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抽气药罐和火罐的区别

抽气药罐和火罐的区别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注意闪罐大多采用闪火拔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过大。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又名推罐法、飞罐法。如使用橡胶罐顶一类的抽气罐,可用注射器将药液在拔好罐后注入罐内。施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过多。

根据病变部位和病情性质,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拔罐方法。

(一)单罐法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痛点,可根据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择适当口径的火罐(图4-16)。如胃痛,可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腱炎,可在肩髃穴处拔罐。

图4-16 单罐法

图4-17 多罐法

(二)多罐法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罐(图4-17)。如某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体表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称为排罐法。如腰肌劳损,可在肾俞大肠俞及腰眼和疼痛明显的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

(三)闪罐法

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需注意闪罐大多采用闪火拔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过大。

(四)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留置5~15min。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起疱损伤皮肤。

(五)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飞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须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厚实,最好选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经皮肤上涂以润滑油脂或有关中药酊剂等,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经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图4-18)。

图4-18 走罐法

(六)药罐法

常用的药罐法有两种。

1.煮药罐 将配制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min。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证(图4-19)。常用药物处方为:麻黄、艾叶、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10g。

图4-19 煮药罐

图4-20 贮药罐

2.贮药罐 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适量的药液,常用的有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或根据病情配制的药液等,然后按抽气罐的操作法拔罐。如使用橡胶罐顶一类的抽气罐,可用注射器将药液在拔好罐后注入罐内(图4-20)。也可在玻璃火罐内盛贮适量药液,然后按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此法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七)针罐法

先在选定的穴位上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或按病情需要施以补泻手法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再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多用于风湿病等(图4-21)。

图4-21 针罐法

图4-22 刺血(刺络)拔罐法

(八)刺血(刺络)拔罐法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先用三棱针或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或按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以此加强刺血法的疗效(图4-22)。此法应用较广泛,多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施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过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