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疑惑感与解惑动机

疑惑感与解惑动机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的“为什么”如此之多,几乎在清醒的每时每刻都在问。当她看到一个玩具的形状设计得不对称,就问“为什么啊,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不对称)啊?”一年后,她每天问的“为什么”就寥寥无几了。这时候一切新发生的事件、一切偏离他们习惯的现象都会被打上问号,凡是让他们感到新奇的现象,他们都要问个为什么。世界的变化激发了孩子的疑惑感,产生了解惑动机。“为什么天是蓝的?”

疑惑感与解惑动机

叔本华(1814/1996)在《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一文的开端写道: “正是由于先天假定一切事物都一定具有根据,才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要追问‘为什么’ ,因此,我们才有充分的把握称‘为什么’为一切科学之母。 ”

如果我们把“为什么”看成人生之母,恐怕也还是正确的。在笔者开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笔者的侄女正好到了“为什么敏感期” ,她那时三岁半,每天都要问许多个“为什么” 。她的“为什么”如此之多,几乎在清醒的每时每刻都在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 “天为什么要下雨?” “为什么我要去幼儿园?”“为什么大伯伯要当老师?”……当她看到一个玩具的形状设计得不对称,就问“为什么啊,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不对称)啊?”过马路时,她会问: “为什么绿灯才能走啊?”甚至在马路上出现了一条新的斑马线,几个新的隔离墩,她都会感到诧异。世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触动她的好奇心,唤起她追根究底的愿望。

这段时期持续了数月之久,她的疑问才逐渐减少。一年后,她每天问的“为什么”就寥寥无几了。很多孩子都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我们不妨把它称作“疑问敏感期” 、“根据敏感期”或“因果敏感期” 。这时候一切新发生的事件、一切偏离他们习惯的现象都会被打上问号,凡是让他们感到新奇的现象,他们都要问个为什么。

世界的变化激发了孩子的疑惑感,产生了解惑动机。这种动机是好奇心的一种成分(好奇心的另一种来源是人的求新动机) 。

不过,我们把3岁多的孩子看成一个个小科学家或者哲学家,是过于乐观了。其实,我们从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上看到的,与其说是科学精神或者智慧的萌芽,倒不如说是大量的盲信。他们的疑惑虽然铺天盖地,成年人却可以随意捏造一些答案让他们信以为真。他们需要的是“答案” ,而不是“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天是蓝的?”“因为太阳公公洒了蓝墨水。 ”“为什么太阳公公洒了蓝墨水?”“因为太阳公公是画家。 ”俗语中的“哄三岁的孩子” ,就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孩子们不辨良莠的盲信现象。

观察一下强迫性人格者,我们会发现此类成年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异事物也有一种3岁幼儿式的探究热情。但是他们也常如3岁的幼儿那样满足于一些并不明智的解释。他们可能会相信星座与命运的联系,相信超自然的力量。这些解释能缓解强迫性人格者被新异事物唤起的不安感受,给他们带来确定感,感到世界依然是完整而和谐的。不过,对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他们往往不止步于初步的解释,而是继续追根溯源,因为任何便宜的解释总要现出它的不完美。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出色的理论家有完美主义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