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及代谢产物测定

糖及代谢产物测定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糖测定可用于糖尿病诊断及内分泌功能的检查。维生素C、胆红素、谷胱甘肽、草酸盐、氯化钾、枸橼酸盐等干扰葡萄糖氧化酶法的测定,使测定结果偏低。临床上常用于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及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而继续治疗,该比值将随着β-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而降低,但此时测尿酮体可出现强阳性结果,可能会造成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误判。血中乳酸浓度主要取决于肝脏和肾脏的合成及其代谢速度。

一、葡萄糖测定

【概述】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和组成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正常人血液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故血糖测定一般即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测定。血糖在肝脏内分泌激素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糖原生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糖酵解,脂肪形成与脂解作用等过程之间的相互调节与平衡,使体内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血糖测定可用于糖尿病诊断及内分泌功能的检查。

【检测方法】常用的有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等。

【参考区间】成年人空腹3.9~6.1mmol/L。5岁以下儿童正常血糖低于成人的10%~15%。新生儿1.11~4.44mmol/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血糖增高 餐后1~2h;摄入高糖食物后;剧烈运动或情绪紧张导致肾上腺分泌增加时,但不应超过10mmol/L。

2.病理性血糖增高

(1)原发性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甲状腺毒症、高血糖素细胞瘤和肾上腺功能亢进。

(3)胰腺疾病: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胰腺炎、胰腺囊性纤维化、胰腺肿瘤。

(4)颅压增高刺激血糖中枢引起高血糖,如颅内出血、颅脑外伤等。

(5)严重脱水导致血糖浓度相对增高。

3.生理性血糖浓度减低 常见于饥饿、剧烈运动和新生儿。

4.病理性血糖浓度减低

(1)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而使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而引起血糖降低。

(2)胰岛细胞瘤、高血糖素缺乏。

(3)长期营养不良、严重肝病患者。

【注意事项】

1.全血中的葡萄糖离体后以每小时5%的速率被酵解,所以标本采集后应尽快离心分离出血清(浆),否则易导致结果假性降低。

2.己糖激酶法的特异性比葡萄糖氧化酶法高,被认为是测定血清葡萄糖的参考方法,适用于自动分析仪。轻度溶血、脂血、黄疸、氟化钠、肝素、EDTA和草酸盐等不干扰本法测定。溶血标本血红蛋白超过5g/L时,因从红细胞释放出较多的有机磷酸酯和一些酶,所以会干扰本法测定。

3.葡萄糖氧化酶仅对β-D-葡萄糖高度特异,葡萄糖的完全氧化需要α型到β型的变旋过程,国外有些商品试剂盒中含有葡萄糖变旋酶,促进α-D-葡萄糖变为β-D-葡萄糖。在终点法中延长孵育时间可达到自发变旋的过程。新鲜配制的葡萄糖标准液主要是α型,因此必须放置2h以上,待变旋平衡方可使用。

4.应注意多种治疗药物可使葡萄糖测定增高,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哌替啶、烟碱、阿司匹林多巴胺、泼尼松、氯丙嗪、利血平、异烟肼、咖啡因、环磷酰胺、茶碱、避孕药、右旋糖酐、升糖激素、甲状腺素等。使血糖降低的药物有磺胺酊脲、酚妥拉明、苯丙胺、红霉素、印度大麻、异丙嗪、黄体酮、胍乙啶等药物。维生素C、胆红素谷胱甘肽、草酸盐、氯化钾、枸橼酸盐等干扰葡萄糖氧化酶法的测定,使测定结果偏低。

5.葡萄糖氧化酶法可直接测定脑脊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但不能直接测定尿中葡萄糖的含量。因尿中尿酸等还原干扰物质浓度过高,干扰过氧化物酶反应,会造成结果假性偏低。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测定

【概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在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一过性增高,在2h之内可恢复至空腹水平,称为耐糖现象。若糖代谢异常时,食入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可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且短时间内不能恢复至原来的浓度水平,称为糖耐量失常。临床上常用于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及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

【检测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

75g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min内饮完,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于空腹和服糖后2h时分别抽血测定血糖。

【参考区间】健康成年人:空腹血糖(FPG)≤6.1mmol/L;2h血糖(2h PG)≤7.8mmol/L。

正常糖耐量:FPG≤6.1mmol/L,并且2h PG<7.8mmol/L。

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FPG>6.1mmol/L,但<7.0mmol/L;2h PG<7.8mmol/L。

单纯性糖耐量减低:FPG<7.0mmol/L,2h PG>7.8mmol/L,但<11.1mmol/L。

糖尿病:FPG≥7.0mmol/L,2h PG≥11.1mmol/L。

【临床意义】

1.糖尿病患者空腹时血糖值往往超过正常,服糖后血糖更高,且维持高血糖时间很长或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每次尿标本中均可检出糖。

2.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肾糖阈下降,即使肾小球滤液中葡萄糖浓度正常也会出现尿糖,此时出现的糖尿称为肾性糖尿。

3.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可导致高血糖或糖尿,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进食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升高不明显并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4.急性肝炎患者服用葡萄糖后在0.5~1.5h血糖急剧升高,可超过正常。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和影响测定试验的药物。

2.标本采集后,应尽快离心分离出血清(浆)进行测定。

3.试验过程中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禁吸烟。

三、血酮体测定

【概述】脂肪酸在肝脏不完全氧化生成酮体。酮体由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组成。健康人正常情况下β-羟丁酸约占酮体总量的78%,20%为乙酰乙酸,2%为丙酮。在饥饿、频繁剧烈呕吐、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动员增加,肝脏产生大量酮体,超过周围组织的代谢能力,导致其在血中浓度增加。其中乙酰乙酸有少部分转变成丙酮,大部分在肝脏转变成β-羟丁酸。严重酮症酸中毒患者体内β-羟丁酸与乙酰乙酸的比值可提高到6∶1。目前检测血或尿中酮体的常用方法中,没有一个方法能和这三种酮体同时起反应,因此同时测定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对患者病情判断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检测方法】酶法。

【参考区间】β-羟丁酸0.03~0.30mmol/L(因测定方法不同有差异);乙酰乙酸<0.3mmol/L(因测定方法不同有差异)。

【临床意义】酮体形成过多会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由于尿酮体检测的方便性,已广泛应用于1型糖尿病的病情监测。目前尿干化学法测酮体主要检测的是乙酰乙酸。酮症酸中毒的早期阶段,β-羟丁酸/乙酰乙酸可达到它的最高点,此时测尿酮体(乙酰乙酸)可能仅有弱阳性。而继续治疗,该比值将随着β-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而降低,但此时测尿酮体可出现强阳性结果,可能会造成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误判。因此,同时测定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能得到酮症的比较真实的情况,对病情的鉴别诊断和患者的跟踪监护更有意义。

【注意事项】血中酮体增高的同时,其在尿液中的排泄增加,患者出现酮尿,由于尿酮体检测方便,在患者出现酮中毒时应常规检测尿酮体。

四、血乳酸测定

【概述】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最终产物,主要来源于骨骼肌、脑、肾髓质和红细胞。血中乳酸浓度主要取决于肝脏和肾脏的合成及其代谢速度。血液乳酸测定分为血浆乳酸测定和全血乳酸测定。

【检测方法】酶法、电化学法、酶电极感应器法等。

【参考区间】全血乳酸0.5~1.7mmol/L。血浆中乳酸含量约比全血中含量高7%。脑脊液乳酸含量1.0~2.9mmol/L。尿液5.5~22mmol/24h。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高 见于剧烈运动时。

2.病理性增高

(1)低氧血症,组织氧利用减少,如休克、血容量减少、左心衰竭、CO中毒。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等。

(3)药物中毒:常见于甲醇乙醇或水杨酸中毒。

(4)上尿路感染。

【注意事项】

1.应在空腹及休息状态下采血,防止溶血。

2.静脉采血避免握拳,尽可能不用止血带。

3.采血后应立即检测,以防止糖酵解产生乳酸。

五、丙酮酸测定

【概述】血中丙酮酸主要来自红细胞和骨骼肌,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组织严重缺氧可导致三羧酸循环中丙酮酸需氧氧化的障碍,丙酮酸还原成乳酸的酵解作用增强,血中乳酸与丙酮酸比值增高及乳酸增加。血液丙酮酸测定分为血浆丙酮酸测定和全血丙酮酸测定。

【检测方法】酶法。

【参考区间】空腹休息状态下0.03~0.1mmol/L。

【临床意义】

1.用于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断。维生素B1缺乏时,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发生障碍,血中含量增加。

2.与乳酸同时测定,得到乳酸/丙酮酸比值,有助于了解循环衰竭的恶性程度。比值越大,组织缺氧越严重。

【注意事项】

1.血样需空腹并完全休息2h后采集,应防止溶血。

2.血中丙酮酸极不稳定,血液抽出后1min就见减低,所以应立即测定。采用全血测定应在采集血样后立即进行去蛋白处理。

六、β-羟丁酸测定

【概述】脂肪酸代谢成少量的乙酰乙酸,随后在周围组织中被代谢。在糖类丧失或利用减低(即糖尿病)的情况下,乙酰乙酸的产生增加,其存在量可能超过组织对乙酰乙酸的代谢能力。因此,乙酰乙酸在血中积聚,通过自发脱羧,大部分在肝脏中转变成β-羟丁酸。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组成酮体。一般情况下,78%为β-羟丁酸,20%为乙酰乙酸,2%为丙酮。

【检测方法】酶速率法。

【参考区间】健康成年人血清为0.03~0.3mmol/L。

【临床意义】对酮症酸中毒的鉴别诊断和监护很有帮助。在严重酸中毒的患者,代谢中的β-羟丁酸与乙酰乙酸的比值可以从正常人的2∶1提高到16∶1。

(宋国威 李立新 张金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