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牙龋病的病因

乳牙龋病的病因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没有罹患婴幼儿龋的儿童口腔中也存在变形链球菌。然而,无论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口腔内均无微生物。因而,人们认为,龋病是致龋菌作用于糖类产酸所引起的。尽管致龋微生物和糖类是龋病中的关键因素,但是,龋病真正的病因不是单一的细菌或糖,而是细菌、糖、人体口腔环境及时间4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口腔生态环境。

(一)致龋微生物

龋病是发生在牙硬组织的慢性疾病,牙、微生物和糖类(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其中,致龋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是龋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未萌出的牙是不会发生龋病的,而当这些牙萌出到口腔环境并与微生物菌群接触之后方可发生龋病的事实就是这个先决条件起作用的有力证据。

迄今为止,在口腔中发现了超过200种不同属的微生物,其中牙菌斑生物膜中的口腔链球菌等6类细菌与龋病的形成密切相关。但在对儿童龋病口腔细菌多样性分析发现,儿童唾液和菌斑中的微生物有显著不同,它们是否与患龋有关尚无定论。而龋活跃患者较健康儿童唾液的菌落结构变异较大,而且两者在菌落结构和基因上具有一定的鉴别特征;其特征菌种在糖类代谢、氮代谢、氨基酸转运代谢等相关功能群的功能基因亦有显著差异,从而提示,特征菌种可能是参与或代表龋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因子。

在参与龋病发生的特征菌种中,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已成为致龋微生物中最主要和最具毒性的细菌。耐酸性是变形链球菌最稳定的特性,而且这一特性与它的致龋性密切相关。

研究也表明,变形链球菌是婴幼儿龋或重度婴幼儿龋的主要致病菌。不过,没有罹患婴幼儿龋的儿童口腔中也存在变形链球菌。而且,并非所有儿童龋病患者都存在变形链球菌。最近研究发现,与重度婴幼儿龋病相关的细菌除变形链球菌外,还有Scardovia wiggsial、小韦永球菌(Veillonella parula)、脊链球菌(Streptococcus cristatus)及戈氏放线菌(Actinomyces gevensceriae)等。而且,即使重症婴幼儿龋病患者口腔中没有检出变形链球菌等已知的致龋菌,Scardovia wiggsiae细菌也存在。

然而,无论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口腔内均无微生物。即在刚出生的婴儿口腔中并不存在变形链球菌,只有当乳牙开始萌出后才可在口腔内检测到致龋微生物。

那么,变形链球菌等致龋微生物是如何传播到婴幼儿口腔中的?其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有哪些?首先,其传播途径是垂直传播,母亲是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主要来源,而唾液是传播致龋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即变形链球菌是从父母亲或喂养人的口腔中传入到婴幼儿的。其次,其传播方式是一些不良喂养方式造成,例如,喂养人自己嚼碎食物后喂婴幼儿,把奶嘴或饭勺放到自己口中试温度后再喂婴幼儿等,此种方式即可将喂养人口腔中的致龋菌传播到儿童口腔中,尤其是那些口腔内有未经治疗的龋病牙的父母亲和喂养人,他们更易将致龋微生物传播给新喂养的儿童。

婴幼儿出生后的26个月,即乳磨牙萌出初期是变形链球菌感染的敏感时期,称为窗口期,而父母亲是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早期获得的重要来源。致龋菌越早传播给儿童,儿童越易患龋病。因此,为了减少或延迟这种细菌的传播机会,首先应对父母亲或喂养人的龋病进行治疗,以降低他们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细菌量水平。在儿童乳牙萌出阶段,父母亲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减少对他们孩子口腔内这种细菌的繁殖和龋病的发生有着长远而重要的影响。

儿童3岁前由父母亲或喂养人传播给儿童的致龋菌已在口腔内繁殖,或开始造成乳牙的龋损。为此,阻断致龋微生物的传播应从父母亲或喂养人做起。喂养人不仅应注意喂养卫生,纠正不良的喂养方式,同时还应关注自身的口腔卫生,避免将致龋菌传播给婴幼儿。

当然,母子基因相似性和饮食习惯相同性,导致相近的口腔卫生环境而允许同类型微生物定植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定植越早,其患龋的危险性越高。同时,除了变形链球菌之外,嗜酸乳酸杆菌也参与到龋齿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细菌本身是无法独立造成龋病的,它还必须要有下述成分的参与。

(二)糖类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细菌性疾病。在致龋微生物、食物、牙结构和作用时间等主要因素中,食物成分是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没有食物的参与就不会发生龋病。而在众多食物中,糖类则是致龋的食物。因而,人们认为,龋病是致龋菌作用于糖类产酸所引起的。其发病特征是牙的无机成分在酸作用下的脱矿,以及伴随或随后的有机成分在酶作用下的分解。

食物所含糖类的种类不同,其致龋性亦不用。含发酵糖类,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的食物致龋力较大,而其中的蔗糖是变形链球菌代谢产物和合成胞外多糖的底物,它的致龋性最强。通俗地讲,致龋菌主要靠葡萄糖为生,而口腔内的葡萄糖,通常是由唾液将食物中的糖或淀粉等物质分解而成的。葡萄糖是致龋菌生存和致龋的有效成分。

蔗糖与其他糖类的致龋作用必须通过牙菌斑这一特定环境才可能实现。牙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是由黏性基质和在其中生长的细菌构成,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可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与衰亡,以及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从而说明龋病和牙菌斑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可以认为,没有牙菌斑就不会产生龋病,若能控制牙菌斑的形成,就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龋病的发生。

尽管致龋微生物和糖类是龋病中的关键因素,但是,龋病真正的病因不是单一的细菌或糖,而是细菌、糖、人体口腔环境及时间4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口腔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