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观察和思维的区别

儿童观察和思维的区别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意是要注意公共交通安全,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为了突出斑马线,广告故意把斑马线画成了一头活灵活现的斑马。正是这种不一致,常常导致成人和儿童的冲突。斑马的身上为什么会是黑白色的呢?否则,两个世界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对儿童的教育也难以达成。我们所忽略的,不仅仅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而是对儿童的忽视,对儿童整体人格和心灵的漠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就是在这样循循善诱和随时的浸润和感染中完成的。

儿童,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正是在这种好奇的目光中,孩子完成着对自然、社会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是孩子未曾见过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是孩子想问清楚、搞明白的,正是在一路的观察、疑问、思考、探寻、发现的过程中,孩子建立起了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识,同时也在进行着自己知识和精神的构建,促进着生命的成长。

当我们的孩子就生活现象、自然事物向家长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时,千万不要搪塞,也不要漠然视之。因为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和契机,在家长有意识的帮助和指引下,孩子将会被你引入到一个新奇的世界中去收获、汲取。这个过程,不仅仅培养了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的思考、分析的能力,还培养了孩子探索、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收获的是灵动而鲜活的知识。当我们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走上了一条主动摄取知识营养的路,那他们就会永远在路上,并乐此不疲。

儿子喜欢观察,并常常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天,我去学校接儿子回家。接到儿子后,我们俩坐公交车回家。在公交车上,儿子快乐得如同小鸟,偎在我身边讲个不停。

突然,儿子目光落在了车前座的椅背上,他歪着小脑袋看了一会儿。顺着他的目光,我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大意是要注意公共交通安全,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为了突出斑马线,广告故意把斑马线画成了一头活灵活现的斑马。广告,颇具创意。

我以为,儿子正在看这则广告。

可让我没有意料到的是,儿子盯了好一会儿,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斑马为什么身上有黑白条纹呢?看来,我是会错儿子的意了,我以为儿子在看广告,可是儿子的关注点却只是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这正是成人与儿童观察和思维的区别。正如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所说:

通过感觉,儿童主动地观察形象,与人们通常说的儿童像镜子一样接收形象完全不同。他是凭着内在的冲动、感情和特殊的爱好去观察。因此,他在选择形象。

成人很多时候关注的是整体,而儿童,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细部。正是这种不一致,常常导致成人和儿童的冲突。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蹲下身子去了解儿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既然儿子的关注点在斑马本身,那我就得把我的关注点给调整一下。

斑马的身上为什么会是黑白色的呢?你自己思考思考。我接过儿子的话,加重语气,又把这个“球”重新踢给了儿子。

在我平常的家庭教育中,每当儿子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般都不是先告诉他答案,而是叫他自己先想想。因为,面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经历思维的过程,非常重要,它是智慧之源。孩子回答问题,答案本身正确与否,不在我们的评价范围之内,我们真正应该看重的是,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感受,作出独立的思考判断。

儿子歪着脑袋思考了一会儿,告诉我,爸爸,那是因为斑马爱美。

呵呵,这个答案,只有我们的儿童才能想到,孩子的天真和童心,可见一斑。

嗯!可能斑马真的爱美,所以才成了黑白色,我点头赞许道。

儿子的这个回答,从儿童的眼光和感受出发,不仅合情合理,而且还充满了童话般的浪漫色彩。我没有否定他,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呵护孩子美好的情感和纯洁的童心,是我们家长的应尽之责。儿童的眼光就是儿童的眼光,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他们真实的感受,然后把他们导向一个冷冰冰的、充满着科学知识的学究的、思辨的世界。在孩子接收知识之前,如果没有情感的培育,孩子接收的知识也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没有温度、没有情感的知识,自然也就不会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但是,我们又不能让孩子沉溺于这种温情的目光,我们还是需要把他们导向一个科学的世界。

儿子,你这段时间不是在看百科全书动物篇吗?我知道,儿子前段时间看的书中有一部分就讲到了动物的伪装。只是,儿子刚才的脑袋瓜里还没有把以前见到过的知识激活。因为,知识和生活之间有时不是直接相连,对于儿童或者孩子来说,阅读过的知识还沉睡在他们的脑海,有时需要一个媒介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才能把它们激活、唤醒。我们家长,很多时候就应该充当这样的媒介。

是呀!儿子抬起头来,望着我。看来,儿子还没有把当前的问题和他看过的知识有效地连接起来。

我记得你曾经看过动物的伪装那一部分,我小心地试探着问。你再想想,斑马身上为什么是黑白色呢?

爸爸,我知道了!斑马身上的黑白色,是为了保护自己!儿子惊喜地回答道,满脸兴奋溢于言表。

儿子终于把看过的知识和眼前的问题联通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我告诉儿子的,而是通过我一步步的引导,让他自己得出的。“循循善诱”,讲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激活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样不仅获得了能力,还收获了学习的快乐和自信,收获了成功。

下车以后,我和儿子通过百度了解到了斑马身上有黑白条纹的原因。我想,正是在我们的一步步地牵引中,孩子在不断地开阔着自己的视野,汲取着知识的力量。

生活中的现象,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中被孩子观察并发现到的,由此,他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伟大发现。

小区的邻居送给儿子几条蚕,他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捧回了家。正好可以让儿子照顾一下这几条蚕,让儿子在关照生命的过程中去获得更多的生命成长体验,所以,我也极力鼓励儿子照顾好蚕。

一天,在客厅观察蚕的儿子跑进了书房,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爸爸!爸爸!我发现一个“规律”了!

这小子,又在搞什么鬼?我心里嘀咕着,但还是放下了手中的活。

对于孩子与我们家长的每一次交流,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倾听。因为,只有很好地交流倾听,你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两个有着不同色彩的世界,低下身子,耐心倾听,尊重儿童,我们才能靠近儿童的世界。否则,两个世界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对儿童的教育也难以达成。这正是蒙台梭利所主张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张,诚如她所言:

满足未成熟儿童的需要,放弃自己的要求,顺应他们的要求,这就是成人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这里所说的顺应他们的需求,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顺应他们心灵得到解放的需求。

儿子,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尽管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忱。

爸爸,我发现了蚕的一只脚在动的时候,后面的脚也跟着在动,而且非常有规律。儿子的小脸上溢着红光,仿佛一朵红霞飞上了脸庞。

真的吗?儿子,你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我由衷地赞扬道。尽管我早就知道了蚕的脚的运动规律,但对于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蚕的儿子来说,这不啻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或者,对他来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伟大发现。如果我们以见怪不怪的态度去对待和搪塞孩子,我敢说,这不仅堵塞了孩子继续观察的好奇之心,还阻碍了孩子与我们交流分享的乐趣。久而久之,孩子也不会靠近我们了。因为,在儿童的眼里,他们会认为我们成人似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见怪不怪,我们不要自找没趣!在儿童的心里,深深的挫败感刺痛着他们的心灵。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不能为孩子的伟大发现欢呼、鼓舞、自豪呢?我们所忽略的,不仅仅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而是对儿童的忽视,对儿童整体人格和心灵的漠视。长此以往,我们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儿子,像这样前脚动,后脚跟着在动,你知道这叫什么运动吗?儿子的发现之后,我觉得我应该给他一点语言积累的知识。

这叫什么运动呢?儿子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想知道吗?我故弄玄虚。

当然想知道啦!爸爸你快告诉我吧!儿子央求道。

这种运动就叫作“蠕动”,说完,我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两个大大的汉字。你看蚕爬得快吗?我又问儿子。

很慢!儿子朗声答道。

像这种慢慢地爬动,就叫蠕动。以后你阅读的时候,遇到这个词,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啦!我对儿子说。

儿子点点头。而后,儿子颠颠地又跑去观察他的蚕宝宝了。

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就是在这样循循善诱和随时的浸润和感染中完成的。当我们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生命滋养,孩子的个体生命就会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下,长得更加的健壮。

家庭,是培育孩子生命成长最初文化之根的土壤,根的健壮和土壤的肥力,直接影响着苗的茁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