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疾病的现状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

感染性疾病的现状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全球乙型肝炎患者约3.3亿,艾滋病病人约2 800万,性病患者约3.33亿,19亿人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传统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形态学检验、分离培养、生化反应鉴定、血清学鉴定等。而临床医学要求微生物学检验提供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因此,微生物学检验正向着微量、快速、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

二、感染性疾病的现状和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

(一)感染性疾病的现状

当今,传染病仍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平均每年有1 700万人死于传染病。目前,全球乙型肝炎患者约3.3亿,艾滋病病人约2 800万,性病患者约3.33亿,19亿人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在我国,截至2011年底,估计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我国结核病发病人数占全球发病人数的14%,发病率位居全球第二位。感染性疾病的现状表现为:

1.易感人群不断增加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的增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等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遭受削弱和破坏;寿命的延长造成社会老龄化趋势,从而形成更多免疫功能低下的群体,上述因素均导致对病原体易感的人群增加。

2.新病原体不断出现由于疫苗的应用 ,人类消灭了天花病毒,脊髓灰质炎等,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人类根除病原体的速度却远跟不上新病原体出现的速度,军团菌、幽门螺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西尼罗河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相继被发现。此外,一些过去基本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霍乱、性病等又死灰复燃。

3.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的变异等因素,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播散,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甚至对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果任其发展,人类将会面对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制服的“超级病原体”。

4.感染因子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与感染有关的疾病被揭示,如人嗜T细胞病毒与某些白血病、肺炎衣原体与冠状动脉疾病、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的相关性。调查显示,全球平均由感染引发的癌症占癌症总病例的六分之一,在感染原因中,位居前列的有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和丙肝病毒以及人乳头瘤病毒,它们引发的癌症包括胃癌、肝癌和宫颈癌等。由此启示,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对预防癌症等非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性。

(二)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

传统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形态学检验、分离培养、生化反应鉴定、血清学鉴定等。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时间的要求,经典的微生物学鉴定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且几乎均为手工操作、肉眼观察。而临床医学要求微生物学检验提供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因此,微生物学检验正向着微量、快速、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

1.自动化和微量化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细菌鉴定的数字编码技术,只需将菌液接种入试剂盒内,孵育后观察结果,记下数字编码,再检索编码表即可进行鉴定。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微生物检验自动化系统和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仪,只需将可疑细菌制成纯菌液,放入自动鉴定和药敏仪中,通过计算机自动读数、分析,最后自动报告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

2.非培养快速检验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酶免疫分析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气-液相色谱法等非培养快速检验法已应用 于感染性疾病的检验,其中酶免疫分析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通过快速检测微生物抗原而诊断感染性疾病已得到广泛应用 。

3.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鉴定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手段,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更加简便、快速、准确。尤其是在鉴定难以培养和培养时间较长的病原体时发挥重要作用。①核酸杂交技术:应用 核酸杂交技术对微生物的碱基进行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②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是一种体外基因扩增技术,能使样品中仅有皮克(pg)水平的微生物核酸在短时间内达到纳克(ng)水平而被检出。③生物芯片技术:融微加工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生物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特点,能对微生物的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信息进行检测。

(陆曙梅)  

思考题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2.简述微生物的分类。

3.感染性疾病的现状有哪些特点?

4.微生物检验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