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胃湿热方剂百度文库

脾胃湿热方剂百度文库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中旋覆花与代赭石剂量之比为3∶1。4.现应用本方的参考剂量为旋覆花9~18g,人参6~9g或党参10~20g,生姜18~30g,代赭石3~9g,炙甘草6~15g,半夏12~18g,大枣10~20g。治以调和脾胃,涤饮化痰,镇肝降逆,选用旋覆代赭汤。若患者以嗳气、呕吐等胃气上逆为主诉者,虽有胃下垂,也不宜用补中益气汤,而当用旋覆代赭汤来治疗。但均可应用旋覆代赭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原文如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讲解

1.本方主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2.噫,音爱。噫气即嗳气,为“饱食之气”(张景岳语),即为吃饱饭后打个饱嗝。不是吃饱饭后打饱嗝就用本方,而是不少患者在饥饿的情况下也打饱嗝,这就得需要治疗了。

【组成】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石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1.旋覆花为温化寒痰药,能化痰降气。其特点有三:一是花类药中沉降之品(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二是既能降肺气以平喘,又能降胃气以止胃呕嗳;三是本品作用平和而不伤胃气。

2.代赭石为矿石类药材,质重沉降,为平肝潜阳药,能降肝阳以止眩晕,降肺气以平喘,降胃气以止呕。

3.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均能降胃气以止呕逆;半夏、生姜均能化痰并降逆,以上四药均能降逆。人参、大枣、炙甘草均能益气健脾扶中。故诸药合用,共奏化痰降逆,益气健脾之功。

【剂量】

1.本方是汉方,剂量换算如下:旋覆花45g,人参30g,生姜75g,代赭石15g,炙甘草45g,半夏65g,大枣45g。

2.方中用量较大的药物是半夏与生姜,结合其他药物可推测本方所主治的病证当以气机上逆为主要病机。

3.代赭石的用量不宜大,该药为矿石类药物,质重碍胃,影响消化。仲景用药也是如此。而现代诸多中医受教科书的影响(教科书用量一般为10~30g),该药用量大多为30g,而应用旋覆花大多为10~15g。结合仲景原方发现,现今应用二药的剂量比例与仲景恰恰相反。该方所主治的病机首先是中气不足,代赭石的用量绝对不能大。方中旋覆花与代赭石剂量之比为3∶1。这仅仅是一个知识点,很多人不明此理,按教科书的套路去处方开药,这与不读经典有很大关系。

4.现应用本方的参考剂量为旋覆花9~18g,人参6~9g或党参10~20g,生姜18~30g,代赭石3~9g,炙甘草6~15g,半夏12~18g,大枣10~20g。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由“一斗”到“六升”,提示煎煮时间不算长。

2.去滓后,再煎至三升,浓缩50%。本方同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均需去滓再煎。

3.温服1升(约200ml),日3次。

4.现代用法为旋覆花包煎,余药常规煎煮。一般分2次温服。

【配伍】

本方所用的药物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与生姜,此四药的共同特点是降气逆,主治胃气上逆;二是人参、大枣、炙甘草,此三药均为味甘补益之品,主治脾胃气虚证。所以本方的基本配伍就是降逆药与补虚药的配伍,同时也提示本方主治证的特点是虚与逆。

【应用】

本方原为伤寒误治后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而设,系中气虚弱,痰饮内阻,胃气上逆所致,症见心下痞硬,噫气,或反胃呕吐,或呃逆,呕吐涎沫,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滑,脉弦而虚等。但从本方的组成来看,如果没有痰阻证,也可以使用本方,而且这种情况应该多于兼有痰阻者。试想嗳气或呕吐或呃逆的患者均为胃气上逆,但有多少患者兼有痰阻,痰阻的表现又是什么?恐怕不是心下痞硬或嗳气不除而表现为痰阻证吧。不过,若从药物分析来看,兼见痰阻者,是可以应用本方的,方中旋覆花、半夏、生姜均具有较强的化痰作用,人参、炙甘草均治生痰之源。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呃逆、胃下垂、肿瘤放化疗所致呕吐呃逆等属胃虚痰阻气逆者。对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梅尼埃病、梅核气、妊娠恶阻等属中虚痰阻气逆者,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应用本方的最主要指征是胃气上逆,或嗳气、或呕吐、或呃逆,三者必具其一。嗳气是本方的原主治症,从这一点上来讲,可以把本方看做是治疗嗳气的主方。由于呕吐、呃逆同属于胃气上逆所致,故后世也用本方治疗呕吐或呃逆。

应用本方的第二个指征是心下痞硬,即患者自觉胃脘部如物堵塞而不通感,或轻度腹胀,但按之不痛,或按之有轻微的疼痛。此类患者大多形体偏瘦,腹部脂肪较少,或呈舟状腹,但腹直肌较紧张而有力。

以上仅是本方应用的2个主症,并不能仅此应用本方,须辨证属于胃虚气逆者,或兼有痰阻者。胃虚即脾胃气虚,症见体倦乏力、神疲、纳呆或厌食、口淡无味、便溏等。

某女,34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5年,常有心下痞硬感,曾经中西医调治1年余而愈。近月来因家事情志不遂,又觉心下痞硬而噫气频作,疑得胃癌,忧虑不解,经某医院系统检查,排除癌变,诊为神经性膈肌痉挛,治疗半月效果不显。现症: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纳呆食少,大便不畅,舌淡苔滑,脉弦滑无力。证属脾胃失和,痰气交阻,肝胃气逆。治以调和脾胃,涤饮化痰,镇肝降逆,选用旋覆代赭汤。处方:旋覆花(包煎)12g,代赭石(先煎)4g,人参8g,半夏12g,炙甘草12g,生姜20g,大枣4枚。水煎,早晚分温服。药服7剂后,噫气不作,心下自觉宽畅,饮食增加,大便通畅。尚面色不华,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略滑,改用当归芍药汤,调理半月痊愈。(《北京中医》,1994;3:35)

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有不少中医一见胃下垂,即形成思维定式,认定其病机必定是中气下陷,根本不考虑患者所苦。若患者以嗳气、呕吐等胃气上逆为主诉者,虽有胃下垂,也不宜用补中益气汤,而当用旋覆代赭汤来治疗。

【加减】

本方久经验证,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嗳气,原方即效,不必加味。

本方经过历代的发展,其应用日趋广泛,特别是治疗呃逆,本方大有用武之地。如王兴山认为:呃逆之证,轻重差别显著,若属偶发,大都轻浅,常可自愈;如持续不断,则需服药渐平;若发生于其他严重疾病之晚期,常为难治和预后不良之兆。其治疗,宜在祛除病因的基础上加入降气平呃之品。但均可应用旋覆代赭汤。对于气逆呃逆者,合半夏厚朴汤;血瘀呃逆,合血府逐瘀汤;痰热呃逆,合小陷胸汤;痰湿呃逆,合二陈汤;胃寒呃逆,合丁香散;胃热呃逆,合白虎汤;阳虚呃逆,合附子理中汤;阴虚呃逆,合益胃汤。(《中医研究》,2005;2:40)

【名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 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积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石汤降虚气而和胃。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2.《伤寒贯珠集》清·尤怡 伤寒发汗,或吐或下,邪气则解。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也。旋覆花咸温,行水下气;代赭石味苦质重,能坠痰降气;半夏、生姜辛温,人参、大枣、甘草甘温,合而用之,所以和胃气而止虚逆也。

3.《血证论》清·唐宗海 此方治哕呃,人皆知之,而不知呃有数端,胃绝而呃不与焉。一火呃,宜用承气汤;一寒呃,宜理中汤加丁香、柿蒂;一瘀血滞呃,宜大柴胡加桃仁、丹皮。此方乃治痰饮作呃之剂,与诸呃有异,不得见呃即用此汤也。方取参、草、大枣以补中,而用生姜、旋覆以去痰饮,用半夏、赭石以镇逆气。中气旺则痰饮自消,痰饮清则气顺,气顺则呃止。治病者,贵求其本,斯方有效,不为古人所瞒。兼火者,可加麦冬、枯芩;兼寒者,可加丁香、柿蒂;痰多者,加茯苓。盖既得真面目,然后可议加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