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刺的补与泻

针刺的补与泻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要认识病的标与本,才能确定审察疾病的先后。对于疾病的虚实掌握,医生切不要忘记遵守针法的原则,不要犯错误。九针有九种名称,形状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治疗需要,运用针法发挥其补泻作用。决定针刺的深浅,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先诊察疾病的部位在内还是在外。而每种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故称为九针。

本篇论述了针刺的一般理论以及九针的有关问题。


黄帝说:我想知道关于九针的解析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说:必须用补的方法针治虚证,要使病人觉得针下有发热的感觉,如果正气得到充实,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必须用泻的方法针治实证,要使病人觉得针下有凉的感觉,如果邪气衰退,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血液中如果有郁积已久的邪气,应采用放出恶血的方法,祛除邪气。对于邪气亢盛的疾病,出针以后,不要按闭针孔而应使邪气外泄。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正气就不致外泄,这就是所谓的“徐而疾则实”。而迅速地出针,出针后,不按闭针孔,可使邪气得以外散,这就是所谓的“疾而徐则虚”。这里所提及的虚实,是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的多少而言,如果凉感或者热感似有似无,那么就难以断定疾病的虚实了。首先要认识病的标与本,才能确定审察疾病的先后。对于疾病的虚实掌握,医生切不要忘记遵守针法的原则,不要犯错误。假如医生不能准确把握,那就是违背了治疗的准则。治疗虚实证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证。用针补泻的时候,应当与气的开阖相配合。九针有九种名称,形状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治疗需要,运用针法发挥其补泻作用。

用泻法治疗实证,要留针等待经气到来,当病人感到针下有寒凉的感觉时,然后出针。用补法治疗虚证,要留针等待经气到来,当病人感到针下有发热的感觉时,然后出针。看到经气到来,应该谨慎守候,不要轻率地改变手法。决定针刺的深浅,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先诊察疾病的部位在内还是在外。针刺虽然有深浅的区分,但候气之法是相同的。行针时,要像临近深渊,时时小心谨慎。持针时就像握虎一样,要坚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到外界的事物,应专心观察病人,不可左右张望。下针的手法必须正确,不能倾斜,即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施针时,一定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其经气运行通畅。足三里穴的位置在膝下外侧三寸;冲阳穴在足背上,举膝就很容易看到;上巨虚穴就是上廉穴,在举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的部位;下巨虚就是下廉穴,在上廉穴的下方。

黄帝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是相应合的,想请您详细阐释其中的道理,并把它作为治疗疾病的准则,流传后世。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都是相对应的。而每种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故称为九针。具体来说,人的皮肤与天对应;人的肌肉与地对应;人有动静之分,而脉搏亦有盛衰,所以脉与人对应;人体的十二条筋起于四肢,在各部分功能不同,如同四时气候各异,所以筋与四时对应;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对应;人体的阴阳之气配合与脏腑相互对应,与六律需要协调的情况类似;人的面部七窍与牙齿的分布,像天上的七星排列对应;人的呼吸之气运行全身,如八风一样充满天地,相互对应;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与九野相对应。总之,在九针中,第一种镵针用于治疗皮肤病变,第二种员针用于治疗肌肉病变,第三种镘针用于治疗脉络病变,第四种锋针用于治疗筋络病变,第五种铍针用于治疗骨骼病变,第六种员利针刺脏腑经脉,用于调和阴阳,第七种毫针用于补益精气,第八种长针用于驱除风邪,第九种大针用于疏通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间的病邪之气。九针各有它的功能主治。人的心情,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毛齿耳目,与五音六律相对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血气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对应;人的肝脏与目相通。

正伏人明堂简图
李梴 《医学入门》 明代

由于明堂具有“十二”和“流注”的特性,而汉代时人体四肢孔穴也分十二经,各经之间也都依照一定次序流注,故托名黄帝,以“明堂”来称呼针灸孔穴之书。此明堂图出自明隆庆五年(1571年)《医学入门》一书。

古九针模型
苏州医疗用品厂制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监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