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同动机与例外感

求同动机与例外感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知道别人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或者做过类似的糟糕行为,或者经历过同样的挫折,就会多少感到释然。另一个也会发生的情形是,仅仅因为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幸福,自己的幸福就变得不那么幸福了——一些强迫性人格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发现别人有同样的不幸却不那么焦虑,他们自身的焦虑也就得到了缓解,这种情况与强迫性人格者的易受暗示性也有关。

归类动机、求同动机与例外感、后悔感

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知道别人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或者做过类似的糟糕行为,或者经历过同样的挫折,就会多少感到释然。因发现自己犯的错误无独有偶而感到放松,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 这个人尚不是极端的自恋。假如他认为自己最优越、异于常人,就可能认为,别人可以犯此样的错误,而自己不应该。那么即使知道犯同样错误的大有人在,他的焦虑与自责也不能被缓解,除非那个“别人”是一个在他看来比自己优越的人(尤其是他的偶像时) 。

一般而言,强迫性人格者虽然倾向于把自己的不幸看得特别重大,似乎别人都没那么不幸,只有自己是最倒霉的,但当他们得知别人也遭遇过类似的不幸,压力感也会大为减轻。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列举相似的案例,能够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仅仅因为知道有他人和自己一样不幸,那不幸就变得不那么严重,这是在例外感消除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另一个也会发生的情形是,仅仅因为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幸福,自己的幸福就变得不那么幸福了——一些强迫性人格者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外感似乎是幸福和不幸的强化剂,但要弄清楚它为什么有这些作用,也并不容易。在某些情况下,例外感是优越感的构成元素,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渴望成为第一,如果他的成就与众不同,当然也就能够满足优越感。但是,就不幸而言,别人的不幸并不会改变他的不幸,但为何他的不幸感会得到缓解?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强迫性人格者会夸大不幸带来的风险,不幸的遭遇能够唤起他们对于自身生存的巨大焦虑。当发现别人有同样的不幸却不那么焦虑,他们自身的焦虑也就得到了缓解,这种情况与强迫性人格者的易受暗示性也有关。如果那个与自己同样不幸的人比强迫性人格者更加夸大他的不幸,[6]安慰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从他人的遭遇和对遭遇的态度里得到安慰,这其实是人格在早期发展的特点。Kohut (1984)把幼儿的首要照顾者视作幼儿内化缓解焦虑的人格成分(焦虑安抚机制)的源泉。成人把他人的经历与自己相比,从而获得安慰或者感到焦虑,也可以视作类似的过程。

得知他人正遭受(或曾经遭受)同样的不幸并不总能缓解一个人的焦虑,有时也有相反的作用。如果个体对自己的某个弱点深恶痛绝,他从他者身上看到的弱点,足以成为对他人厌恶的理由。但是诸如疾病、创伤之类的痛苦,他人的类似痛苦引起的常常是积极的感觉,一方面他自己的痛苦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他者产生同情。那么病痛与弱点有什么区别呢?人们对于自己的病痛和创伤,通常不会产生深恶痛绝的情绪,而是关注和怜悯,人对于自己的性格弱点的态度却是反感。人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的生理疾病,而不愿承认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心理疾患,后者会唤起个体对自己的深切怀疑,以及对社会排斥的巨大恐惧。因而我们也就不奇怪,面临自身的人格缺陷,心理防御机制总是被迅速调动起来。

“为什么偏偏是我?”幸运会让人格外幸福,不幸让人格外不幸福。如果不是“偏偏” ,而是所在多有,就不会有那么多“如果不是……”之类的悔恨式思维加重痛苦的感受。“如果不是……”之类的想法总能加重人的痛苦,甚至,痛苦本身或许主要就源于这种思维方式。而把一切发生了的事都看成不可挽回、命中注定的人,即使遭遇重大不幸,往往也能从最初的痛苦中迅速走出来并处之泰然,因为他没有期望这些事情的不发生,在他的内心没有侥幸心理

【注释】

[1]关于秩序感,贡布里希(1979/2006)的著作《秩序感: 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里有很好的论述。

[2]见訾非、马敏(2010) 《完美主义研究》pp.8—9.

[3]阿恩海姆(1974/1998)认为在视觉上,历时性和共时性其实具有相似性,他的解释见《艺术与视知觉》一书。

[4]这个时期也是弗洛伊德定义的肛欲期。

[5]笔者把不同时期的秩序感以及自由感的诉求及其内容大致作如下概括: (1) 1—3岁,秩序: 仪式感、完整感; (2) 4—6岁,自由: 兴趣; (3) 7—12岁,秩序: 规则、公平;(4) 13—15岁,自由: 自主;(5) 16—28岁,秩序: 社会规范; (6) 28—35岁,自由: 自我实现; (7) 35—60岁,秩序: 社会责任; (8) 61岁以上,自由: 自在、不固执。这只是根据对小样本的个体观察做出的粗略概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6]或者这种不幸在他人也是无法战胜的困难(例如某种不治之症)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