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日趋普及,而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经验不足、操作技术不规范、解剖畸形较特殊、器械本身问题等多种原因,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作为介入医师,应充分了解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及发生原因,并掌握其的防治措施。发生率<1%,可见于各种介入治疗,以ASD封堵术多见,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日趋普及,而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经验不足、操作技术不规范、解剖畸形较特殊、器械本身问题等多种原因,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作为介入医师,应充分了解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及发生原因,并掌握其的防治措施。

(一)封堵器脱落

发生率为1%~2%,可见于ASD,VSD,PDA封堵术及其他畸形封堵术,以ASD封堵术多见。发生原因主要为封堵器选择过小或过大,边缘组织菲薄短小、器械本身问题、封堵术后心脏遭受外力作用等。预防措施: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封堵器大小,封堵后完全释放前应行牵拉试验,封堵器置入体内前应仔细检查,术中推送封堵器切忌旋转动作,一旦发现封堵器脱落应及时介入取出或外科手术。

(二)急性心脏压塞

发生率<1%,可见于各种介入治疗,以ASD封堵术多见,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原因主要有导管、导丝或器械操作造成心房、心室壁穿孔。防治措施:熟悉心脏X线解剖,术中操作应轻柔、规范,一经发现应及时心包穿刺引流,必要时外科心包切开修补。

(三)主动脉-心房瘘

发生率为0.06%~0.12%,仅见于ASD封堵术,可瘘入左心房或右心房,多发生于封堵术后72h内,也有晚至8个月者。发生原因:ASD位于前上方以及封堵器选择偏大,边缘机械性摩擦主动脉根部所致;预防措施:封堵器选择不宜过大,尤其是位于前上方的ASD应特别注意,主动脉侧秃的病例,大动脉短轴两伞片的形态尽量“抱住”而不是边缘“抵”住主动脉根部,术后应定期超声随访,如发现应外科修补。

(四)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总发生率<1%,VSD封堵术中<5%,多见于VSD封堵术,少见于ASD封堵术;一般认为与导管刺激、传导束损伤、周围组织水肿、机械压迫等有关,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也有发生于术后2年甚至4年者,且多见于5岁以下的患者,多为一过性。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低龄儿童(<5岁)若缺损直径≤3mm且心脏不大,封堵应谨慎,封堵器选择不应太大,术后常规应用激素,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处理:应用激素,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营养心肌,必要时应用异丙肾上腺素,酌情安置临时起搏器,一般观察2周仍未恢复窦律,应考虑外科干预或置入永久起搏器。

(五)三尖瓣关闭不全

发生率约1%,可见于PBPV术(单球囊法)、VSD封堵术、PDA封堵术中。发生原因主要为输送鞘或球囊导管从三尖瓣腱索下通过造成腱索断裂,瓣叶腱索与推送杆缠绕导致损伤,封堵器影响其功能等。预防措施:导管上肺动脉要自然、顺畅;释放封堵器过程中推送杆尽量减少露在输送鞘管外。处理:轻、中度可随访观察,重度可引起明显右心功能不全,应尽早外科修补或换瓣。

(六)溶血

发生率为2%~3%,可见于PDA封堵术、VSD封堵术,少见于ASD。发生原因为术后残余分流导致高速血流撞击封堵器的金属网眼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的破坏,可发生于术后1~24h,患者小便呈洗肉水样,严重者出现酱油尿,可伴发热、黄疸、血色素下降等。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高速血流的残余分流。一旦发生术后溶血,可使用激素,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如无好转应及时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

(七)主动脉瓣损伤

发生率<2%,以VSD封堵术多见,为VSD封堵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原因:操作中导丝、导管损伤,瓣上释放封堵器损伤,释放后封堵器边缘影响主动脉瓣关闭等。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适应证(缺损缘距主动脉瓣≥2mm),术中操作轻柔,轨道钢丝过瓣口需导管保护,封堵器直径的选择要适当,置入封堵器时一定要经超声及升主动脉造影证实无主动脉关闭不全和残余分流后再释放封堵器。处理:轻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可随访观察,中重度需外科修补或换瓣。

(八)二尖瓣关闭不全

发生率<0.5%,可见于ASD封堵术、VSD封堵术中;发生原因:封堵器的边缘影响二尖瓣的关闭或机械性摩擦造成二尖瓣穿孔;VSD封堵术发生MI主要是由于释放左心室盘后二尖瓣腱索与推送杆缠绕损伤所致。预防措施:释放前超声仔细核查封堵器边缘是否接触二尖瓣而影响其功能,VSD输送鞘不要送入左心室太深,术中及时超声监测。处理: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随访观察,中重度者应外科修补或换瓣。

(九)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发生率为1%~2%,多见于ASD封堵术中。发生原因为导管、输送鞘管及封堵器内排气不净或输送封堵器时带入气体入体循环所致,因操作时患者处于仰卧位,右冠脉开口朝上,气体一旦经左心房、左心室达升主动脉,极易进入右冠状动脉而发生冠状动脉空气栓塞。术中患者突感胸憋、气短,心电图示ST段压低及心率减慢等。预防措施:充分排气,减少左心房内导管操作。处理:吸氧,酌情使用阿托品血管扩张药,一般20min内症状多可缓解。

(十)头痛

发生率为0.5%~35%,多见于ASD封堵术后数小时内,少数可在术后数周或数月内。一般表现为间断性头痛,有时伴呕吐。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封堵器置入后房间隔发生改变、封堵器本身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脑血管微栓塞有关。防治措施:若除外脑出血,可加强抗凝,对症处理,并可尝试缓和脱水治疗。

(十一)血小板减少

多发生于巨大PDA患者,术后出现皮下出血点,下肢多见,有患者感疲乏无力、恶心,亦有无明显症状,血小板可降低至20×109/L。可能与血小板过多消耗有关,特别是在残余分流明显的患者。一经发现,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应用激素,限制活动,必要时输血小板并对症处理。

(十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伴左心室增大

主要见于7岁以下VSD封堵术后的患儿,发生率0.33%。目前致病原因尚不清楚,其心功能随着心脏增大而日趋下降,预后极差,是最棘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措施:对于年龄小、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VSD不应过早实行介入治疗。处理: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抗心力衰竭及营养心肌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