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生学习护理伦理与法规的意义

医学生学习护理伦理与法规的意义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道德认知是指护理医务人员对护理医德的理论原则、规范和准则的接受、理解和掌握。提高护理医务人员的医学道德的认知水平,是护理伦理教育的首要环节,如自觉形成“不伤害”、“知情同意”、“诚信”等认知。加强护理伦理理论学习,是提高护理道德认知的最佳途径。对护理医德的相关理论知识正确的认识之后,并不意味着护理伦理教育已经达到了目的,这才是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还要涉及培养受教育者的护理医德情感问题。

第二节 护理伦理教育

一、护理伦理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一)护理伦理教育的含义

所谓护理伦理教育,就是医学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医学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护理相关专业的医学生或在职护理相关工作者进行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传授护理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护理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灌输,施加护理道德思想影响,并使之接受和遵循,以便塑造良好的护理医学品德的活动。

(二)护理伦理教育的特点

进行护理伦理教育,必须认识和掌握护理伦理教育的特点。护理伦理教育不仅具有一般职业伦理教育的特点,还有其特殊性。

1.护理伦理教育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护理伦理教育从内容到方式都与护理专业紧密相连,体现护理专业的特性。只有把护理伦理教育融化于具体的护理实践中,解决具体的护理伦理和社会问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护理伦理教育深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也离不开社会的各种教育。因此,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必须与护理人员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既要强调护理伦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教育,又要重视把知识、理论付诸护理实践中。

2.护理伦理教育的同时性和层次性

同时性是指在进行护理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形成护士道德品质的诸因素同时展开教育,共同提高。层次性是在进行护理伦理教育过程中,还应突出重点。由于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水准处于不同层次,护理工作专业、职称职务、工作经历也处于不同的层次,因此,护理伦理教育应讲究层次规律,承认差别,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区别对待,选择最适合受教育者的内容进行教育,即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切忌一刀切。

3.护理伦理教育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培养良好的护理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护理道德行为和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作为塑造“白衣天使”的护理伦理教育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反复地引导、熏陶、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可成。护理伦理教育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规律,本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积小善成大德,汇细流成江海,切不可操之过急。

二、护理伦理教育的过程和作用

(一)护理伦理教育的过程

由于护理医务人员中思想意识的层次不一,外界因素的复杂,医疗机构性质的多样(国有、民营、股份等),护理人员的角色各不相同,决定了护理医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也符合一般道德形成的规律性,即提高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坚定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养成医德习惯,最终付诸医德行动。护理伦理教育的过程就是上述要素的提高和发展过程。

1.提高护理医德认知

护理道德认知是指护理医务人员对护理医德的理论原则、规范和准则的接受、理解和掌握。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医务人员就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医学道德认知,结果造成善恶不辨,是非不清;有的把医疗专长作为牟利工具。提高护理医务人员的医学道德的认知水平,是护理伦理教育的首要环节,如自觉形成“不伤害”、“知情同意”、“诚信”等认知。护理伦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懂得护理职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认清荣与辱、高尚与低俗等是非界限,提高自觉履行护理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加强护理伦理理论学习,是提高护理道德认知的最佳途径。

2.培养护理医德情感

对护理医德的相关理论知识正确的认识之后,并不意味着护理伦理教育已经达到了目的,这才是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还要涉及培养受教育者的护理医德情感问题。护理医德情感反映护理医务人员在心理上对自己道德义务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态度。护理医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医学事业,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转化为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只有怀有奉献于护理医学事业的情感,才能建立对护理医学行为的正确态度。护理医德情感具体表现在对患者的态度是关心、帮助、同情与否。这种情感一是通过医德教育启迪建立,二是靠在实践中逐渐养成。培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情感的过程,按教育心理的发展,一般要经历3个不同发展阶段,即由直觉的情绪体验发展到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再上升到道德理性指导下的情绪。医学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对医学道德行为起到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动力的作用[12]

3.坚定护理医德意志

护理医务人员在履行医学道德义务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种种困难面前,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就涉及道德意志问题。所谓护理医德意志,指护理医务人员自觉地克服护理医疗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一个医德意志坚强的人,在履行医疗职业道德义务中,能坚持信念目标,坚韧不拔,战胜困难,顽强地履行自己的医德责任,直到最后取得成功;而医德意志薄弱者,就可能在行为选择时放弃初衷或在行为过程中半途而废。医务人员的医德意志的坚毅与否关系到医德水平的高低。因此,锤炼护理医务人员医德意志应成为护理伦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在教育的同时,及时地引导护理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持之以恒地磨练医学道德意志。

4.树立医学道德信念

与护理医德情感紧密联系的是护理医德信念。护理医德信念是护理医务人员对所遵循的医德原则、规范和理想的信仰以及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责任感,它在护理道德品质形成中居主导地位,是推动护理医德行为的动力。一个护理医务人员只有树立了坚定的医德信念,其医德行为才能稳定和持久,才能自觉地按照确定的信念去选择自己的医德行为,才能不受当前各种不道德的护理行为的干扰。因此,护理伦理教育启迪护理医务人员树立一个坚定的、高尚的护理医德信念,是十分重要的。

5.养成护理医德行为习惯

提高认知水平、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在护理伦理教育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几项因素都属于“知”的范畴。对于医学道德品质来说,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把“知”转化为“行”,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医学道德行为习惯。所以,护理伦理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研究如何养成护理医德行为习惯。所谓护理医德行为习惯,是指护理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经常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护理医德行为习惯一经形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标志着护理伦理教育目的的实现。护理医务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护理医德行为习惯。当然,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总之,护理医德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整合过程,由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要素构成,彼此互相联系而又互有区别。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医德认识支配下形成的,因此,护理医德认知是形成护理医德品质的基础,护理医德情感是认知向信念转化的条件,信念则是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的中间环节,意志能使护理道德行为持之以恒。护理医德行为习惯是护理道德品质形成的结果,也是护理伦理教育的初衷与目的。可见,护理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护理医德认知、护理医德情感、护理医德信念、护理医德意志、护理医德行为习惯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护理伦理教育的作用

护理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护理医务人员必须接受的终身教育。一切偏重金钱而忽略医德的思想倾向,都必须严肃地纠正。护理伦理教育在提高护理医务人员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培育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护理医学乃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护理伦理教育在护理实践工作中起着巨大的动力作用

首先是精神动力作用。通过护理伦理教育,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清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道德意义,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心全意为病人身心健康服务。其次是物质动力作用。护理道德观念的养成有益于护士参与医院管理,关心医院建设,关心护理队伍建设,主动参与医院改革。

2.护理伦理教育是护理医务人员形成内在品质的重要途径

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有效地发挥其调节作用,就必须转化为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仅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是不够的。职业道德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和灌输,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经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个人的学习、锻炼、改造,才能逐渐完成。此外,护理人员的医德实践也离不开护理道德理论的指导,个人的医学伦理修养又是以一定的医德认识为基础的。这些理论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都依赖于有效的医学伦理教育。所以,医学伦理教育是把医学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的重要一环。

3.护理伦理教育有助于正确进行护理伦理评价,形成稳定的护理伦理修养

护理伦理评价是围绕着教育开展的,目的还是进行教育,并促进提高。护理伦理教育能使评价者统一道德观,统一护理医学道德理念,使评价的结果更为公正、公平和准确。如果对护理医学职业道德缺乏应有的认识,就不可能对护理医学行为作出公正、公平的伦理评价。

4.护理伦理教育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护理伦理教育,提高护理行业的医德医风。医德医风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无形财富,对于医疗卫生单位来讲,医德医风是无形资产。医德决定着医学发展和医疗卫生实践应该永远保持其应有的道德品格。当今医学的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医德保证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护理伦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医学伦理教育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医学伦理教育必须贯彻的根本原则,护理伦理教育也不例外。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缺乏护理医德理论的教育,靠护理传统习俗的影响,医务人员的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跟不上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护理医德教育如果脱离了社会,离开了医疗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在护理伦理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将理论知识用于护理医疗实践中,尤其对医德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更快地形成高尚的护理医德品质。

2.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正面教育、积极引导有利于护理医务人员医德品质的形成,是护理医德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则。贯彻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就是要注意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沟通,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清道理,循循诱导,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高尚医德的感染和熏陶,调动广大护理医务人员的医德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养成良好的护理医德行为和习惯。对待道德问题,那种动辄媒体曝光,大肆炒作,动辄司法武器,往往引起很多负面影响。

3.因人施教原则

因人施教是教育学的一个普遍原则。有的放矢地对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和年龄的护理医务工作者施以医德教育,即因人施教。护理伦理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这是由于每个护理医务人员的年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等条件的不同,他们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需要层次、工作经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护理伦理教育不能光停留在普遍教育上,应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长期性与渐进性原则

护理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对它的培养和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闪电般地改变人的道德水平是不可能的,对受教育者必须从多种角度进行长期和反复的认识、熏陶、引导、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思想交汇,有高尚的,也有卑下的,要使先进的道德思想战胜形形色色的不道德的思想,需要长期、反复地进行护理伦理教育,利于护理人员真正接受好的道德观念。所以,护理伦理教育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完善。

(二)护理伦理教育的方法

1.传授护理伦理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经验

医德知识是指对前人和他人在医德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的理论概括,而经验是指受教育者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及其社会后果的直接感受。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医学伦理教育是传授医德知识的基本途径。具体方法可以是课堂传授、案例讨论、参观访问等。受教育者一方面接受现成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广泛的医德实践,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生动经验,使自己的亲身经验,提高到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高度来理解。

2.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

在护理医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和受教育者所在集体内的相互影响,是两个不可忽视和偏废的方面。凡是要求受教育者应当有的行为,教育者本人应该首先具有这种行为,并且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教育者以身作则是医学伦理教育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尊重和信任受教育者集体,尽可能发挥受教育者集体内部的相互影响和感染。群体影响的方法是相对于个体实践而言的,通过积极的组织和引导,在共同的集体中,造成既有统一意志,又尊重个性特点,彼此信任、互相关心的气氛,各个成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效仿,促进自己道德品质的提高和完善。

3.典范诱导和舆论扬抑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对心中道德楷模的仰慕崇拜和追求的心理,典范诱导就是针对人们这种社会心理特征,恰当运用典型人物或文艺中的典型形象,启发、激励和诱导人们去实践道德义务。伦理教育的典范是可以广泛选择的,但在运用榜样引导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和群众性。对榜样的事迹要实事求是,应让群众既感亲切又易于接受。在选择榜样的时候,应该注意到榜样的理想性和现实性。所谓榜样的理想性,是指榜样应该是受教育的医务人员追求的医德目标。所谓榜样的现实性,是指榜样是受教育者通过努力可以模仿的。榜样与受教育者的各个方面越相似,其榜样的作用就越大。一方面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教育的医务人员,选择不同的榜样。

在正面运用典范诱导的同时,还应该广泛而恰当利用社会舆论,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道德行为,包括教育者本人的道德行为,加以倡导或斥责,赞赏或揶揄,鼓励或鞭笞,敦促受教育者反省自己的行为,弃恶扬善,提高道德义务和责任感。

4.奖惩结合

教育者对受教育的医务人员的合乎医德的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不合乎医德的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不能将必要的护理伦理教育流于形式,奖励和惩罚具有时效性,奖惩适当,并注意综合物质奖惩、社会奖惩和精神奖惩。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适时进行医学伦理考察,并将考察工作列入例行工作中去,在工作团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