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机氟化合物中毒

有机氟化合物中毒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机氟化合物中,主要有氟醋酸钠、氟乙酰苯胺和氟乙酰胺。氟乙酰胺在体内代谢、排泄缓慢,易引起蓄积中毒。常见中毒原因有误将氟乙酰胺当作食盐、味精等调味品使用;进食由混有毒饵的大米煮成的稀饭或干饭、小儿偷食灭鼠饵饼干等引起中毒。氟乙酰胺中毒常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循环系统损害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其解毒机制与其结构与氟乙酰胺相似有关,故能在体内与氟乙酰胺争夺某些酶,从而消除氟乙酰胺对人体三羧酸循环的毒性作用。

六、有机氟化合物中毒

有机氟化合物中,主要有氟醋酸钠、氟乙酰苯胺和氟乙酰胺。其中以氟乙酰胺中毒的报道最多。氟乙酰胺(FCH2 CONH2)属高毒类化学物,是我国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灭鼠剂。本品为白色、无臭、无味结晶体,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在碱性溶液中水解;水解产物为氟乙酸。

1.毒性

氟乙酰胺属高毒类杀鼠剂,豚鼠经口LD50为1.033mg/kg体重,小鼠经口LD50为33.12mg/kg体重,大鼠经口LD50为5.75mg/kg体重,成人口服致死量为0.1~0.5 g。

2.毒理

氟乙酰胺在体内代谢、排泄缓慢,易引起蓄积中毒。氟乙酰胺在体内转化为氟乙酸,氟乙酸与机体细胞内线粒体的辅酶A结合,阻止三羧酸循环,引起能量代谢障碍。此外,氟乙酰胺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

3.中毒原因

(1)误食。常见中毒原因有误将氟乙酰胺当作食盐、味精等调味品使用;进食由混有毒饵的大米煮成的稀饭或干饭、小儿偷食灭鼠饵饼干等引起中毒。

(2)投毒。由于纠纷或同行竞争的原因,在其出售的食物中投毒。

(3)污染。因“毒鼠药”滥用引起环境污染造成水产品、粮食污染等。

(4)二次中毒。氟乙酰胺在机体内不易分解,食用因氟乙酰胺中毒死亡的畜禽肉可发生二次中毒。

4.中毒表现

氟乙酰胺中毒常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循环系统损害为突出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0.5~2小时,短者数分钟,长者数小时或十几小时。

神经系统:轻度中毒者表现为头痛,头晕,无力,四肢麻木,口角、下颌、四肢小抽动,易激动,病情加重则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肌束颤动、间歇性痉挛、膝反射亢进。严重者意识丧失、全身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大小便失禁等。

消化系统:常有食欲缺乏、口渴、恶心、呕吐、上腹有烧灼感。

心血管系统:轻者表现为心悸、窦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有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心力衰竭。多数患者血压下降。

其他症状:多数认为体温下降是发病先兆,但反复抽搐体温也可升高。重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

5.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有误食氟乙酰胺污染的食物史。

(2)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症状。

(3)实验室检验:在氟乙酰胺中毒患者呕吐物、血、尿中检出氟乙酰胺或氟乙酸可确诊。

6.治疗原则

(1)立即洗胃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可用大量温淡盐水或0.02%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均应洗胃,持续累计洗胃量不低于10 L。神志不清患者应注意防止误吸。惊厥者先抗惊厥再洗胃。无洗胃条件时要争取尽早催吐。洗胃后导泻,同时给予氢氧化铝凝胶或生鸡蛋清以保护消化道黏膜。

(2)解毒。肌注乙酰胺(解氟灵)。乙酰胺是氟乙酰胺、氟乙酸钠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其解毒机制与其结构与氟乙酰胺相似有关,故能在体内与氟乙酰胺争夺某些酶,从而消除氟乙酰胺对人体三羧酸循环的毒性作用。用法:每次2.5~5 g,一日2~4次肌内注射,连续5~7日。

(3)对症治疗。控制抽搐是使病情迅速好转的重要措施,应早期使用镇静、解痉药。此外,应注意保护心脏,解除昏迷,防止并发感染。

7.预防和控制

(1)加强对氟乙酰胺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严禁将氟乙酰胺用作杀鼠剂。

(2)加强宣传教育,不要食用死因不明的家畜、家禽,严禁食用被氟乙酰胺毒死的家畜、家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