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古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腔护理学是由牙医学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些救护行为是人类口腔护理活动的原型。由此可见,在古代口齿病是常见疾病。当时已初步认识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公元174-2年,清代吴谦编的《医宗金鉴》一书是我国医学丛书中最完备的一种,其中记载了口腔和牙齿疾病治疗及护理,如用冰硼散治疗鹅口疮,对面部诸骨的外伤骨折进行护理。这些是我国口腔护理学最初思想和实践,至今仍是我国进行口腔护理和用药护理的指导文献。

一、古代口腔护理的发展

口腔护理学是由牙医学逐渐发展而来的。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口腔疾患,也就有了护理活动。在原始社会中,我们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遇有伤患,会用舌头舔或涂抹唾液;外伤时,会用溪水冲洗血污,防止感染;为解除病痛,用舐、吸、压、揉、打等方法施加患处。这些救护行为是人类口腔护理活动的原型。

公元前约1400年,在商朝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口腔疾病的文字记载,如“口疾”、“齿疾”、“舌疾”等。由此可见,在古代口齿病是常见疾病。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时期,《礼记·内则》中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当时已有每天清晨漱口的卫生习惯。公元前500年,简帛医书中《养生方》曾记载:“朝夕啄齿不龋”;“鸡鸣时叩齿30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叩齿百遍,咽唾三次,常数行子,用齿不痛,发不白。”从中可看出,古人对牙齿的按摩保健、维护口腔功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215年,汉代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得之风,食而不漱”,指出不注意口腔卫生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公元25年,《金丹全书》记载:“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洗刷,则污垢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当时已初步认识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公元317年,东晋释法显撰《佛国记》有:“沙祗国南门道东,佛在此嚼杨枝”的记载,杨枝即指当时的牙刷。唐朝医书《千金方》对口腔脓肿早有切开引流的记述。公元900年,晚唐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有一幅描写剃头、刮脸以及用手指揩齿的《揩齿图》,这是我国现存的一幅最早的有关口腔卫生的绘图。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牙刷。在1956年出土的辽驸马卫国墓中的陪葬品里,发现了两把骨制的牙刷柄。它们的形状和现代的牙刷很相似,刷头植毛部分为两排,共有8个孔,孔部上下相通,毛束之间均有相等的间隔。推算其时在公元9~11世纪,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牙刷实物。

公元1150年《济生方》中有治疗口腔内肿瘤的记载:“恶疮生上腭,初发如莲花痔,根蒂小而下垂,及大,治法以勾刀决断其根,烧铁器七八分赤,烙之以上止血。次以雄黄、轻粉、粉霜、香白芷、白蔹为散敷其上,令病人侧卧,以槐枝作枕,支其牙颌间,勿令口合,一两时许疮瘢定,令病人自便。”可见当时口齿外科已较发达,对肿瘤的症状、手术方法及止血方法记载详细,并提出了术后应采取卧位及颌面部术后的护理方法。公元13-30年,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有“清旦用盐刷牙,牙无齿疾”,“食盐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的记载。公元1578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有:“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剔齿甚妙。”公元174-2年,清代吴谦编的《医宗金鉴》一书是我国医学丛书中最完备的一种,其中记载了口腔和牙齿疾病治疗及护理,如用冰硼散治疗鹅口疮,对面部诸骨的外伤骨折进行护理。这些是我国口腔护理学最初思想和实践,至今仍是我国进行口腔护理和用药护理的指导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