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经辨证浅谈

六经辨证浅谈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经辨证可以说是六大疾病总纲,无论什么病,都跑不出这个总纲。可惜,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你说的是脏腑辨证的内容,讲伤寒不要那些理论。那个五行脏腑辨证,讲完伤寒再细讲。《内经》是汽车厂,《伤寒》是汽车,我们是司机,我们开好自己的车就行,没必要去研究造汽车。外感风寒,伤寒说是表证。谈到肺的症状那就不清楚了,你认为肺是阴是里,《伤寒》为什么都归入太阳表证呢?

这个六经辨证,到目前为止,说法很多很乱。有用经络解释的,有用六气气化解释的,有用脏腑解释的,有用开合枢解释的,也有用分部解释的。这其实呢,都没有完全抓到书中的本意。结果呢,把一部好好的临床经典给搞复杂化、天书化了。

六经辨证可以说是六大疾病总纲,无论什么病,都跑不出这个总纲。这个法则,很少用到五行的理论,也很少用到内经的复杂生理理论,它是一个纯粹的临床术。这个六经,是从阴阳法则发展来的,阴阳是六经之体,六经呢,是阴阳之用。后来的中医八纲辨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的。可惜,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

这个六经,它分阴阳,分出三阴三阳来。周易有一句话,叫“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那么,用谁啊?用这六个孩子了,它阴阳去隐居了。这个六经就可以看成这六个孩子。讲起来全算上是八个,实际干活的就是六个。所以,这个伤寒书,把理论精简实用到了不可再精简的地步,这个六经——三阴三阳,本身就涵盖阴阳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从不给患者说什么阴虚阳虚之类的话,因为太笼统,太虚,抓不到精当的症结。这个六经,它首先第一点,就是给疾病(无论什么病)进行定位。定什么位呢?疾病的病位!这个位怎么定呢,不外乎上下表里的位置而已。这个上下表里你看看,是不是体现了阴阳属性?

学生:那说肾阳虚、肾阴虚呢?算定位了么?

你说的是脏腑辨证的内容,讲伤寒不要那些理论。那个五行脏腑辨证,讲完伤寒再细讲。它们是两个辨证系统,不要搞混。

第一点:疾病的定位,这个位如何来分呢?按阴阳属性,阳在表在上,阴在里在下。之后呢,它把阴阳的表里和上下又各分为表里上下,阴阳表里又各有个半表半里,这是事实啊,所以也要纳入进来。这样呢,阴的:表—里—半表里,阳的:表—里—半表里,归纳成为了六个部位。上—下—中间,也可以按阴阳分为六个层次。什么病都可以按这个方法定位的。这是第一点。定的疾病病位。

第二点:病位定了,那么,疾病的状态怎么定呢?还是用六经法来定。什么是疾病的状态?就是疾病的虚实属性。这个虚实要细分起来,也是可以成为六种,即阴的虚—实—半虚实,阳的虚—实—半虚实。这个阴阳虚实要和教材上脏腑学说所说的阴阳分开理解,不要混淆!

第一,病位有了,上下表里交叉定位,有点磁共振的意思。第二,病(态)也有了,就是虚实问题。这个虚实,是对表里上下这个阴阳定位说的。第三,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阴的寒—热—半寒热,阳的寒—热—半寒热,这是疾病的6个特定性质。伤寒的阴阳,讲的是上下表里。学伤寒一定要先把《内经》那套理论放下。

学生:那虚实的6个特性呢?也整合在一起吗?

是的,归纳一下。

阴的:表—里—半表里,阳的:表—里—半表里,归纳成为了6个部位。

阴的:虚—实—半虚实,阳的:虚—实—半虚实,6个状态。

阴的:寒—热—半寒热,阳的:寒—热—半寒热,这是疾病的6个特定性质。

这里,我举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太阳伤寒证,怎么用这个六经理论分析呢?太阳是个表证,伤寒是个寒证,伤寒无汗发热,周身骨节疼,又是个实证,就这样举一反三,简单明了。很简单的辨证手段,结果让人们弄复杂了。我讲的,都能听懂吗?

学生:还有个疑问?上下呢?

这个应该很简单的,不用像五行那样枯涩绕圈子。这个上下,没人说过,其实也好理解。上就是表,下就是里,不上不下是中间。把它分内外,也是6个状态。

学生:六经分法跟六气有关系吗?

没关系的,过几天讲条文就能理解了。七情和六淫是病因。《伤寒》的学习,我再强调一下,不要乱联系别的什么理论,就是六经分辨法。

这个六经排序,大概也是后人给添加的。我学的时候,师父告诉按照表—半表里—里的顺序排。这个顺序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这样好理解。现在书上这个排法,个人认为,是后人整理残稿时候,用内经理论去理解安排的。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

太阳是表,少阳是半表里,阳明是里。少阴是表,厥阴是半表里,太阴是里。这个阳要入阴,靠少阳来活动,阴要出阳,靠厥阴来沟通。所以,他书上的排法也应该没错,也是正确的。看怎么理解。什么开合枢的病理概念,这开那合的,临床用不到,糊弄不懂的行。

学生:从来没看懂过他们说的什么,所以从来没深究过。

这就对了,不要浪费脑筋。可以回去对照着前面的三阴三阳欲解时表(见表1-2)和下面的六经开合枢示意图(图2-1)、六纲辨证(表2-1)理解。

图2-1开合枢示意图

表2-1六纲辨证

这部分内容给有点基础的学生讲能明白得快,没基础的就要死记了。三个字:位—性—态。按顺序理解。

学生:关于基础我想问一下:有的教学先教医易基础,就是用易经来作为基础。老师怎么看?

那个更复杂,不要乱掺合。

学生:位(表里)—性(寒热)—状(虚实)?八纲解六经?

记住阴阳的原理,三焦、营卫、胃气的生理就可以了,八纲是六经的派生。

学生:医易是复杂,但我们应不应该去学习呢?真正用到的应该不多。除了了解一点河洛图的知识和象数理论,其他的可能用到的不多。老师讲讲看,我看有的医者一分析病情就用易经的原理分析辨证。很多人都比较迷糊,不知道该不该去钻。

如果五行脏腑没学好,来个易经参合解读,容易搞得更玄,也会偏离医门正轨。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易学解读中医,那是人家个人爱好的事,和我们搞中医专业的无关,我们借助它研究一些基础理论行,临床治病可不行,人命关天啊。不要混淆。

学生:这个六经辨证,到目前为止,说法很多很乱。有用经络解释的,有用六气气化解释的,有用脏腑解释的,有用开合枢解释的,也有用分部解释的。老师讲得很透啊!

越复杂,越容易搞糊涂。

学生:我怎么看起来阴阳就是上下了?如果不按“上下”理解,那怎么有阴阳各有表、里、半表里的说法?

呵呵,看看,来了吧?你净用脑去研究死抠内经五行脏腑,而这个简单的孩子都知道的东西,反而糊涂了。

学生:五行脏腑和六经的关系,怎么认识?因为从我们接触的内容(以前了解学习的)来看,人都是喜欢比较直的,脏腑看得见,分虚实寒热就比较好理解,用六经一分,估计有人就迷糊了。

五行脏腑是为了研究方剂配伍才搞的。读辅行诀就知道了。经方方剂配伍,就是所谓《汤液经法》,都是研究脏腑五行生理病理而搞出来的,是个研究性的东西。它搞出了配方,在临床运用呢,一定要贴近临床才行,要有个临床方法来指导运用,这样,就必然产生临床辨证理论——六经法。这个六经法,自古都是口传心授。而那个五行脏腑的法子,却是有书籍的,因此,造就了脏腑五行辨证用于临床的大流派。

六经法好理解,慢慢思考。病位是辨证的第一步,其他病性和病态都是在病位上展开的。

《内经》是汽车厂,《伤寒》是汽车,我们是司机,我们开好自己的车就行,没必要去研究造汽车。当然,你又会造,又会开更好。无论什么病,用伤寒六经理论,就是把病的规律抓到了。你们看,病位的上下表里,和半上下半表里,交叉着,这个病位定的多准!

外感风寒,伤寒说是表证。表是什么?不是单纯的外在的皮肤有症状,上也代表“表”。上包括什么?心、肺、头,感冒可不是就这么个表现嘛?你用经络和脏腑和六经气化解释可就热闹了。

你们看,病位的上下表里和半上下半表里,交叉着,这个病位定的多准。病位是哪里?两个圆的交叉点?用气化解释解不通。认为太阳是膀胱,只能有皮毛和膀胱蓄血。谈到肺的症状那就不清楚了,你认为肺是阴是里,《伤寒》为什么都归入太阳表证呢?结果把自己搞迷糊了,几百年就这么传下来了。病位就是定表里上下的。比方说,病在心脏,体现里证,就是里之表,是个少阴证。一个病,必然要分表里的位置,然后分寒热的性质和虚实的状态。这就是六经辨证法则,千古不易的法则。古人把这个表里不用表里表述,他用了三阴三阳的名词来代表。他把阳性病分三种,用太阳代表表,阳明代表里,少阳代表半表里。阴也分三种,用少阴代表表,太阴代表里,厥阴代表半表里。

大家说说,这么个简单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去用,反而专搞一些脱离实际的东西?中医疗效打折扣了,患者谁愿意吃你那无效的药啊,因此,中医到了今天衰落的地步。

学生:老师,能举例说说心脏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吗?

不要那样理解。辨证三步:①断病的位置,就是病位。②辨寒热,就是病性。③辨虚实,就是病态,病的状态。这个一定要记牢。我不过是随便打个比方,如果要辨某个脏腑的六经法则,就脱离了六经辨证思想了。六经辨证是对症候群说的,不是对脏腑说的,这个要分清。学伤寒六经辨证,一定把脑海里的脏腑经络理论先放下。

经络理论是一个指导针灸的临床系统理论。五行脏腑理论是生理、解剖、药理、制药理论系统,一定要把它们之间关系搞清。一提到六经就联想到六大经络和六气,那提到《易经》,这也有“经”字,它怎么不联想经络?这个六经的实质就是个辨别各种疾病共同规律的法则,这就是六经的概念。胡老(编者注:指胡希恕)的解释我觉得绕嘴,不好理解。我就给这么解释了。

六经在治疗上呢,也有一个指导法则:表实则发之,里实则下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这些法则,可以单用,也可以相互参用。他从理论到治疗都是这个思想。半表里和之,确切地说,是半则和之,因为还有寒热虚实的这个半存在。什么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都是可以理解为“半”。少阳和厥阴的病就是“半”的代表。

一般情况下,病在三阳不死人,再重也好治。治这个三阳病治好了可以扬名。而三阴病说起来就难治复杂得多了,病入三阴,传变迅速,3~5天搞不好就有危险了。治三阴病难,也比较危险。

学生:这么快?

是的。三阴病半数以上不急,虽不死人,但治疗相对时间长,病情总变化,一般都是陈年老病,很缠手。三阴的急病,你一旦辨证准确,几付药就可以挽救的。

为什么说一般情况病在三阳,再重不死呢?按脏腑的归属呢,腑属阳。这个三阳病,从脏腑生理角度说,它病的都在腑,还没有把元气的根——脏气竭扰,所以再重,治疗及时也不死人的。我遇到3个结核性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其中一个在1998年找到我,这个孩子当时16岁,是个女孩子,她得病以后,始终是抽风,昏迷不醒。她父亲背着她,北京、上海、长春到处转,最后到了北京某医院,请来了专家,也是摇头。没办法,又背回来,住到了我们市结核病防治所,当天就下了病危单子。这个病到这时已经是40多天了,每天靠输液和喂流食活着。住院第二天,她父亲到庙里烧香出来,看到我这里病人很多,他就找我来了。我听了情况介绍后,就跟他去医院病房了。当时啊,这个病人胖的不成样子了,用激素用的。面色潮红,昏迷不醒,就像个植物人,北京的专家也说,不死也是植物人了。问了一下大便情况,20天没大便了。用手按肚子,感觉里面很硬。脉象呢,寸洪实,关尺沉弦,是个数脉。撬开嘴,简单看舌苔黄厚焦干。整个一个阳明实证,她虽然没有发狂乱语,但是她精神昏迷,也是个类同啊。都是神智出了毛病了。

学生:具体怎么辨证出来的啊?阳明是部位,性是热,状是实,是不是这样?

这个在伤寒条文的阳明病篇有论述的。就这么辨就对了嘛。是个里实热证。

她吃药后大便完就又昏睡了,过了半小时,又说话,要吃东西,要喝水。我要她睁眼睛,她说眼花,我说,坏了,命是救了,眼睛完蛋了。她当时啊,还没有十分清醒。睁眼也不看人,直呆呆的。毕竟病伤了脑髓了。西医的说法就是大脑视觉区损害了。这个人后来吃了30多付药。视力由一点看不到一直到能看1米远,就再也没效果了。后来自己学按摩,开了按摩所,专程来看了我一次,可惜留下残疾了。另外2个人和她一样的病,都是看她好了才找我的,症状一样,都是这么治疗的,他们没有任何后遗症,前几天还给我领来几个患者。

学生:能用针灸治吗?

单纯针灸解决不了这么危重复杂的病!

《伤寒》这本书,好就好在教我们辨证后,还给你一个针对性极强的好方子。就像西医治疗一些肺炎要用青霉素,走遍天下也都是这个公认的方法。《伤寒》也如此。伤寒学术又叫经方学术,它不乱治乱辨乱开方。10个经方医生看一个病,只要辨证准确,开的方子都会是一个,绝不会出现大的分歧,最终辨的是“方证”,把中医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体现的淋漓尽致。10个医生10个方子10个说法,那不是经方学术。因此我个人认为,经方辨证理论,是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的中医学术。

学生:你上面那个方可不可以增加大黄的量来代替巴豆?大黄是不是后下?后下煎服时泻下的功能较强一点?

大黄本身泻下的力量不大,大承气汤的泻下的作用,体现在加芒硝等药上,配合起来力量才大。如果要加大量芒硝,我怕中毒,因此加了巴豆。大黄没有后下,同煎的。经验上,先下后下差不到哪去。实际伤寒书上承气汤也没强调后下。而是要求把枳实、厚朴先煎,煎取的成分充分而已。有人说后下是为了加大泻下的力量。也有说先煎保胃气,后下泻实积的,我不这么认为。小承气汤是同煎,大承气汤解决重症里实的,是先煎枳实、厚朴到四升水,然后下大黄煎到两升,这算久煎否?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痞证,里实的没有大承气汤证严重吧?竟然用开水泡,还要绞汁,这算什么?这下的力量岂非更大?决定它泻下力量的,是别的药。这个东西我长期泡水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