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法诊治颈椎病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手法诊治颈椎病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法诊疗在官方医疗机构中逐渐享有重要地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明确手法治疗可能的潜在风险,这是以往临床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手法特别是脊柱整骨手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然较低,可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值得重视。这一假说以往在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得到部分证实。

(一)手法医学雏形隐现

手法是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之一,最初可能是出于条件反射本能,比如跌伤磕碰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抚摸,以缓解疼痛。之后,渐渐积累经验,在技术上不断成熟,并有了理论指导。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汉时期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一书,虽内容已佚,但从书名可以看出它应该是一部关于手法诊疗的专著,与其成书年代相似的《内经》,上卷《素问》主要讲理论,下卷《灵枢》重点述针灸,按摩独立其外而成专著,可见当时手法诊疗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唐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位;明太医院始设按摩科,为十三科之一。手法诊疗在官方医疗机构中逐渐享有重要地位。如今,这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又一次焕发出青春,社会需求迅猛增长,相信它必将造福于更多的人。

在手法诊疗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手法操作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同名异法或异名同法者;因口口相传,师徒相授,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点的手法流派,例如一指禅推拿流派、㨰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伤科手法流派、武术手法流派等。

另一方面,手法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中医学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等理论,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新的理论假说或学说,如生物全息律、足部反射区、生物信息反馈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生物力学等。

(二)手法医学知识体系重构任重道远

为了手法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提升手法诊疗品质,重新构筑系统完整而严密的手法医学知识体系,应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1.关于手法的临床评价 手法的临床评价研究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有效性评价的指标选择,应充分考虑手法的作用特点,如患者主观症状的变化可采用自评量表,对于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等先期进行研究;对于理筋整骨手法的治疗效应,可以采用触诊结合影像学测量的方法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明确手法治疗可能的潜在风险,这是以往临床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手法特别是脊柱整骨手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然较低,可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值得重视。

2.关于手法医学理论假说的建模 手法理论多元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对于手法临床应用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手法医学体系完善。况且,部分假说还有互为矛盾之处。需要对个别理论假说进行建模,通过深入研究,最终证实或证伪假说,完善手法医学理论体系

脊柱筋出槽、骨错缝假说,是手法理筋整复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内涵是筋骨关系失和,表现为脊椎功能单元的活动范围下降,即被“卡”住了。通过一定方式的外部连接装置,将脊椎关节固定,并造成其一定范围的移位,就可以较好地模拟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的病理状态,深入研究手法理筋整骨的作用机制。

3.关于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 根据传统的观点,手法主要是通过“气”和“力”两个层次来发挥作用的,限于研究技术和条件,针对手法力的研究比较具有可行性。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手法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其目的是阐明手法本身的力学特征;另一方面是研究手法力的效应,也就是在手法力的作用下,人体局部生物力学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的生理病理学意义是什么?目前,运用三维有限元建模技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4.关于手法的生物学调控机制研究 手法作用于人体,历来被认为具有局部和整体两方面的调节作用。其整体调节作用,可能是手法作为一种触觉刺激,通过上行传入纤维刺激大脑中枢,再由大脑皮层进行信息整合,通过下行传出纤维对相应病变组织器官功能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一假说以往在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得到部分证实。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技术的成熟,为开展这方面的人体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可能性。

5.关于手法规范化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的有机整合,将有助于实现手法技术规范化研究的突破。过往一些所谓手法技术规范化研究,比较注重手法的定量化研究,但最终无法指导临床实际工作。

首先阐明个别手法或手法组合的临床作用特点、适应证、慎用证和禁忌证,并在一定层次上理解其作用机制,着眼于手法操作过程和核心技术的规范化,才能实现手法诊疗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