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吸引力法则和命运关系

吸引力法则和命运关系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如,研究发现对那些喜欢速配约会的人来说,外貌是构成吸引力最主要的部分。相互吸引的力量在关系的早期阶段相当强大,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相信自己会被喜欢我们的人所吸引。相互喜欢可以建立吸引力一点都不难理解。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不喜欢围绕在太完美的人身旁,因为比较之下,自己看起来会很糟。
人际吸引的规律_论人际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表明,外貌、相似性、互补性、相互吸引力、能力、接近、报酬是赢得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一、外貌

很多人都说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作为而不是看他的外表,而现实经常截然相反。外貌在关系的初期阶段尤其重要。在一项研究中,超过700名男人和女人以盲约的方式互相配对,参加一个“电脑抽签舞会”。在舞会结束之后,研究者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跟自己的舞伴继续约会。结果如何?外貌是超具吸引力的!其他诸如社交技巧或聪明才智之类的特性似乎不会影响做决定。

再如,研究发现对那些喜欢速配约会的人来说,外貌是构成吸引力最主要的部分。也许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相亲者要定期更新有关自己身高和体重的照片与信息,他们是为了向潜在的追求者展现出更多的吸引力。此外,如果这些在线资料的拥有者在他们的网页上贴出有吸引力的朋友照片,也会让他们获得更积极的评价,因为这暗示了他们结交的人也认为他们是有吸引力的。

不过,即使你的外貌并不符合社会标准,你也可以想一想下面这些鼓舞人心的因素:第一,过了起初的第一印象之后,长相普通但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因素的重要性随着关系的增进会提高。就像社会科学家说的:“吸引力中,人的外表特征可以打开大门,但是渐渐地,除了外表之外,必须还有其他条件才能保持大门常开。”

二、相似性

大量的研究都对“我们喜欢跟我们类似的人”这一结论提供了支持,至少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例如,婚姻中配偶的人格特质越接近,他们越倾向于表达对婚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中学的好伙伴也会在各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包括拥有一样的朋友、喜好同一种运动、参加类似的社交活动、同样程度的烟酒量等。如果是彼此相似的好友,他们的友谊似乎最有可能持续数十年。对于成人来说,相似性对于关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作用是显著的。

我们为什么会被相似的人吸引?有一种推测是它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自我支持,如果我们评断那些像我们的人是有吸引力的,那我们一定也有吸引力的知觉范围。结果显示,人们更有可能和那些姓或者名与自己相似的人结婚;也会因为相似的生日,甚至相近的运动球衣号码而互相吸引。此外,那些语言风格和我们相匹配的人也会吸引我们。在更实质的层面上,某项研究发现人们在挑选配偶的时候,也把相似的价值观,如政治和宗教——视为最佳预言者,而且要比生理外貌或者性格特质的吸引力重要得多。

如果别人在很重要的领域和我们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吸引的效果也将达到最佳。例如,当两个人互相支持对方的生涯目标,喜欢一样的朋友,对于人权有类似的信念时,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忍受彼此在热门音乐和寿司品位上的微小不一致。

不过,当我们接触到虽然某些方面跟我们相似,但是行事作风却很怪异或者经常冒犯社会规范的人时,相似性的作用就会从吸引转为厌恶。例如,你可能不喜欢有人说某甲“跟你很像”,因为你觉得某甲根本就是个长舌公、爱抱怨或具有其他讨人厌的特质。事实上,当跟我们具有相似之人不只是冒失鬼,而且是冒失加上怪异时,我们会更强烈地不喜欢他,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人威胁到了我们的自尊,让我们担心自己也跟他们一样惹人厌。在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反应是让自己跟这种威胁到理想自我形象的人保持越远的距离越好。

三、互补性

我们常说“对立的吸引力”,这似乎是在反驳我们刚谈过的相似性原则。事实上,的确两者都是有根据的。当差异具有互补性时,差异便可以增强一段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特质可以满足其同伴的需求。

研究工作表明,那些对伴侣来说有互补气质的吸引力,可能是根植于生物学的。比如,当伴侣的一方是主导性的而另一方很被动,那么他们常常会彼此吸引。当伴侣同意其中一个会在某些方面执行控制,如“你对钱的事情做最终决定”,而另一方会控制其他不同的方面的时候,如“我会决定我们应该如何装饰这个地方”,关系也能运作得很好。当控制的问题存在争议的时候,分歧就会发生。一项研究表明,“挥霍无度和小气吝啬”往往相互吸引,但他们在财务管理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冲突,破坏关系的进程。

有一份针对交往超过二十年的成功和不成功的伴侣关系的研究,检视他们在相似点和不同点上如何沟通。结果显示:婚姻成功的伴侣之间既拥有足够的相似性,以便能在生理和心理上让对方感到满意;同时也拥有足够的不同,以便满足各自的需要。成功的伴侣会找到方法来保持他们相同点与不同点之间的平衡,以适应不断发生的改变。

四、相互吸引力

通常,我们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相互吸引的力量在关系的早期阶段相当强大,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相信自己会被喜欢我们的人所吸引。相反,我们不太可能在乎那些会攻击或对我们漠不关心的人。

相互喜欢可以建立吸引力一点都不难理解。那些认同我们的人会支持我们的感觉和自尊。这种认同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表现出来的自我概念,“我是一个值得人爱的人”。

你或许会想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喜欢态度可能是假的,或只是一种不诚实的手段,想从你身上获得什么,这类行为一点都不是“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喜欢”不符合你的自我概念,于是当有人称赞你很漂亮、聪明、仁慈时,你却觉得自己丑陋、愚蠢且刻薄,你选择了忽视那些赞美的信息,继续留在你所熟悉的不愉快的状态中。可见,不真诚的恭维,有时会适得其反。

五、能力

我们喜欢围绕在聪明的人四周,也许是因为我们希望他们的能力和技能可以分一些给我们。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不喜欢围绕在太完美的人身旁,因为比较之下,自己看起来会很糟。在这种比较的态度下,人们会被那些聪明却有显而易见缺点的人所吸引,这不足为奇,因为那表示他也是普通人,就像我们一样。另外,我们常常被那些有能力又有亲和力的人吸引。“能干但是冷酷”通常并不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搭配。

六、接近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容易和常常见面的人建立关系。比如,我们很容易和亲近的邻居建立友谊,许多学生都会选择经常走同一条路的人作为友伴。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接近使得我们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息,也容易从关系中受益。跟我们接近的人通常比不跟我们接近的人与我们之间更具有相似性。比如,住在同一片地方的邻居往往具有类似的社会经济地位。此外,网络为人们创造亲近提供了新的方式,无论在现实中相距多远,使用者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体验到“虚拟接近”。

七、报酬

如前面社会交换理论所述,包括人际的和非人际的关系,都建立在半经济模式基础上。根据这个模式的暗示,如果与对方相处带给我们的报酬大于或等于我们所要付出的成本,我们更愿意建立和维持这段关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一方感到“无利可获”时,这段关系就会变差。

报酬可以是有形的,如一个很好的居住地点、一个高薪的工作,或是无形的如名声、情绪上的支持及友谊。成本是不受人喜爱的结果:不愉快的工作、情绪上的痛楚等。一个简单的通则可以让我们了解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我们为什么形成和维持关系:

报酬-成本=结果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我们用这个公式(通常是不自觉的)来决定如何应对这个人,是“值得投人”还是“不值得努力”,其结果是正值还是负值。

交换理论用最露骨的方式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和算计。但是在某些类型的关系中看起来也颇合常理。一段良好的商务关系建立于双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彼此。有些友谊的建立也是出于一种非正式的交易:“我不介意听你谈论你的爱情生活的高潮和低潮,因为当我的房子需要修理的时候你救了我。”就算在亲密的关系中,也有交换的元素存在。朋友和情人通常会容忍彼此的怪癖,因为相较于他们所得到的舒适和愉快感来说,这一点点的不愉快是值得接受的。

乍一看,由社会交换理论所呈现的对于关系的见解,似乎和建立在追求亲密感基础上的关系需求极为不同。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寻求任何一种形式的亲密感,不管是情感上、生理上还是智力上的,都有其成本,然而,我们决定付出成本与否,最大考量就是其收益。如果维持这个亲密关系的成本太高,或是收益不值得努力,那我们就会决定撤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