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术后体位不等同功能位

术后体位不等同功能位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肩袖断裂修补手术,由于不作内固定,术后需要固定较长时间,功能位制动或维尔波弹性绷带缠绕过久后不可避免地引起挛缩。用维尔波弹性绷带缠绕制动肩关节6周,其引起的不适不言而喻,即便是四肢动物,将前肢贴紧胸部包扎固定的话,也会感到非常不自在。同样,对于肘关节处理也是术后保持、固定于屈肘90°的体位,待到手术后4~5d,疼痛有所减轻,开始进行助力主动运动训练。

“良肢位”是日本的称谓,就是良好的肢体位置,其实称为功能位更为确切,是指使肢体持续保持在相应的功能姿势,即使以后一旦发生挛缩,引起的障碍也相对较少,仍存留一定的功能。功能位最早源起于骨科保守治疗时代,是在使用石膏外固定时采取的肢体位置。随着现代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的进展,采取手术治疗手段,早期介入处置的方法得以迅速开发,术后体位是指手术后将患肢放置在能最大程度地达到手术疗效的位置,这与功能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如何决定术后体位有一定的原则,所要求的术后体位能贯彻手术的目的,或者说不影响手术疗效的获得。当肌肉或者肌腱完全断离时,缝合后必须将患肢体位安放在使被缝合的肌肉或肌腱充分松弛无张力的位置。例如Chiari骨盆截骨手术,由于术中操作时需要将髂腰肌和臀中肌等从髂骨内、外壁附丽处剥离松解,术后应将患侧髋关节放在外展屈曲位,使被剥离的肌肉在相对松弛状态下尽可能接近原附丽处重新附着。一般而言,在术后3周内,需要限制被缝合的肌肉和腱性组织的主动活动。

肌肉的部分撕裂,没有完全断离时,手术缝合后宜将肢体放置在能够有利康复的位置,而如果施行了坚强的内固定手术,术后则可进行肢体高举运动,以促进组织肿胀的消退。

进化迄今,人类的肩关节和髋关节仍与四肢爬行动物有着某些类似的解剖结构,休息时髋关节轻度外展屈曲位,肩关节也大致如此,这种基本体位相对放松,肌肉松弛,处于安定状态,即便是要求的术后体位,也不外乎在这些体位的基础上再加改良而已。例如,肩袖断裂修补手术,由于不作内固定,术后需要固定较长时间,功能位制动或维尔波(Velpeau)弹性绷带缠绕过久后不可避免地引起挛缩。用维尔波弹性绷带缠绕制动肩关节6周,其引起的不适不言而喻,即便是四肢动物,将前肢贴紧胸部包扎固定的话,也会感到非常不自在。在吊床上休息时的状态能使肩关节和髋关节解除紧张,充分放松,如果术后体位可以达到的话则康复处置可简化许多。

膝关节和肘关节具有类似的解剖学功能,膝关节依靠髌骨和髌韧带装置,平滑地进行伸膝、屈膝动作并且限制膝关节过伸运动,肘关节通过尺骨鹰嘴发挥相同的伸屈功能。股四头肌、肱三头肌分别附着在这些关节的近侧端,建立起伸展功能。骨骼肌和骨紧密贴合,一旦发生骨折,两者间容易发生粘连,影响伸屈功能。因此,为了防止由于疼痛反射引起的伸肌短缩,按照AO的处理原则,对股骨骨折,尤其是股骨远端部位的骨折,在术后4~5d,采取股四头肌的伸展位置,即保持膝关节屈曲90°的体位,并施行固定。术后5~6d起,随着疼痛的逐渐缓解,解除外固定,开始助力主动运动。同样,对于肘关节处理也是术后保持、固定于屈肘90°的体位,待到手术后4~5d,疼痛有所减轻,开始进行助力主动运动训练。然而,固定于屈曲90°的术后体位也不可持续过久,肘关节制动3周以上和膝关节制动3周时间都会造成同样的不良结局,导致伸肌与骨的粘连,残留关节伸展障碍,改善、矫正这种功能障碍非常困难。

以往,对于膝部韧带损伤的修补术或重建手术,术后都是外固定6周以便损伤韧带愈合,恢复功能。现在,主张在韧带能够承受的张力范围内使用具有活动功能的支具或特制石膏固定方法,采取固定期间能有部分活动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术后挛缩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