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变部位多见于卵巢和盆腔。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需与炎症包块、腹壁恶性肿瘤等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有增生、浸润、播散和转移等类似肿瘤的恶性行为是导致误诊为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

病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于2年零5个月前因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术后半年出现腹部瘢痕处疼痛、且月经来潮时加重。体检:于下腹部瘢痕旁可扪及一条形肿物,表面光滑,质中等,触痛不明显,予以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

【检查要求】

1.检查前无特殊准备。

2.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被检查区域。

3.在检查过程中注意询问病史。

【超声所见】

图7-17 下腹部腹壁瘢痕处二维切面

注:下腹部腹壁瘢痕处偏右侧显示一个类圆形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肿块,边界欠规则,与周围界限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质,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图7-18 下腹部腹壁瘢痕处CDFI

注:彩色多普勒检测肿块内部彩色血流信号,病灶周边显示血流信号环绕,内部数条条索状血流信号穿通,无回声区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7-19 下腹部腹壁瘢痕处CDFI示肿块内部测得动脉血流频谱

图7-20 下腹部腹壁瘢痕处三维超声显像

注:可从多角度观察肿块血流的分布及密度情况

【知识点提炼】

1.二维超声显像,于腹壁瘢痕处皮下脂肪层和腹直肌前后鞘内见形态不规则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边界欠清晰,无包膜,呈毛刺状,部分内呈不规则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后方回声可增强或衰减。

2.肿块可随月经来潮增大,患部随月经来潮疼痛感加重。

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周边可见条索状血流信号,内部实性回声区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为低速高阻型动脉血流。

【报告书写】

下腹部腹壁切口处混合回声肿块,边界欠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晰,无包膜,内部呈形态不规则的弱回声或无回声区。包块后方回声呈轻度增强或轻度衰减。CDFI:无回声区内部未见彩色血流信号,实性回声区内及其周边见彩色血流信号,以低速高阻的动脉频谱为主,频谱测值:Vmax:21 cm/s,Vmin:2.1 cm/s,RI:0.88。

超声提示:下腹部腹壁内实质性肿物,结合病史,符合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

【小结】

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变部位多见于卵巢和盆腔。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的增多,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手术操作中将具有种植功能的子宫内膜种植到切口所致,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半年至3年。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可发生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变化,从而导致局部肿块的形成,并伴随月经来潮出现增大、疼痛,甚至破溃出血等体征。可继发于剖宫产、肌瘤剔除、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等术后,其中继发于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腹壁切口处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规律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瘢痕处可触及质硬、形态不规则包块,边缘不光滑,有压痛,边界与周围组织清晰或不清晰,可见瘘管形成。

2.手术后下腹部瘢痕处周期性胀痛并出现腹壁包块,其体积亦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是诊断该病变的要点。较易与各种腹壁肿瘤鉴别。

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需与炎症包块、腹壁恶性肿瘤等鉴别。部分病史较短、症状较重,病灶以液性为主,探头加压有波动感并形成瘘管的病变,易误认为炎症肿块。炎症包块常有感染或外伤史,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无周期性表现,超声图像呈混合性低回声,中央呈无回声或均匀细小点状回声,形成脓肿者壁回声较厚。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有增生、浸润、播散和转移等类似肿瘤的恶性行为是导致误诊为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腹壁恶性肿瘤常为肉瘤、转移瘤等,病灶一般呈不均质性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血流丰富,无周期性下腹疼痛,肿块大小不随月经周期而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