的黏膜色泽和有无充血、水肿、增厚、溃疡、瘢痕、新生物或异物存留等,同时观察声带及杓状软骨活动情况。如可对早期的喉部肿物、炎症、异物、声带麻痹以及喉部发声功能障碍的患者做出明确诊断。

事情一 喉常规检查

(一)病史

详细的病史可帮助诊断,其内容与其他各科基本相同,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和家族史等。但对职业性用声者应询问与职业有关的问题。

(二)喉的外部检查

观察喉的外部有无畸形、大小是否正常,位置是否在颈前正中部,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前部,可用手指触诊,注意喉部有无肿胀、触痛、畸形以及颈部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或皮下气肿等。还可用拇指、食指按住喉体,向两侧推移,扪及正常喉关节的摩擦和移动感觉。如喉癌发展到喉内关节,这种感觉往往消失。在进行气管切开术时,喉的触诊尤其重要,可以以环状软骨弓为标志找到与其下缘连接的气管。

(三)喉镜检查

发声体声带位于喉部声门区,位置深藏,无法用常规方法直接检查,因此临床上需借助喉镜进行。

1.间接喉镜检查

(1)概述 间接喉镜检查方法是著名声乐教授Garcia于1851年发明的,因为这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便于掌握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故沿用至今。通过间接喉镜检查,可了解声带的色泽、形态、运动和声门闭合状况,并注意有无充血、水肿、肥厚、小结、息肉等病变。检查时应包括呼吸和发声两种状态下的声带情况。

(2)方法 检查时让患者正坐,上身稍前倾(图6-2-1),头稍后仰,张口,将舌伸出。检查者先调整额镜对光,使焦点光线能照射到悬雍垂,然后用纱布包裹舌前部1/3,避免下切牙损伤舌系带,以左手拇指(在上方)和中指(在下方)捏住舌前部,把舌拉向前下方,食指推开上唇抵住上列牙齿,以求固定。再用右手按执笔姿势持间接喉镜,稍稍加热镜面,不使起雾,但切勿过烫,检查前应先在手背上试温后,再放入咽部,以免烫伤黏膜。将喉镜伸入咽内,镜面朝向前下方,镜背紧贴悬雍垂前面,将软腭推向上方,避免接触咽后壁,以免引起恶心(图6-2-2)。检查者可根据需要,略微转动和调整镜面的角度和位置,以求对喉及喉咽部作完整的检查。首先检查舌根、舌扁桃体、会厌谷、喉咽后壁、喉咽侧壁、会厌舌面及游离缘、杓状软骨及两侧梨状窝等处。然后嘱受检者发“衣”音,此时可看到会厌喉面、杓状会厌襞、杓间区(位于两侧杓状软骨之间)、室带与声带及其闭合情况(图6-2-3)。在正常情况下,喉及喉咽左右两侧对称,梨状窝无积液,黏膜呈淡红色,声带呈白色条状。发“衣”音时,声带内收,向中线靠拢;深吸气时,声带分别向两侧外展,此时可通过声门窥见声门下区或部分气管的软骨环(图6-2-4)。另外检查时应注意喉的黏膜色泽和有无充血、水肿、增厚、溃疡、瘢痕、新生物或异物存留等,同时观察声带及杓状软骨活动情况。

img43

图6-2-1 间接喉镜检查受检者姿势

img44

图6-2-2 间接喉镜检查

img45

图6-2-3 间接喉镜检查正常喉像

img46

图6-2-4 发声和呼吸时声带的运动

2.纤维喉镜

(1)概述 纤维喉镜是利用透光玻璃纤维的可曲性、纤维光束亮度强和可向任何方向导光的特点,制成的镜体细而软的喉镜,可用于间接喉镜检查不满意的患者。通过纤维喉镜不仅能够观察咽喉部病变,而且可以在更接近自然状态下观察声带、声道的变化,以及与发音、吞咽、呼吸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更为复杂的动态嗓音评估。纤维喉镜还可与喉动态镜、摄像系统及计算机系统连接。镜管可同时配以负压吸引及活检钳插入通道,必要时还可同时进行吸引及局部活检。同其他喉内镜一样,纤维喉镜观察到的是喉像为间接喉镜像的倒像。

(2)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检查前可在鼻、咽喉处施以表面麻醉,在镜远端的2~3cm处涂以润滑油。检查者左手握镜柄的操纵体,右手持镜干远端,轻轻送入鼻腔,沿鼻底经鼻咽部,进入口咽,再调整远端,伸至喉部时,可观察舌根、会厌谷、会厌、杓状会厌襞、梨状窝、室带、喉室、声带、前联合、后联合和声门下区。

3.电子喉镜

电子喉镜是利用电子内镜影像系统及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处理观察后的病变,其形体轻巧、纤细、灵便,检查的范围包括鼻腔、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喉部,甚至可以深入到气管,了解气管的情况,为喉肿物病变范围的内界、下界提供较明确依据。如可对早期的喉部肿物、炎症、异物、声带麻痹以及喉部发声功能障碍的患者做出明确诊断。对咽喉部症状,如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患者做出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白斑、囊肿及喉部的恶性肿物的早期诊断,也可对喉部发声功能障碍的患者做出明确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