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术患者的心理康复

手术患者的心理康复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证明,手术患者的情绪变化会严重影响其康复程度和速度。康复治疗师可指导患者听音乐、数数字、深呼吸、想象美好事物等,使患者放松、分散注意力、产生控制感,从而达到缓解焦虑和疼痛体验的目的。认知疗法 康复治疗师应纠正患者对于手术疗效的错误评价,做到不仅与自己术前比较,还要与其他同类患者比较,使其根据自身疾病和手术的情况客观评价自己的康复情况。

任务1 手术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概述

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儿科等。由于手术属于“创伤性”的治疗手段,可能出现出血、疼痛、组织损伤、功能丧失和术后并发症等多种情况,所以对患者而言,手术是较为强烈的精神刺激和严重的应激事件。通常,绝大多数患者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变化,如焦虑、紧张、恐惧、害怕等。据统计,一般手术引起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0.17%~0.25%,而心脏外科手术引起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则高达15%~60%,国内有学者报道术前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25%,术后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13%。

实践证明,手术患者的情绪变化会严重影响其康复程度和速度。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康复理想,所以,了解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理特征,掌握与之对应的心理康复措施,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康复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康复

(一)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原因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反应主要有焦虑、紧张和恐惧,表现为担心、不安、害怕、疲倦、乏力等,生理上会出现心慌、手抖、坐立不安、出汗甚至睡眠障碍等一系列反应。实践表明,患者在手术前出现轻度的焦虑是正常而且合理的,但如果焦虑太严重会干扰康复的进程,当然,如术前患者没有任何焦虑感则可能是他们对手术危险估计不足或过分依赖医生。研究认为,术前焦虑程度和术后效果存在倒“U”形曲线的函数关系,即术前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者,术后身心反应大且恢复缓慢,预后不佳,术前焦虑水平适中者,术后恢复效果最好。

患者出现术前一系列心理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手术及其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入,担心手术效果或缺乏充分心理准备。具体原因如下。

(1)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特别是对麻醉不了解,顾虑重重,该类情况占90%以上。

(2)担心手术的效果,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

(3)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程序缺乏心理准备。

(4)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对手术医生的年龄、技术和经验反复打听,并对此不放心。

(5)约30%的患者怕身体创伤、疼痛,手术越小,患者往往越怕手术期疼痛。

(6)平素体质较弱,年龄偏大,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担心不适应手术治疗。

(7)对医务人员态度不满意,对医院设施不信任,从而引发抵触情绪。

(8)个性因素,如敏感、多疑等。

(9)其他,包括家庭关系,治疗费用,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安排等。

(二)术前患者的心理康复

术前患者的心理、情绪反应个体差异很大,评估时必须结合多方面的资料。研究认为,以下因素与焦虑明显相关:年龄较小、女性患者、文化程度高、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既往有心理创伤等。所以,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人格特征,在实施手术之前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1)行为控制 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行为指导,如支持性心理疗法、渐进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分散注意法等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及恐惧情绪。

(2)认知疗法 可向患者讲清楚手术的目的,介绍手术的过程及术前周密的准备工作,特别要重视对手术安全性问题的解释,强调实施手术的有利条件,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及对手术的安全感,教会患者关注治疗的正面信息及结果。对于手术复杂、危险性大的情况和心理负担重的患者,可适当介绍专家为其确定手术方案的思路,使患者意识到医务人员的高度责任心,使其对手术产生正确的认知,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安排家属、朋友探视,引导他们安慰和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条件许可时可安排患者与已手术成功的患者共处一室,利用病友的示范作用,使患者精神放松、情绪稳定,积极与医务人员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三、术中患者的心理康复

手术实施的当天,医务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帮助患者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接患者入手术室时护理人员应进行自我介绍,同时仔细观察其神情、言语举止,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讲解手术基本步骤和有关手术情况、术中的感觉、怎样配合及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医生的资历、技术水平、成功的同类手术等,态度热情和蔼;输液时轻抚患者的皮肤做短暂的按摩,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以良好的心理配合手术。

术中指导患者应用放松技术,讲解术中的正常和非正常的感觉,交流时应注意交流技巧,对手术时间长、体位不适患者难以忍受时表示同情,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给予调整和按摩,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完毕后及时告诉患者“手术做得很成功”、“谢谢您的配合”等,给患者安全感;伤口包扎时注意遮掩并保暖,避免身体隐蔽部位暴露在外,回病房时说些祝福的语言,以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四、术后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康复

对于多数患者而言,手术顺利实施后,因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患者心情愉快,即使有躯体不适和疼痛反应,也能积极配合治疗,但也有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术后患者的心理特征

一般而言,术后患者常会出现下列情绪反应。

(1)烦躁、抑郁 由于术后患者出现伤口疼痛、身体虚弱、活动受限等情况,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危险期过后,患者开始考虑手术对自己健康、工作、学习、生活等的不利影响,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2)角色强化 主要表现为心理退化(如被动依赖、哭泣等),对各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

(3)担心 担心术后康复效果。患者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可能会把术后的不适感作为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标准,稍有不适就担心、沮丧、抱怨。

另外,手术的类型不同,术后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及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就毁容损形手术而言,由于术后可能影响容貌、躯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或影响性功能,使不少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而对于整形手术,由于患者往往对手术效果期望值过高,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手术上,而术后效果肯定具有局限性,所以患者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易产生失望、沮丧、抑郁等情绪反应。

(二)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

对于术后患者,除了继续发挥其家属、朋友的支持作用外,康复治疗师常用的心理康复手段如下。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患者麻醉清醒后,应立即告知家属关于手术的有利、不利的信息;对于可能导致伤残的手术患者,要给予支持、解释、鼓励和安慰,使他们能正视伤残现实,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分散注意法 这是缓解术后疼痛的有效辅助方法。康复治疗师可指导患者听音乐、数数字、深呼吸、想象美好事物等,使患者放松、分散注意力、产生控制感,从而达到缓解焦虑和疼痛体验的目的。

(3)认知疗法 康复治疗师应纠正患者对于手术疗效的错误评价,做到不仅与自己术前比较,还要与其他同类患者比较,使其根据自身疾病和手术的情况客观评价自己的康复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