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肥胖症的病因

肥胖症的病因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肥胖常为衰老的表现,因此其发生常与年龄有关,尤其40岁以后更为明显。另临床资料表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36.9~62%有浮肿。认为此为全身性肥胖。说明肥胖与人的体质的关系密切,现代也认识到肥胖症的发生具有家族性。女性肥胖症患者多于男性,1987年北京市对3400人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症患者3565人,占10.5%。其中男性肥胖症患者1170例,仅占肥胖症患者总人数的32.7%,女性肥胖症患者2395人,占肥胖症患者总人数的67.33%。

一、肥胖症的病因

(一)年老体弱

肥胖常为衰老的表现,因此其发生常与年龄有关,尤其40岁以后更为明显。肾为先天之本,又为水脏,能化气行水。脾为后天之本,能运化水气。人至中年后,其生理机能逐渐由盛转衰,肾气逐渐虚衰,脾的运化功能也逐渐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导致肥胖。

(二)饮食不节

《素问·奇病论》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暴饮暴食,食量过多,或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一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二可损伤脾胃,使水谷运化失司,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酝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臃肿肥胖。若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致使中阳亢胜,热炽胃中,则可出现胃纳亢进,多食善饥,营养过盛,积蓄体内,导致肥胖。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云:“肥类人,则高粱之疾也。”

(三)劳逸失宜

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痰浊,聚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吕氏春秋·尽数篇》也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医学入门·尽数篇》也曾强调久卧、久坐“尤伤人也”。

(四)七情内伤

五脏皆能藏神,情志过极必然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

思虑过度可伤脾,脾伤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水湿内停变生膏脂痰湿,蓄于肌肤,发为肥胖浮肿。

怒则伤肝,肝气郁滞而肝胆失于舒畅,一可影响脾之运化、气机升降失常,二可影响胆泌输胆汁,不能净浊化脂,则浊脂内聚而成肥胖。

恐则伤肾,肾伤化气行水失职,助脾健运不利,因而湿浊内生,溢于肌肤,引起肥胖。另临床资料表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36.9~62%有浮肿。

(五)体质因素

形体的肥瘦高矮与先天禀赋有关。《灵枢·寿夭刚柔》云:“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认为人体刚柔、强弱、长短、阴阳是由先天禀赋决定的。《内经》曰“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认为此为全身性肥胖。而“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则为腹型肥胖。说明肥胖与人的体质的关系密切,现代也认识到肥胖症的发生具有家族性。阳热体质,胃热偏盛者,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六)性别差异

女性肥胖症患者多于男性,1987年北京市对3400人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症患者3565人,占10.5%。其中男性肥胖症患者1170例,仅占肥胖症患者总人数的32.7%,女性肥胖症患者2395人,占肥胖症患者总人数的67.33%。尤其是经产妇女或绝经期妇女,肾气由盛转衰,不能化气行水,致使湿浊内聚而生肥胖。

(七)地理环境

北方地寒多风,北方人质禀刚强,饮食多肉食,膏粱厚味,且北方寒冷期长,户外活动时间相对少,故肥胖人多。南方地热多潮湿,南方人质禀相对较弱,“气浮而薄”,且饮食也多以蔬菜、鱼类为主,加之天气炎热为时长,体质消耗大,因此胖人相对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