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与药物调补的成熟与定型

饮食与药物调补的成熟与定型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饮食与药物调补提供了理论依据。到隋唐时代,孙思邈已经成为饮食与药物调补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奠基者,他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足以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饮食与药物调补提供了理论依据。《素问》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即运用食物、药物对人体虚弱、不足的情况进行补益,且饮食要适度,过则伤人成灾,偏食嗜欲都会损害人体健康)。其中还记载:“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驺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将食物用于治疗的利弊说得非常清楚,理论原则已经分明。华佗对饮食与药物调补也颇有研究,他曾提出“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这是关于消化生理的正确描述。张仲景对饮食与药物调补的应用和禁忌也有专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辨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旺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旺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脏准此。”“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此期王叔和提出“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者,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到隋唐时代,孙思邈已经成为饮食与药物调补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奠基者,他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足以除病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把食疗放在第一位,善于食疗者才是良医。同时孙思邈还兼容并蓄,广罗百家,其搜罗的可用于食治养生之方,包括神仙服饵、炼丹服石方、外国的天竺食疗、医家方、百姓方以及不少药酒方,还提出关于饮食的方法和宜忌:“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每食不用重肉,常须少吃肉,多食饭”;“饱食既卧,乃生百病”等,他还提出以脏补脏,运用食物针对性的治疗疾病,如用谷白皮粥治疗脚气、鹿羊靥治甲状腺肿、猪肝治夜盲症等。到元代蒙古族人忽思慧,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时任饮膳太医,积10余年饮膳经验,集诸家本草、名医方术、谷肉蔬果等有关补益的内容,撰成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其以单品序列述食疗作用,以大量篇幅论饮食菜点、主副食及点心的配膳和烹制方法,并说明其食疗作用;以膳为主,以药为辅;重在饮食美味,寓治疗于饮膳之中;以饮膳美味为先,食之并无药味或药味不重,帝王食之津津有味,民间食客亦喜闻乐见,就此开创了一个药膳的新时代。后来医家都借此不断发展,形成了食养、食治、药膳三者兼备,有理论,有方法,以饮食为主的完整保健医疗体系。

现代的饮食与药物调补仍沿袭传统思路和理论方法,加以科学的现代理论实验分析,深入发掘,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析、微量元素作用的研究、治疗原理的揭示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并不能取代或离开文化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