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电图全信息记录分析系统

心电图全信息记录分析系统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态心电图可提供受检者24h的动态心电活动信息,已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无创性心血管病诊断手段之一。目前已推广使用十二通道实时全息记录动态心电图。需要指出的是动态心电图并不能了解病人即刻的心电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异常心电改变的全貌。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electrocardiography,AECG)是指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该项检查首先由美国学者Holter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应用于临床,故又称为Holter监测。动态心电图可提供受检者24h的动态心电活动信息,已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无创性心血管病诊断手段之一。

1.仪器基本结构 动态心电图仪主要由记录系统和回放分析系统组成。

(1)记录系统:包括导联线和记录器。导联线一端与固定在受检者身上的电极相连,另一端与记录器连接。记录器有磁带式和固态式两种类型。记录器佩戴在受检者身上,并能精确地连续同步记录和储存24h或更长时间的两通道或三通道心电信号。目前已推广使用十二通道实时全息记录动态心电图。

(2)回放分析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和心电分析软件组成。回放系统能自动对磁带或固态记录器记录到24h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分析人员通过人机对话对计算机分析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检查、判定、修改和编辑,打印出异常心电图图例以及有关的数据和图表,做出诊断报告。

2.导联选择 目前多采用双极导联,电极一般均固定在躯体胸部。导联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而定,常用导联及电极放置部位如下。

(1)CM5导联:正极置于左腋前线,平第5肋间处(即V5位置),负极置于右锁骨下窝中1/3处。该导联对检出缺血性S-T段下移最为敏感,且记录到的QRS波振幅最高,是常规使用的导联。

(2)CM1导联:正极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即V1位置)或胸骨上,负极置于左锁骨下窝中1/3处。该导联可清楚地显示P波,分析心律失常时常用此导联。

(3)MaVF导联:正极置于左腋前线肋缘,负极置于左锁骨下窝内1/3处。该导联主要用于检测左室下壁的心肌缺血改变。

(4)CM2或CM3导联:正极置于V2或V3的位置,负极置于右锁骨下窝中1/3处。怀疑病人有冠状动脉痉挛或变异性心绞痛时,宜联合选用CM3和MaVF导联。

无关电极可置于胸部的任何部位,一般置于右胸第5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5)改良十二导联:左右锁骨下窝和左右下腹分别代替左右上肢和左右下肢连接肢导电极,正常胸导联位置连接胸导电极。

3.临床应用范围 动态心电图可以获得受检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h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资料,因此,常可检测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的一过性异常心电图改变。还可以结合分析受检者的生活日志,明确病人的症状、活动状态及服用药物等与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其临床应用范围如下。

(1)心悸、气促、头昏、晕厥、胸痛等症状性质的判断。

(2)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诊断。

(3)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尤其是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

(4)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

(5)心脏病病人预后的评价,通过观察复杂心律失常等指标,判断心肌梗死后病人及其他心脏病病人的预后。

(6)选择安装起搏器的适应证,评定起搏器的功能,检测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

(7)医学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如正常人心率的生理变动范围,宇航员、潜水员、驾驶员心脏功能的研究等。

4.分析注意事项 应要求病人在佩戴记录器检测过程中做好日志,按时间记录其活动状态和有关症状。病人不能填写者,应由医务人员代写。不论有无症状都应认真填写记录。一份完整的生活日志对于正确分析动态心电图资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动态心电图常受监测过程中病人体位、活动、情绪、睡眠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在生理与病理之间难以划出明确的分界线。因此,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到的某些结果,尤其是ST-T改变,还应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动态心电图并不能了解病人即刻的心电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异常心电改变的全貌。对于心脏房室大小的判断、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的识别以及心脏损伤、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定位等,仍需要依靠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