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稻田鱼,露水香,纸钱袋

稻田鱼,露水香,纸钱袋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此来看,贵州畲族对鬼的理解,是很独特的。畲族民间传说,溺水之魂,常常变化为鱼,把人引入深潭溺毙。贵州乡间的“七月半”,习俗与上都不相同,尤其是聚居在黔南、黔东南的畲族。而在黔东南的鱼菜之中,除水底羊、秤杆鱼、花斑马口、角角鱼之外,田鱼最受喜爱。家长裤腿高挽,赤膊携篓,进稻田排水。“露水香”插完,大人领着孩子们焚化纸钱。
●稻田鱼,露水香,纸钱袋●_黔岭山哈嗣:畲族

畲族的祖源神话《十二只龙蛋》,叙述了畲族始祖神报恰然恰,创造了人,也创造了鬼的全过程。

传说报恰然恰请鹰孵化的六只龙蛋,分别孵成了人、雷、龙、虎、蛇、蛙,而请鹞孵化的六个蛋,却“寡”臭成了坏蛋,被报洽然洽点化为关煞鬼怪与癞蛤蟆。就此来看,贵州畲族对鬼的理解,是很独特的。

在他们对鬼的认知中,除与人一样古老的“原生鬼”外,鬼的来源,还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在生为人,死后为鬼”。二是人有所爱,凝痴成鬼。人们日常的喜好,会影响到周围的物,使之形成邪魅,并进而为害,如贵州民间的“马郎鬼”。畲族女“坐花园”“等郎会”,俗称“玩马郎”。若男女痴求不悟,俗称“花痴”,痴而致死,阴魂不散,就会凝魂为鬼,蛊惑害人。三是“山魈鱼鬼”。畲族民间传说,溺水之魂,常常变化为鱼,把人引入深潭溺毙。深山石树,饱浴日月精华,也能成精作祟。

贵州畲族“七月半”的主题,也是事鬼敬神。但在畲族的乡俗文化中,既不知道自己世代传承的鬼节七月半,竟与道家的“中元节祭”、佛家的“盂兰盆节”有这么深的联系,不知道阎罗王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阎罗殿门,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供祭。“七月十五,将重关鬼门点卯”之相关传说,不知道因为“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所以道士们要整夜诵经的古俗,更不知道中原汉族农村的过去,从七月初一日起,除早晚都要供果,供饭,供酒食之外,还要焚香化纸、放河灯之类的民俗……

贵州乡间的“七月半”,习俗与上都不相同,尤其是聚居在黔南、黔东南的畲族。准确地说,“七月半”这天,畲族地区的活动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白昼至夜幕降临这一阶段,是全家的节日,这时到稻花田里开田水,抓田鱼,回家祭祖,吃田鱼;第二个环节在月华升空之后,直到子夜露坠,万籁俱静之时,孩子们玩瓜灯,舞香瓜,放河灯,插露水香。

纸钱窖—“送鬼”

黔东南的稻田鲤鱼,是一道鲜美、大补的美食。到黔东南,招待客人必备的菜肴中,鱼的“上座率”极高。而在黔东南的鱼菜之中,除水底羊、秤杆鱼、花斑马口、角角鱼之外,田鱼最受喜爱。田鱼,顾名思义即放养在稻田里的鱼。贵州畲族栽秧上坎,待秧苗转青后,视水源及田亩情况,适量放养鲤鱼苗,每亩几十上百条不等。水稻扬花抽穗之时,便是田鱼长膘之日,农历七月,稻饱鱼肥,田亩“晒水”了,恰巧又逢“鬼节”,人们抓鱼的兴致更浓。“七月半”一大早,田宽水满的人家开始放水。放田水时,要选方便排水的地方开田缺,安鱼栅,由小孩看守。家长裤腿高挽,赤膊携篓,进稻田排水。一两个小时之后,田水排干了,田内到处是鱼儿“啪啪”的拍尾声,人们一捞一提,一条条半斤八两的鲤鱼就会被丢出来,孩子们欢笑着,争捕争抓,装入鱼篓……

俗话说:“喜鹊欢喜打破蛋,吃鱼没有捉鱼欢。”到天黑,人们带着满田满坝的欢笑,点亮了一屋屋热闹的灯火,把一盘盘美味的鱼肉放到馋涎欲滴的大家面前。当然了,大快朵颐之前,人们按规矩要先敬奉祖宗。敬奉祖宗的鱼,必须首尾完整,鳍翅周全。摆供的时候,一般都头内尾外,取“有鱼”坐家,财不外流之意。汉族过节祭祖,先燃香,次供果品糖点,开饭前上酒,由家长“通请”遍邀祖宗入座享用,再供饭,程序完毕烧化钱纸,而后阖家开饭。

放河灯

稻田养鱼

麻江县碧波乡、杏山镇、隆昌村等地传说:“七月半,鬼乱窜。”意思是这一夜的孤魂野鬼很多,小孩子家最好不要深更半夜乱走,免得出现意外。但传说归传说,晚饭之后,大人们不仅不控制孩子们外出,反而鼓励孩子们出去活动。孩子们出去提着瓜灯果盏,舞着“香瓜”,手里还捏着一把点燃了的香,这么一来,不仅不遭鬼欺负,反而会受到鬼的欢迎:因为畲族认为孩子们手上的香火,就是布施给鬼的金帛银锭;孩子们手上的瓜灯,也同时照亮了鬼们面前的行程。孩子们巡游、玩乐的方式很多,一是结伴顺村前的乡道巡游,二是寻一空旷之处舞香瓜,看星星点点的香在七月半的夜空,变幻出七彩的花样来。瓜灯用钵盂大的小南瓜制作。从瓜上部的四分之一处切开,掏出瓜瓤,中部掏几个菱形、方形或圆形的孔洞,置入点燃的蜡烛,使光亮从四方的孔洞中透出来,再用铁丝或线绳兜底,捆扎结成活套,上系一根小棍,“瓜灯”就算制作完毕了。

“封包”还愿

回来的时候,孩子们困了,夜,也已深了。但他们的任务还没完,还必须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才能安心地睡。这时候在家门口迎候他们的,除了父母,还有父母为他们准备的“露水香”。插“露水香”,从村道的联户路,到房前屋檐滴水线,沿出行方向纵列、沿晒坝横列密插。插露水香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殷实人家,香满晒坝;中等之家,三列五排;懒散之家,一根不插。“露水香”插完,大人领着孩子们焚化纸钱。焚纸化钱时,有一种很特别的“钱袋”,按书信的格式,注明收件人姓字,寄件人姓名,叫做“封包”。封包内装三九沓纸钱不等,专送至亲新逝的人,或之前曾许愿,现在要兑现给鬼。据说像这样的封袋,即使焚化了,别的鬼也不敢贪占,是可以直达收件人府上的。畲族人,烧纸化钱也有讲究:一要三张一沓焚化,二要正面朝上反面朝下,三是不许把已焚化的灰烬打散揉碎,等等。

乡间所谓的“露水香”,顾名思义,即要烧插在露水起前。至于为什么,人们都只说是古代传下来的,并不明白缘由。后遇一畲族的“鬼师”,这才道出了原委。说是沿门前到入户路口将“露水香”插完,便形成了靓丽堂皇的香的巷道,这时候让孩子们从香火辉煌的巷道进入家门,让祖宗们看到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寓意人烟繁庶,“香火鼎盛”。另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游荡在世间的鬼魂重回阴间,只有让他们都吃饱喝足了,才不记挂阳间的人与事,少给人们添乱找麻烦。为此,“七月半”时,畲族家家都要祭祖,在门外焚香点烛,既供回程的祖灵顺手取用,也供“进不了家的亡魂享受”。但是鬼师又说,供奉也不可太殷勤,否则“烧香惯了鬼”,鬼们“得吃惯,走路烂”,就会惹来无穷无尽的麻烦。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露水一起逢子时,而子时阴阳交感,恰值夜深人静,正是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之时,人们烧插露水香,不会是因为惧怕厉鬼而谋求心安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