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郁气滞会导致肝癌吗

肝郁气滞会导致肝癌吗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原发性肝癌属中医“积”范畴,“积”系多数腹部肿块之总称,根据肝癌的临床表现当属“脾积”,名曰“痞气”。肝癌初期多表现为肝脾失调,而此病理变化又可贯穿病程始终,伴随其他病理改变出现。肝癌患者常出现黄疸、发热、疼痛、腹水等症状,而对这四个主症正确辨证、合理用药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存活期。主诉右胁肋疼痛6个月,加重伴发现右上腹肿块2个月。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多。临床以右上腹痛、胁下有肿块、呕吐、黄胆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原发性肝癌属中医“积”范畴,“积”系多数腹部肿块之总称,根据肝癌的临床表现当属“脾积”,名曰“痞气”。《济生方》:“痞气之状留在胃脘,覆大嫩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胀呕泻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医学入门》:“脾积胃脘稍右曰痞气。”本病主要是由于毒邪内伏、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血因气滞不能畅流逐渐成瘀,久则积为痞块。肝郁伤脾,或平素嗜酒,感受时邪湿伤脾,运化功能不健,加之痞块日渐增大,愈使气机壅塞,水湿失于布化,而使停聚体内,难以外泄,故有“瘀积块、即是胀病之根”的说法。肝郁可以化火,与湿热相合,蕴结右胁,肝气壅塞,血瘀日甚,痞块不断增大。肝疏泄失常或肝炎湿热损伤络脉,又可使血液离经外溢。热灼阴液,肝阴不足,久而累及肾阴亦亏。

【治疗思路】

肝癌初期多表现为肝脾失调,而此病理变化又可贯穿病程始终,伴随其他病理改变出现。因此辨证施治当分清标本缓急,既不可概以调理肝脾为法,又不可舍肝脾不顾而专就它症。本病发展迅速,尤其病届晚期,每多变化,治疗切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应密切观察,随时调整治疗方药,也可配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

【辨证施治】

肝脾失调 证见脘胁胀满,嗳气泛酸,口淡食少,或有恶心,大便软溏,肢懈乏力。苔薄,脉细弦。治当疏肝理脾、和胃消积。方用归芍六君汤加减:当归12克,白芍12克,柴胡9克,莪术12克,潞党参12克,白术9克,姜半夏12克,陈皮9克,煅瓦楞30克,橘叶9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水煎服。

气滞血瘀 证见右胁下症块,表面或有包块结节,疼痛(或刺痛)明显,胸脘胀闷,纳少乏力,形瘦色晦。舌质酱紫色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弦或涩。治当行气活血,化瘀破症。方用化瘀汤加减:当归9克,赤芍12克,丹参30克,红花9克,莪术9克,炮穿山甲12克,延胡索12克,地鳖虫9克,木香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牡蛎30克,山楂30克。水煎服。

湿热瘀结 证见目肤黄染,日渐加深,皮肤甲错瘙痒,口干唇燥,右胁下症块坚实,脘腹胀满疼痛,消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多黄腻,舌质红可见瘀斑、瘀点。治当清利湿热,化瘀散结。方用茵陈蒿汤合化瘀汤加减: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6克,白术9克,厚朴6克,泽泻15克,丹参30克,炮穿山甲12克、红花9克、石打穿30克、半枝莲30克。

热毒伤阴 证见午后低热,或有不规则间歇高热,口干咽痛,烦热盗汗,形瘦衰弱,块高膨,背胁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涩,舌苔薄黄或光剥,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当养阴清热,散瘀止痛。方用生地黄30克,白芍12克,天花粉15克,墨旱莲15克,水牛角30克,紫草根30克,望江南15克,银柴胡15克,鳖甲15克,蚤休30克,徐长卿30克。

【症状治疗】

肝癌患者常出现黄疸、发热、疼痛、腹水等症状,而对这四个主症正确辨证、合理用药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存活期。

黄疸 中医分阳黄与阴黄,阳黄热重于湿型常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茵陈、山栀子、黄芪、大黄等;湿重于热型常用茵陈、茯苓、薏苡仁、猪苓、龙葵、白术、郁金等,急黄暴发型宜用水牛角、牡丹皮、玄参、鲜生地黄、茵陈、草河车等。

发热 多属里证,正虚邪实,津液大伤,瘀毒蕴结,郁而为热。中度以上发热多属实热,血瘀发热用丹参、桃仁、红花、水红花子、七叶一枝花等,湿热内蕴用杏仁、豆蔻、薏苡仁、竹叶、滑石、半枝莲等,热入营分用水牛角、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等。长期低热多属虚热,阴虚发热用鳖甲、知母、地骨皮、银柴胡、西洋参、蛇莓等,气虚发热用党参、白术、黄芪、陈皮、甘草、柴胡等。

疼痛 疼痛为毒邪蕴结、气滞血瘀所致。毒邪蕴结者,证见持续锐痛,肿块坚硬,舌青紫暗,脉弦,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土茯苓、白屈菜、夜葡萄藤、三棱等;气滞血瘀者,证见刺痛有定处,舌紫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用白花蛇舌草、五灵脂、延胡索、三棱、莪术、参三七、天龙等;气滞者,证见胀痛,时缓时急,脉弦,用郁金、香附、八月札、枳壳、叶橘、枸橘李等。

腹水 多属瘀血所致,可加琥珀粉3克,沉香粉3克,蟋蟀粉1.5克,甘遂粉3克。

【病案举例】

谭某,男,46岁,涟源市六亩塘镇农民,2001年3月2日初诊。主诉右胁肋疼痛6个月,加重伴发现右上腹肿块2个月。患者于6个月前因醉酒后出现腹部不适,胸胁胀痛,且伴有刺痛感,当时未曾重视,患者自觉四肢乏力,后疼痛逐渐加重,且伴有消瘦,遂于今年元月在某医院诊治,经CT扫描诊断为肝癌,因患者拒绝化疗出院,于今日来我院就诊。

患者面色晦暗,形体消瘦,右胁肋疼痛,右上腹可触及一鸡蛋大小肿块,质硬,压痛,精神萎靡,纳食不佳,四肢倦怠乏力,小便黄,大便稀溏,舌瘀紫,苔薄黄,脉细涩。诊断:肝癌。中医诊断:瘕(气滞血瘀)。治拟行气活血,消瘀散结。处方:当归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穿山甲15克,鳖甲15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鼠妇5克,延胡索15克,甘草5克。

二诊 患者服7剂后,腹胀明显消失,四肢倦怠乏力好转,续守原方15剂。

三诊 患者精神明显好转,无腹痛,食欲增加,二便正常,舌淡紫,苔薄,脉弦涩,续守原方加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以扶正祛邪。3个月后,患者在某市人民医院复查CT,肿块明显缩小,继续中药治疗,存活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