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氟及其化合物中毒

氟及其化合物中毒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氟及其化合物主要以气体及粉尘形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进入人体,氢氟酸则可通过皮肤吸收一部分。应根据密切的职业接触史和骨骼X射线改变,参考临床症状及化验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方可诊断。一次大量误服氟化物,可造成急性氟中毒。在社区预防工作中用氟防龋时,要严格掌握好剂量,并妥善保管氟化物,避免氟中毒。氢氟酸灼伤合并氟中毒已引起注意,患者因低血钙出现抽搐,心电图Q-T间期延长,心室颤动发作。

第十五节 氟及其化合物中毒

氟为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元素之一,几乎所有的动植物体内均含氟。氟是人体必需元素,但过量的氟进入人体是有害的。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氟气体或粉尘可引起慢性氟中毒;长期通过饮水和食物摄入过多的氟,或长期吸入由含氟燃煤污染的空气和摄入由含氟燃煤烘烤而污染的粮食可引起地方性氟病。

一、工业性氟病

工业性氟病是由于工作中长期接触过量的无机氟化物所致,以骨骼改变为主的全身疾病。氟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很广,如炼铝磷肥、钢铁、农药、化工、含氟塑料和橡胶、铀提炼等多种工业。氟及其化合物主要以气体及粉尘形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进入人体,氢氟酸则可通过皮肤吸收一部分。经常接触低浓度氟化物可出现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及牙齿酸蚀症。氟骨症则是慢性氟中毒和地方性氟病的主要病变,一般先损及躯干骨,以后累及长骨。严重病例可因骨骼畸形压迫神经,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或因关节活动受限,引起功能障碍。

(一)诊断原则

应根据密切的职业接触史和骨骼X射线改变,参考临床症状及化验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方可诊断。

标准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氟及其无机化合物所引起的疾病,不适用于有机氟化物所引起的疾病。

2.本病是由于长期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所致,故必须有在高浓度环境下工作多年的历史,发病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上,劳动条件特别恶劣的特殊情况,接触3年者也有发病。

3.骨骼X射线改变是本病诊断分期的主要依据。由于骨骼X射线改变仅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故必须排除具有类似骨骼X射线改变的其他疾病,如地方性氟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石骨症、骨转移瘤和肾性骨病等。

4.本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几乎累及每一个器官。这些症状虽非特异,但却可先于骨骼改变或与骨骼改变同时存在,是发现疾病的重要线索,在综合分析中能提供有力佐证。诊断时应参考临床症状,但因其与骨骼X射线改变多不平行,且难以明确分期,故诊断与分期主要以骨骼X线改变为依据。

5.尿氟检查结果不规律,波动性大,除受饮水和食物影响外,主要原因是留尿时间不一致。氟作业工人尿氟上班后随接触情况而升降,休息24小时后,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故留脱离接触24小时后的班前尿较能反映工人体内的实际水平。考虑到尿氟的自然波动,应每周留一次,连续三次以上,取其平均值作为衡量尿氟高低的依据。

(二)临床诊断要点

1.有氟及其化合物密切接触史;

2.典型的骨骼X线改变,参考临床症状;

3.发病工龄一般在10年以上;

4.尿氟增高;

5.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6.骨骼X线改变分期:

(1)观察对象:骨质密度在正常范围内,骨小梁稍有增粗,骨周有轻微改变。

(2)I期: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增浓,交叉呈“纱布样”表现;桡、尺骨或胫、腓骨骨膜、骨间膜有明确的钙化或骨化。在骨质或骨周改变中,如有一项显著而其他改变轻微者,亦可诊断。

(3)II期:除躯干骨外其他部位亦可受累,骨质密度明显增高,骨小梁明显增粗,呈“麻袋纹样”表现,骨周改变较为明显和广泛。

(4)III期:全身大部分骨骼受累,骨质密度显著增高,骨小梁模糊不清如“大理石样”,长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骨周改变更为明显和广泛,椎体间可有骨桥形成。

(三)治疗

1.II期及III期患者:调离氟作业,根据机体功能状态安排适当工作或休息。

2.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可适当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类,并给予对症治疗。

二、急性氟中毒

一次大量误服氟化物,可造成急性氟中毒。急性氟中毒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肠道出血、血钙平衡失调、肌肉痉挛、虚脱、呼吸困难;重者引起心、肝、肾器质性损害,以至昏迷。急性氟中毒的患者通常可在4小时内或者发生死亡,或者得到康复,这一关键时期是非常短的。

急性氟中毒的急救处理原则是:催吐、洗胃、口服或静脉注射钙剂、补糖、补液以及对症治疗。在社区预防工作中用氟防龋时,要严格掌握好剂量,并妥善保管氟化物,避免氟中毒。一旦接近或达到PTD要强制性采取急救措施,最简单易行的现场抢救措施之一是迅速给患者补充大量牛奶,使牛奶中的钙与氟部分结合,从而减轻氟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但仍需及时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三、氢氟酸灼伤

氢氟酸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氢氟酸中的氢离子对人体组织有脱水和腐蚀作用,而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一。皮肤与氢氟酸接触后,氟离子不断解离而渗透到深层组织,溶解细胞膜,造成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乃至肌层液化坏死。氟离子还可干扰烯醇化酶的活性使皮肤细胞摄氧能力受到抑制。估计人摄入1.5g氢氟酸可致立即死亡。吸入高浓度的氢氟酸酸雾,引起支气管炎和出血性肺水肿。氢氟酸也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严重中毒。

(一)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程度与氢氟酸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部位及处理方法有关。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受害组织越柔软或致密,作用就越迅速而强烈。接触30%以上浓度的氢氟酸,疼痛和皮损常立即发生。接触低浓度时,常经数小时始出现疼痛及皮肤灼伤。局部皮损初起呈红斑,随即转为有红晕的白色水肿,继而变为淡青灰色坏死,而后复以棕褐色或黑色厚痂,脱痂后形成溃疡。手指部位的损害常转为大疱,甲板也常同时受累,甲床与甲周红肿。严重时甲下水疱形成,甲床与甲板分离。高浓度灼伤常呈进行性坏死,溃疡愈合缓慢。严重者累及局部骨骼,尤以指骨为多见。表现为指间关节狭窄,关节面粗糙,边缘不整,皮质增生,髓腔狭小,乃至骨质吸收等类似骨髓炎的征象。氢氟酸酸雾可引起皮肤瘙痒及皮炎。剂量大时亦可造成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的灼伤。眼接触高浓度氢氟酸后,局部剧痛,并迅速形成白色假膜样混浊,如处理不及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氢氟酸灼伤合并氟中毒已引起注意,患者因低血钙出现抽搐,心电图Q-T间期延长,心室颤动发作。

(二)治疗

皮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流水作长时间彻底冲洗,尽快地稀释和冲去氢氟酸。这是最有效的措施,治疗的关键。氢氟酸灼伤后的中和方法不少,总的原则是使用一些可溶性钙、镁盐类制剂,使其与氟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氟化钙或氟化镁,从而使氟离子灭活。现场应用石灰水浸泡或湿敷易于推广。氨水与氢氟酸作用形成具有腐蚀性的二氟化胺,故不宜作为中和剂。氢氟酸灼伤治疗液(5%氯化钙20ml、2%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5mg)浸泡或湿敷,以冰硫酸镁饱和液作浸泡,钙离子直流电透入,利用直流电的作用,使足够量的钙离子直接导入需要治疗的部位,提高局部用药效果。在灼伤的第1~3天,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重病例每次治疗时间可酌情延长。氢氟酸溅入眼内,立即分开眼睑,用大量清水连续冲洗15分钟左右,滴入2~3滴局部麻醉眼药,可减轻疼痛。同时送眼科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