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与干预

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与干预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健康相关行为转变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因此,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地改变不良行为,培养有利健康的行为。目前在健康教育领域内广泛运用的矫正技术主要有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和强化疗法等。脱敏疗法的成功取决于矫治过程的系统性、有专业人员指导和适当的矫正环境。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是行为干预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节 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与干预

一、基本概念

1.行为干预。指在行为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技巧,采取促使行为改变的手段,使之达到所期望的行为改变。根据干预对象的不同,行为干预可分为个体行为干预和群体行为干预。

2.行为指导。指通过语言、文字、声像等材料和具体的示范指导,帮助教育对象学习和掌握新的行为方式,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提高自我保健与自我护理能力。[6]

3.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指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转变过程。

行为矫正包括三大要素:

(1)矫正对象。根据矫正对象的态度可分为三类:需要型、冷漠型和无需型。需要型的对象对自身不良行为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感到有改变的必要性,并积极寻找改变的途径和方法;冷漠型的对象对不良行为有认识,但没有转变的信心和接受指导的愿望;无需型的对象对自身行为问题没有认识,或完全不承认这是问题。

(2)矫正环境。矫正环境包括行为指导者、矫正场所和矫正时机。矫正场所可以选择是否固定,但固定的场所便于对行为矫正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矫正时机需要精心选择,在易诱发行为改变的特定时机进行行为矫正,容易取得最佳的效果。

(3)矫正过程。指行为矫正技术的选择和实施过程,其核心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行为来选择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的实施步骤:

(1)选择一个可控制的行为,如吸烟。

(2)建立行为矫正档案,即记录在干预实施前该行为的发生频度,如吸烟者每天吸多少烟。

(3)确定干预目标和方法,实施行为矫正。如用厌恶法矫正吸烟行为。

(4)一旦达到预期要求,逐步减少各类干预和刺激,直至目标行为已经成为被矫正者自觉的生活行为。

二、促进行为改变的因素

要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需要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即个人及外界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且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如图6-1)。

img26

图6-1 行为改变的内外因素

促进健康相关行为转变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内因通常是人们的生活经历、知识、文化和伦理、目前的信念和价值观等,如某青少年对吸烟持消极态度,坚信吸烟有损健康,他就不吸烟。外界因素也很重要,通常是组织与环境的支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指导、评估和监测等。外因可以给行为改变提供条件,促进行为改变得以坚持,如在同事、朋友、家人的监督或陪同下,戒烟行为得以坚持。

因此,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地改变不良行为,培养有利健康的行为。

三、个体行为干预

改变人们固有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和过程。行为改变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必须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无准备阶段。对问题尚无了解,还没有心理准备。

第二阶段:即犹豫不决阶段。已意识到问题,引起关注但犹豫未决。

第三阶段:即准备阶段。形成态度,作出若干承诺。

第四阶段:即行动阶段。已经尝试新的行为。

第五阶段:即维持阶段。已经采纳并接受了新的行为。

以上是行为改变过程的五个阶段,一个人处在不同的行为改变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需要,健康教育者应根据其需要提供不同的干预。在行为改变过程中采用行为矫正技术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矫正。

行为矫正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用于矫正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指导建立各种促进健康行为的系列性技术。目前在健康教育领域内广泛运用的矫正技术主要有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和强化疗法等。

1.脱敏疗法

脱敏疗法又可分为系统脱敏疗法、接触脱敏疗法和自身脱敏疗法等,主要用于消除个体因对某种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如恐惧症、焦虑症和紧张症等。其中,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治疗中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以认知原理为基础,运用交叉抑制原理,系统地训练患者放松,用放松来矫正焦虑。脱敏疗法的成功取决于矫治过程的系统性、有专业人员指导和适当的矫正环境。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包括三个步骤:(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方向;(2)进行放松训练;(3)要求患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其做法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于矫正异常癖好、成瘾性行为、强迫症、恐惧症等。

20世纪40年代,临床医师使用了厌恶疗法治疗酒精依赖。先让患者服吐酒药,或注射阿扑吗啡,在即将出现恶心、呕吐时,让患者饮酒。如此每天1次,重复7到10次,直到患者单独饮酒也出现恶心、呕吐,对酒产生了厌恶情绪,而自动停止酗酒。以后每月仍可作1至2次巩固性治疗。据莱默(Lemere)等对4 096例此种方法戒酒治疗疗效的统计,一个疗程治疗后,维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维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余的人以后又继续饮酒。

3.示范疗法

示范疗法又称模仿疗法。它是通过让矫正对象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不良行为或神经症性反应,以现实生活中克服不利于健康行为的人为示范典型,鼓励和帮助矫正对象改变自身行为。示范疗法在应用时,将所要形成的健康行为或要改变的危险行为分解成不同阶段或不同表现,设计相应的模拟场景,让行为矫正对象扮演其中角色或观察角色行为,身临其境模仿角色的示范,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

4.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可分为四种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处罚。

正强化是给予一个好的刺激,如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坏的刺激,是为引发好的行为的出现而建立的,如一个小学生有咬手指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不再咬手指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正惩罚是施加一个坏的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如随地吐痰立即罚款;负处罚是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小孩饭前洗手能够得到家长表扬,但当他饭前没有洗手,家长就停止表扬。

四、群体行为干预

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是行为干预的一种有效途径。群体行为干预通常是以行政单位(社区、学校、工厂、医院等)为基础,运用行为团体干预法进行群体行为干预。行为团体干预法的优点有:(1)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以团体决策层为核心,得到组织、政策和资源的保证,全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行为干预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这种目标和目的是由决策层所确立,并成为团体内全体成员的行为指南;(3)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并得到政策支持,其实施过程处于严密控制之中,由专人负责,进行监测、信息反馈和调节,并对效果进行科学评价;(4)组织对其较个别或少量的个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团体促进不健康行为的转变,一旦获得成功,效果将更显著、更持久。[7]

群体行为干预通常使用综合干预的手段,干预机制包括:

1.制定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间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与依据,对群体行为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制定有益于健康的规范,对违反规则或危害他人健康的行为及时运用群体压力加以纠正或给予惩罚,促使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信息传播

利用大众媒体、培训与讲座、分发宣传材料等方法,向群体成员传播疾病与健康的知识信息,提高成员的健康意识,为行为转变奠定基础。

3.群体间的支持与压力

一方面,群体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密的关系,每个成员有群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群体环境下,以群体中率先改变行为的个体为群体榜样,起到示范与带动他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群体成员会受到规范的制约,形成群体压力。在支持和压力的联合作用下,能有效地促使群体中的个体形成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4.评价和激励手段

在群体间适时地进行总结评价,引入激励机制,对已改变态度和行为的成员给予支持和强化,督促还存在距离的成员,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5.改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对行为的转变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即使人们已作出了改变行为的决定,也会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如果你打算参加健身运动,但发现最近的健身俱乐部也得花两小时路程,且费用昂贵,这些因素或许会促使你留在家中。

6.社会支持与制约

通过社会舆论的倡导,形成关注健康、支持促进健康行为的社会氛围和群体氛围,约束既不利于自身健康,又对他人健康造成损害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