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古代佛教的发展历史

南京古代佛教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五代及宋元时期,南京地区的佛教时盛时衰,续有发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籍传教士被日军关进集中营,教务一度中断。石鼓路天主教堂因位于石鼓路上而得此名。该教堂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概况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一、 发展概况

宁镇地区有道教活动,约在东汉后期。东吴时,佛教传入建业,东晋以后开始兴盛。宋、元、明以后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是近代传入的。

1. 道教

道教在东汉后期传入宁镇地区,并在当时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在南京和镇江出现了许多著名道教人士和道教宫观。仙鹤观(遗址在今南京市郊仙鹤门)为南京最早的道观。东汉末年,句容(当时属今南京)人葛玄学道有成,号葛仙翁,吴帝孙权于赤乌二年(239)为其在江宁方山建洞玄观。东晋时的道士葛洪精通医学和炼丹术。南朝齐梁时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隐居茅山,创立道教茅山派。唐代江宁道士许元长、王琼等曾被召到长安给唐武宗讲道。唐五代时,吴王杨溥在南京建紫极宫,后称永寿宫,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时改称朝天宫,这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道观遗址。北宋政和七年,江宁保宁寺因宋徽宗崇信道教,曾改名为神霄宫。明代道士阎希言住的钟山紫霞洞遗迹至今犹存。太平天国以后,南京道观尽毁。清同治、光绪年间,南京重修道观,比较著名的有:正一教的剑池山房(在冶山后,为朝天宫别院)、全真教的洞神宫(在淮清桥)。此外,还建有北极阁的真武观、钟山的三茅宫、幕府山的三台洞等。朝天宫、三茅宫和北极阁均因道教而得名。

2. 佛教

三国孙吴时期,西域的佛教徒康僧会曾在建业长期从事传教活动,孙权于公元247年特地为他造了一座“建初寺”,地点在当时最繁华的大市之后,所以也叫“大市寺”,这是江东地区有明确纪年的第一座佛寺。东吴时期的佛寺以塔为主,所以建初寺的中心有一座供养佛骨“舍利”的宝塔。另外,在长干里还有一座“阿育王塔”,塔基地宫内也埋藏有佛骨“舍利”,塔旁原有尼寺,于东吴中期被毁,西晋初年称为长干寺。

东晋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中流行的玄学和清谈之风,佛教逐渐中国化,得到了皇室和世家贵族们的普遍信仰,建康的佛寺相应地增加了不少。又因翻译佛经是传播佛教的重要手段,所以建康的译经事业进一步兴盛起来,当时建康、长安、洛阳被称为“三大译场”。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时,建康都城佛寺超过500座,梁武帝本人一生曾四次出家为僧。

东晋和南朝的皇帝、贵族和官僚还纷纷把他们的住宅捐给和尚作寺院,称为“舍宅为寺”。这一类的寺很多,如著名画家张僧繇为之画龙的安乐寺,原是东晋大族代表人物王坦之的花园。南朝刘宋隐士明僧将自己的住宅捐出,改成寺院,寺以其字“栖霞”名之,为“栖霞精舍”,“栖霞寺”所在的摄山遂名栖霞山

隋唐、五代及宋元时期,南京地区的佛教时盛时衰,续有发展。佛教以行善为本,南唐时佛教徒于牛首山东、西各建一桥方便行人。东边的叫“东善桥”,西边的称“西善桥”。今天的“西善桥镇”、“东善桥镇”、“西善桥街”都源于这两座桥。后主李煜也很信佛。他忏经礼佛的“唱经楼”,被沿用为街名,他纳凉的避暑离宫,选在清凉寺,今天的“清凉山”就是以清凉寺得名。

明代佛教比较盛行。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其生母,在今中华门外建造大报恩寺和琉璃宝塔。大报恩寺规模很大,寺内殿宇极为壮丽,犹如皇宫。闻名中外的琉璃宝塔十分雄伟壮观,当时参观过大报恩寺和琉璃宝塔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都认为是中古时期的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可以与罗马大斗兽场、亚历山大陵墓和比萨斜塔相媲美。清朝后期,大报恩寺和琉璃宝塔毁于战火。

清代佛教时盛时衰。清初,有许多明朝的故臣遗老遁迹寺庙。据传,当时仅栖霞山就有70多所这样的寺院。南京寺庙大多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同治、光绪时期有修葺,其中光绪六年(1880)修建的毗卢寺还是比较雄伟壮观的,但已难复旧观。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南京寺庙纷纷办起佛学院,以弘扬佛法,培养后继人才。主要有金陵佛学院、古林佛学院、毗卢佛学院、栖霞佛学院等。

3. 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南京是在明朝后期,最早在南京建堂传教的是意大利籍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利玛窦曾三次来南京,其中第三次来南京的时间为1599年2月6日,住城南承恩寺(今三山街),不久,便购得城西户部刘斗墟的住宅院(今螺丝转湾),在院内设了一个小教堂,时称“罗寺转湾公所”,这是南京天主教最早的教堂。1603年,利玛窦在东郊洪武岗(今卫岗一带)购买了南京刑部主事刘冠南的一座房子,正式建立了南京第一座礼拜堂。这一年,科学家徐光启在南京受洗入教。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爆发了南京教案,意大利传教士被驱逐出境,教务一度中断。清康熙以后,天主教渐衰。1864年,法籍传教士雷谲俊又到南京复教,于1870年建成“圣母无染原罪始胎堂”,即今石鼓路天主教堂前身。1936年,南京升格为国籍主教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籍传教士被日军关进集中营,教务一度中断。1945年又重新恢复活动。

石鼓路天主教堂因位于石鼓路上而得此名。相传这座天主教堂最初建于明代,在清代又重修过,在江苏现存的天主教堂中,是建筑风格较为典型的一座。该教堂现存礼拜堂、钟楼、厢房等建筑,还保留了四块很有历史价值的清代碑刻,对于了解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近代史有重要的价值。该教堂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4. 基督教

基督教于清同治六年(1867)传入南京,1913年建成一座小礼拜堂,命名为圣保罗堂(老堂)。1923年6月建成新的礼拜堂——圣保罗堂,保存至今。圣保罗堂最盛的时候是1935年,教徒发展到千余人。1949年,教徒约有220人,1952年12月,圣保罗堂与美国教会断绝关系,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的爱国新路。

位于南京新街口上海路大锏银巷17号的金陵协和神学院,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于1952年创建,院长丁光训。现设有本科、研究科。学生毕业后可授予神学学士或神学硕士学位。该院在培养灵性修养和神学知识上有较高造诣,善于团结信教群众的教职人员和神学研究人才,为全国基督教教会服务。

5.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约在南宋时期传入南京,原丰富路清真寺(又名一棵松礼拜寺)相传建于宋代。明初,一批西域归附官员和来自西域的钦天监博士迁居南京,朝廷为表恩赐,为其建了一些清真寺,现在升州路上的净觉寺,即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所建。明末清初,南京还出现了一些研究伊斯兰教的著名学者,如王岱舆、刘智等。辛亥革命后,南京回教联合会等伊斯兰教团体相继成立,还有许多清真寺办起了小学校。南京清真寺在太平天国前有36座,太平天国时多毁于战火。后陆续重建和新建。据统计,1949年,南京有清真寺32座,1958年减为7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