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度升高时产热与散热如何变化

温度升高时产热与散热如何变化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体的热量来自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氧化分解反应。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器官、脑和骨骼肌等。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其中肝代谢最旺盛,产热量最多;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其产热量占全身总热量的比例由安静时的18%提高到90%。感染性发热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占发热的绝大多数。非感染性发热是由变态反应、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环境过热、基础代谢率增高或中枢功能异常等引起。

正常体温的维持是由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

机体的热量来自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氧化分解反应。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器官、脑和骨骼肌等。不同的器官其代谢水平不同,产热量也各异。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其中肝代谢最旺盛,产热量最多;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其产热量占全身总热量的比例由安静时的18%提高到90%。此外,当交感神经兴奋或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时,能提高器官代谢水平,增加产热。因此,机体主要通过对骨骼肌活动强度的调节以及影响器官代谢水平的激素分泌调节来控制机体的产热量(表7-2)。

表7-2 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量比较

(二)散热

机体热量的一小部分通过呼吸、排出、排便等途径排出体外,大部分通过皮肤散发。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辐射散热 辐射散热是指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周围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其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体表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和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体表与外界环境的温差越大,或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散热量就越大。但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不仅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散热,而且会接受来自外环境的辐射热。

2.传导散热 传导散热是指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到皮肤,再由皮肤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物体,如衣服等。其散热量取决于皮肤与接触物体之间的温度差以及物体的导热性能。接触物的温度越低或导热性越好,传导散热量就越大。例如水的比热大且导热性能好,故临床上常用冰袋、冰帽为高热患者降温。

3.对流散热 对流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通过空气流动向体外发散的方式。它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体的热量传给周围的空气,造成身体周围的热空气上升,再由比重大的冷空气补充到人体周围,于是人体的热量被流动的空气带走。对流散热的多少取决于体表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和空气流动的速度。气温越低或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也就越大。如夏季使用电风扇,转速快,散热效果就好。

4.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通过体表水分蒸发向体外发散的方式。如果外界环境的温度接近或高于体表温度时,辐射、对流和传导这3种皮肤散热方式都不能有效进行,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就是蒸发散热。这种散热方式十分有效,体表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kJ的体热。蒸发散热包括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两种。

(1)不感蒸发:人体处于较低的环境温度(低于30℃)时,水分可从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渗出而被蒸发,称为不感蒸发。其中水分经过皮肤的蒸发称为不显汗。不感蒸发与汗腺的活动无关。人体的不感蒸发量约为1 000ml/d。当肌肉活动增加或发热时,不感蒸发可增加。临床上给患者补液时,应注意加上不感蒸发所丢失的液体量。

(2)可感蒸发(发汗):可感蒸发是指通过汗腺活动向体表分泌汗液,汗液在体表聚集成滴而被蒸发的一种散热方式。人在安静状态时,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便开始发汗。运动或劳动时,即使环境温度不高,也可发汗。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故其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反射性调节。但机体发汗的速度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劳动的强度、环境温度和湿度、风速以及机体对高温的适应程度等。因此,当气温高而湿度大时,汗液蒸发困难,体热不易散发,感觉闷热,容易发生中暑。

汗液为低渗液。汗液中水分占99%以上,不足1%的溶质以氯化钠为主。当机体大量出汗时,容易造成机体脱水,不仅要大量补充水分,还应补充电解质,以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

重点提示

发热的类型

发热通常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上限值的现象,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占发热的绝大多数。非感染性发热是由变态反应、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环境过热、基础代谢率增高或中枢功能异常等引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