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伤及烧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创伤及烧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伤患者多因意外事故、车祸及人为伤害而致伤。创伤患者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迅速、及时、有效的救护,更渴望心理上得到安慰与支持。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合理要求,并设法解决和满足,这也是促进患者康复不可缺少的心理康复内容。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其身心的完整性,以利于救助与康复。如果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任务7 创伤及烧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创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创伤及其分类

创伤是指由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创伤可引起全身反应,局部表现有伤区疼痛、肿胀、压痛,骨折脱位时有畸形及功能障碍。严重创伤还可能出现致命的大出血、休克、窒息及意识障碍。

创伤可以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类型、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性而进行分类。例如:按发生地点可以分为战争伤、工业伤、农业伤、交通伤、体育伤、生活伤等;按受伤部位可以分为颅脑创伤、胸部创伤、腹部创伤、各部位的骨折和关节脱位、手部伤等;按受伤类型可以分为骨折、脱位、脑震荡、器官破裂等。

(二)创伤患者的心理问题

创伤患者多因意外事故、车祸及人为伤害而致伤。多数患者的病情呈急、危、重的特点,病理损伤往往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多个器官,病情复杂,病死率高。急性创伤,常常来势急、病情变化快,多是多发伤、复合伤,伤者精神上无准备,肉体上承受较大的痛苦,而且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难以接受,易产生紧张、恐惧、孤独等情绪,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常会导致其情绪不稳定。具体情绪反应如下。

(1)恐惧感 由于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疼痛和失血的刺激,使患者遭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患者由于身体某个部位或多个部位损伤而丧失了自主行动和自救的能力,往往使其感到预后难测、心神不安,易产生焦虑与恐惧感,加之周围患者的痛苦表现,也加重了其恐惧感。

(2)优先感 许多患者及家属往往认为自己的疾病最重,要优先处理,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则出现不满情绪,如烦躁、生气、发怒等,进而加重病情。

(3)陌生感 许多患者及家属初次来到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对周围嘈杂声、仪器信号灯闪烁和报警声的不适应,对抢救危重患者紧张气氛的恐惧,以及与不熟悉的医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等,都会加重其陌生感,如未能及时消除,则将产生紧张心理,进而加重病情。

(4)无助感 创伤患者多数面临着生命的威胁,遭受伤残的躯体使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由于病情复杂多变,反复会诊,多次检查或急症手术,会使患者产生焦虑与无助感。

(三)心理康复

1.异常情绪的处理

创伤患者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迅速、及时、有效的救护,更渴望心理上得到安慰与支持。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情绪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康复,稳定其情绪。

(1)消除紧张的情绪 对瞬间袭来的意外,伤者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医务人员首先要以诚恳、温暖、同情的语言,平缓的语调去安慰、鼓励急性创伤患者,同时在抢救过程中要镇静自若,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绝不惊慌,使其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安全感,消除其紧张情绪。

(2)消除恐惧的情绪 由于意外来得突然,患者无完整的心理适应过程,急性创伤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医务人员可给予患者非语言的安慰,如握住急性创伤患者的手或嘱其合上眼睛,慢慢深呼吸,重复至患者恐惧感消失。另外,保持救护车清洁、光线柔和、通风良好,维持适当的温度,可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心理。

(3)消除孤独的情绪 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打不破的,家属是患者的支柱与依靠,因此,医务人员应迅速通过各种渠道通知家属尽快赶来,尤其是儿童急性创伤患者。家属的到来,既可消除急性创伤患者的孤独情绪,也可消除其因没有安排好家庭和单位工作而感到焦急的情绪。对于情绪激动的家属,医务人员应劝导他们不要在患者面前表露出来,以免干扰患者的情绪。

(4)消除顾虑情绪 由于患者缺乏思想准备,急性创伤患者可因面临一系列身体、生活问题而表现出焦虑不安。对担心病情的急性创伤患者,医务人员应科学地讲解其最关心的伤情与预后恢复问题,解除其顾虑。对担心事故责任者,医务人员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尽快处理事发现场,防止肇事责任者逃跑,让患者安心去医院接受治疗。对担心影响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的急性创伤患者,嘱其家属或单位尽快帮其解决后顾之忧。对身上带有贵重物品的急性创伤患者,护士应妥善保管好其物品,以便消除其顾虑情绪。

2.心理康复措施

(1)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医务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患者进入医院后,医务人员应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处理问题沉着而果断,技术操作准确而熟练,使患者在高风险的诊疗活动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对护士产生信赖,从而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缓解其精神压力,增强其治疗信心。

(2)加强沟通,做好心理疏导 由于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也不相同。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简单的动作,亲切的话语,可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与鼓励,从而消除其心中的恐惧和紧张,消除其孤独感、无助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拒绝治疗、愤怒、多疑、容貌受损等患者更应多加关注,通过认知疗法、心理疏导疗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救治。

(3)耐心解释,消除不良情绪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诊疗流程,可能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立即手术、即刻告知疾病诊断等,医务人员应当耐心解释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出现不良情绪及心理反应,造成不良后果。

(4)各项操作集中处理 尽量将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相对集中地进行,避免延误医疗救治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与潜在危险,使患者尽可能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稳定其情绪,以达到最佳救治效果。

(5)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及设施、有关治疗特色、作息安排、医院相关规定等,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从而自觉遵守医院规定和配合诊疗。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合理要求,并设法解决和满足,这也是促进患者康复不可缺少的心理康复内容。对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病情和需求的患者,要学会识别其形体语言,细心观察判断,及时处理,这样不仅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还能及时、准确地为医生提供患者的动态信息,有利于医生制订准确的治疗方案。

(6)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 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或通告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耐心倾听其诉说,对其疑问及时予以解答,尽量消除其顾虑,促进相互理解。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其身心的完整性,以利于救助与康复。

(7)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给予患者家属适当的心理安慰,指导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尽量让其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心理得到支持。如果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应先通知家属,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严肃、认真地做好善后护理。

二、烧伤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烧伤

烧伤是指由高温、化学物质或电引起的组织损伤。烧伤的程度因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其损伤程度可分为四度。第一度:因血管麻痹而充血。第二度:形成充满血清的烧伤水疱。第三度:组织坏死。第四度:组织炭化。烧伤时可见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动静脉血的pH值降低,随着组织毛细血管功能障碍的加重,缺氧血症也加重。临床经验证明,烧伤面积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时,则有生命危险。

(二)烧伤患者的心理问题

烧伤事故常有发生,患者机体遭遇创伤后,心理也会发生急剧变化,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危机感。此时心理行为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伴随的心理行为障碍会加剧躯体创伤的病态,甚至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各种疾病。从时间顺序上来讲,患者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如下。

1.抢救阶段

由于突发的意外事故,患者在毫无预感和准备的前提下遭受打击,会产生巨大的恐惧感,表现出全身发抖、痛苦呻吟、哭闹喊叫、不知所措的反应。此时患者的心理承受力极差,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下降,把生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期望得到及时抢救和治疗。

2.治疗阶段

因患者的烧伤程度、面积不等,治疗所需的时间长短也不同。进入感染期后,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易产生绝望心理,情绪不稳定,常无故发脾气,责骂医务人员,甚至拒绝治疗。

3.手术阶段

在治疗后期,须为烧伤患者做植皮手术,患者对术中将要产生的疼痛、不适、出血等感到紧张、恐惧,特别是面部烧伤,担心毁容严重,易产生无助和孤独感,表现为表情淡漠、麻木。

4.临床恢复阶段

烧伤事故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如肢体残疾、容貌毁损、丧失生活能力等,患者在悲痛、忧伤、抑郁、失望的情绪中难以解脱,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时还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5.出院前心理依赖阶段

患者由于是在工作中受伤,所有医疗费用均由单位承担,故安于现状,想长时间依赖医院,不愿出院休养,并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自信心减弱,表现出患者角色强化的行为。

6.重新适应阶段

由于伤情不同,治疗时间长短不一,患者存在适应角色的问题,一旦进入患者角色,行为也将发生变化,其兴趣、爱好、事物评价在行为表现上都要重新适应。患者常表现出以应付的态度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减少应激的策略行为。

(三)心理康复

1.心理康复的原则

患者烧伤后突感容貌缺陷,形体改变,有些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表现出自卑、苦闷、悲观、易怒等负性情绪,个别人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首先,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其次,康复治疗师应讲解康复的目的和方法,并让患者了解病友的康复情况;最后,康复治疗师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参与锻炼。

2.贯穿始终的心理康复措施

若对烧伤患者未能实施及时的心理康复,则会给患者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因此,对这类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康复,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及必要的非语言沟通和心理抚慰,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尽快消除烧伤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早日康复。

(1)抢救阶段 在抢救阶段,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勇敢、敏捷、镇定、果断等非语言行为,能稳定患者的情绪,因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灼伤,所以早期不能用语言交流,完全靠护士用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与患者交流。同时,康复治疗师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动作保证抢救顺利进行,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康复人员在第一时间良好的非语言行为,对抢救过程的顺利及抢救和治疗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2)治疗阶段 在治疗阶段,康复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保持沉默,让患者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当其安静后,再以亲切、和蔼、耐心的态度安慰并鼓励患者,拉近与患者间的距离,增进双方感情。在长期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即使患者有时情绪失控,出现不理智的语言、行为,康复人员也应以诚相待,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

(3)手术阶段 烧伤患者需做植皮手术,甚至需多次植皮。术前心理康复是全程康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师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介绍手术,说明手术对治疗和恢复的必要性以及对其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帮助其正确地认识手术和稳定情绪。用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消除患者因对手术不了解而产生的疑虑和恐惧,减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时解决不利于手术的各种心理反应。用关切的询问、耐心的解释、熟练轻柔的操作来增强患者接受手术的心理承受力,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手术治疗,以提高手术效果。

(4)临床恢复阶段 在临床恢复阶段,康复治疗师应了解患者的情绪。一方面要了解患者的思想,在采取心理疏导时,注意自己的语言、方法,不能仅强调自己的社会标准和观念,还应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快感和美感,增强其信心,转移不良的心理反应。

(5)出院前心理依赖阶段 康复人员应注意收集患者信息,与其交流与沟通,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康复措施。提醒患者认识和接受现实,不要回避问题,而应针对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式。康复治疗师应用积极、坦诚的态度,帮助患者摆脱依赖心理,鼓励其重新走向社会、走入工作环境;同时,社会各界都要给予患者关怀,帮助他们重新生活和工作,有效解除患者的依赖心理。

(6)健康教育 康复人员要提示患者,使其了解目前的健康状况,帮助其根据健康状况评价自己的能力,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尽快走出因烧伤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对致残的患者要做好康复期的心理咨询,提倡主动锻炼,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理智面对现实和困难,逐渐恢复其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发挥自身应有的潜能。

综上所述,在救治烧伤患者时,心理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稳定患者情绪、改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护患交流,有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及患者恢复自信和后期康复。这要求康复治疗师加强自身修养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善于运用非语言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充分发挥康复优势,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