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体会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经病的欲解时,只是说那时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有利于扶正或驱邪,病有自解的趋势,也有自解的可能,却不一定必解,但这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疾病作出明确的诊断,拟定圆满的治疗措施,而且还可以对疾病的预后作出正确的估计。对于治疗,同样可以借助于六经病欲解时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至于预后,各经病的欲解时,同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在《伤寒论》原文中就可以看到。

六经病的欲解时,只是说那时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有利于扶正或驱邪,病有自解的趋势,也有自解的可能,却不一定必解,但这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疾病作出明确的诊断,拟定圆满的治疗措施,而且还可以对疾病的预后作出正确的估计。譬如对诊断来说,如391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日暮是阳明主气之时,烦在日暮,就可以确定病位在胃,但此烦是出现在霍乱剧吐剧利的大虚之后,而且只是微烦,所以知是“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病在阳明,但与阳明热盛之胃家实,轻重悬殊,故无须攻下,而是“损谷则愈”。又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篇》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明明说“少腹坚痛”,明明说“此恶露不尽”,为什么不用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主之,或用治“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的下瘀血汤主之,却采用大承气汤呢?就是因为这个产妇虽然恶露不尽,但其谵语是至夜即愈,而不是暮则谵语,其烦躁发热,又是日晡为甚,故知此证虽然也有恶露未尽,但其主症突出为阳明胃实。主以大承气汤是抓住主症,使阳明热解之后恶露亦可能自下的缘故。如果本条的烦躁发热,不是日晡加剧,而仅仅凭患者不大便,便很难作出明确的诊断,因为新产妇人有三病,大便难就是其中之一嘛。

对于治疗,同样可以借助于六经病欲解时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譬如《医垒元戍》有“大发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之说,若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来推论,就等于是朝宜吐,日中宜汗、日晡宜下。也就是吐宜寅至辰上,汗宜巳至未上,下宜申至戌上,这正好与三阳病解的机制相一致。也可以再补一句“冬宜温”,也就是夜半当温,这又与太阴病欲解时也相符合了。正因天时对治疗有一定意义,所以《此事难知》有服发汗药应在日午之前的论述。近来也有人报道服洋地黄以清晨3~4时效果为最好。前者是使其汗解的时间在巳至未上,而后者则正好与少阴病的欲解时相符合。

至于预后,各经病的欲解时,同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在《伤寒论》原文中就可以看到。如第30条“夜半阳气还,两脚当热”;332条“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旦日,明日也,夜半即子时。按:朱子曰:“子时前四刻属今日,后四刻属明日”、旦日夜半,就是今晚刚过半夜的意思),这都是根据阳生于子所作的估计。又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脉必浮在丑至卯上,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其乍有轻时当在巳至未上。至于三阴病之手足自温,下利自止,其最轻者,可能在亥至丑上,较重者,则可能在子至寅上。因为这些估计都符合于各经的经气旺之时。

又如93条,“太阳病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这些论中虽然没有把汗出的时间强作规定,但我们体会一下,无论郁冒汗出而解,或者振栗汗出而解,都不是通过药物,而是自解,既然是自解,又是太阳病,那么和太阳病的欲解时结合起来,推想其大多数是在巳至未上汗出而解。不是没有道理的。

周禹载云:“太阳病自解,固如是也(指从巳至未上),服汤而解,亦如是乎?曰然。纵使服汤有先后,则其解应无定期,然亦必至其所旺之时而精神慧爽也。”这话是有道理的。发汗药的作用,只能是驱敌而歼之,但驱敌之后要搜剔余邪,恢复常态,则仍有赖于正气随天阳而充实。因此,可以设想,“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必愈在第十二日的已至未上,才真正“了了”,彻底痊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