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画浅谈四题

国画浅谈四题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后六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集,2011年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期间举办回族夫妻画展,先后九次荣获大展金奖,九次荣获银奖,十次荣获铜奖。国画作品《梅报新春》《荷塘香韵》入展第十二届全运会名家书画展并荣获杰出贡献奖。国色天香的牡丹,从含苞待放到昂首怒放,姿态各异。历代文人墨客对牡丹花的色与香给予极高的评价。

云 薇

丁淑萍国画:妙笔凝香

一纸墨痕在濡染流年的纤纤指尖,一湖涟漪是悄藏于唇边的浅浅笑靥。

有些人,一眼初识,便会心生欢喜,犹如一缕雪夜暗香,不经意间已幽幽拨动心弦;有些画卷,气韵芳华,茫茫天地落于咫尺素娟,万千气象,百般诗意。

才华出众的丁淑萍优雅从容,阳光的心态赐予她睿智和美丽。她天资聪慧,酷爱读书,年少时学画,梦想着有一天,执笔挥毫泼墨,展示世间之美。20世纪80年代师从著名国画大家曾杏绯专攻牡丹、梅竹、禽鸟,又于此期间研习北派名家于非闇、王雪涛工笔写意花鸟,擅长写意花鸟、人物,兼攻书法、篆刻。而今,她历经探索与追求,始终坚守在寻梦的信念中,付出数不尽的努力与汗水,无怨无悔,在岁月的澄澈中,终将成为画坛里的一株超逸清雅的牡丹,散发着缕缕芬芳。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自治区展览中获奖并展出。先后六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集,2011年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期间举办回族夫妻画展,先后九次荣获大展金奖,九次荣获银奖,十次荣获铜奖。国画作品《梅报新春》《荷塘香韵》入展第十二届全运会名家书画展并荣获杰出贡献奖。中国山水画的美,壮丽、包容、静谧、祥和;中国人物花鸟的美,内敛、含蓄、浓郁、大气。置身于大美中国的深远意境中,只需静静地体味袅袅如烟的缥缈意境,飞瀑流泉的悠然绝响,便会从心底升腾出一种波澜不惊的澄明之境。中国美术史上,成就突出的女性画家寥若晨星,即便如此,仍有耀眼的流星不断地划过男性为主体的艺术天空。她们的多思和善感似乎出于天性,女画家的笔也更重描画女人心底里的那一片梦幻的天空。

俯瞰近处的水波荡漾,仰望远处的山峰巍峨。我依着窗外那一缕暖暖的阳光,观看丁淑萍的牡丹图《红露凝香春满园》,一些微妙的情愫在我心间流淌。她秉承几位大师的画风,既有传统功力,又有现代感,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她画的牡丹,神清气爽,超凡脱俗,渲染出牡丹那蓬勃的生命力,在起笔落笔间,惊艳了往昔的时光。国色天香的牡丹,从含苞待放到昂首怒放,姿态各异。构图严谨,穿插有致,细密精妍,层次分明,着色细腻,雍容典雅。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让人不由得为之倾倒。

古往今来,画牡丹者众,牡丹画得好者也多。从古至今,文人对牡丹的赞咏之词浩如烟海,诗人白居易在他著名的诗篇《牡丹芳》中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见牡丹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国画牡丹注重墨法的渲染和意蕴的表现,丁淑萍笔下的牡丹,有的飘逸幽静,有的娇艳欲滴,有的含苞待放,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一花一世界,一墨一馨香。能书善画的女子,起笔嫣然,落笔无言,笔锋游走,朵朵倾国倾城的美丽。于是,娇艳欲滴的牡丹,脉脉含情,青翠如玉的枝叶,烂漫多姿。春风摇曳了一湖的花影,清辉冉冉升起,心如一盏琉璃灯,温润而纯净。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满堂惊艳的刹那,几株牡丹,在她的笔下花朵硕大妩媚,花色缤纷艳丽。黄的庄重矜持,红的如火如荼,粉的娇柔婀娜,紫的白的纤尘不染。花型更是俊秀婆娑,或娉婷娇美,花团锦簇;或舒展妩媚,富贵典雅。透过柔媚细纱,走进悠悠岁月,思绪、记忆、心境,终是飞花入梦里,且将心思揉于曲,和弦交融相辉映。

《红露凝香春满园》《锦绣年华》《天香一夜增秀色》等画作,构图新颖,用笔洒脱,色墨结合,设色淡雅,风骨傲然,没有半点媚颜,画面艳而不俗,具有深厚传统功力。她以独到的用墨技法、审美情趣,将牡丹的国色天香表现得恰到好处。

一幅画,引人爱不释手,画家必然用心动情,花开四季,墨生五色。心中山河锦绣,画中诗意怡然。画家的学识修养的积累,个人气质和禀赋的历练,与绘画的风格有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所谓“了却尘境,澄然心空,抚琴弄月,对弈作画,如闲云野鹤,似行空仙人”。精神的淡泊,往往是艺术空灵化的开始。空明澄澈的艺术心灵,空寂幽玄的审美意识,千百年来,源于儒释道思想对艺术家们深远的影响。

牡丹在唐代推崇到“国花”的地位,牡丹以其国色天香赢得从古到今人们的喜爱。闲窗品画,是谁惊扰了流云浮生,是武皇,让富贵落入凡尘;是谁辜负了一眼痴望,是牡丹,从容静候着生根与怒放,在风雨喧嚣中,独自微笑独自平静。即使是被逐出长安,流放洛阳,牡丹没有半点消沉而是在顽强中坚守一份执着,轰轰烈烈地绽放,似乎懂得顺其自然,更懂得安放一缕花魂。

丁淑萍独爱牡丹,尤爱那份真性情,笔墨间千回百转,万种风情。“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仿佛,回眸处,一位牡丹仙子,相伴于蝶舞翩飞的春色里,天上人间美轮美奂,莫如此境。琼蕾绽开倾城之色,艳丽夺目的花朵,似烈焰,烧出人间四月最耀眼的火花。美的光芒,在众多缤纷的春花之中,雍容大气。历代文人墨客对牡丹花的色与香给予极高的评价。帝王之花,何等的荣耀!刘禹锡笔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菩提,一双纤细的手,深深浅浅地描绘内心的美好,此刻的心境于天地间沉静安详,拥抱自然的味道醇真而深情。

一幅幅画卷,花开富贵,花开吉祥,花开风清月明,花开草长莺飞,世间万物,逐渐地明媚温暖。

而她画的红梅,《梅报新春》《天香一夜增秀色》等作品,也是枝挺花艳,暗香沁人,春意盎然,孕育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她的人物作品《蔡文姬》《相思》《碧野清风过曲悠生清香》通过笔、墨、色彩的运用,赋予作品灵魂的同时,把女人内心深处的点滴思绪,通过人物的神采、动作刻画丝丝入扣,气韵非凡。作品描绘的美人是唯美的,有内涵的,引人浮想联翩。画中如若有了诗的境界,诗中自然会有画的韵味,常读书的人,心里心外,都会有一股淡淡的书香萦绕其间。书卷,就是她内心的一道山水,就仿佛给自己的心里植了一道花园,身外的喧嚣是入不了心的。花开时节,花香四溢,幽幽入怀,于是,心也荡漾,情也畅然。

我欣赏文人的风骨,画者的气度,尤为欣赏淡然洒脱的女画家。回眸的刹那,看过的风景,有姹紫,也有嫣红,更多的是如水的时光,静静地相守,坦然地面对岁月的风雨,让容颜沉淀出优雅的从容。画之雅俗,关乎人品,关乎学识。气韵浓淡,关乎心境。丁淑萍作品《相思》《夏荫》《金色荷塘》《雪意融融》等,无不表现了内心世界,气韵悠然而至。《雪域风情》《蔡文姬》《珍禽迎雪》等,则从另一个角度去感知作者内心的坚韧,是冰天雪地依然绽放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抗争自然的顽强。

一朵花开在深夜,独守一份芳华,意韵幽幽地开着,这样的花朵自然有了静气。一个人,专心一件事情,别的事情都搅乱不了她,心系一处,也就有了静气,人已静谧,风度俱来。绘画如同品茗,可愉悦心境,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绘画之时,能平心静气,以气驱笔,寄托情怀,遨游于天地万物间。”

万物静观皆自得,保持一颗澄怀观道的静心确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不张扬,不喧哗。始终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实属不易。无论是心与云俱闲,还是清坐契心赏,这些场景似乎对古人都是常事和乐事。但对于今日画人,保持着“也无风云也无晴”的平静心态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她向往生活的灵光闪闪的眼神,赋予作品太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心在意境里任由美牵引着,弥漫开来的墨香,满天满地。美,若是一种心境。见青山如是,心亦如是。

李卫宁国画:随风吟竹

竹影婆娑,姿态入画。一次静心品茶的机缘,我结识了画家李卫宁,一位谦和有礼的中年男子。当我轻轻地翻开他的画册,我不禁被他蕴藉深沉的画风、低调而幽默的自跋中的语句所吸引。

他自嘲自己“虽是陕西佳县人氏,但有幸落生于塞上沃土宁夏石嘴山,然全无北方男子魁伟之风骨。质朴的禀赋加自然造化成就了一名普通人,故取号‘平常人’。

吾自幼生丹青之趣,却无缘跻身科班院校求学深造,难圆‘点石成金’之梦,落魄柴门而为一‘野狐禅’者。而茶余饭后,或伴乐听琴;或练美声、吼通俗、唱民歌;或涂朱砂、抹藤黄。观大风起兮,灰飞扬,求志同,存道异。求自然天成,聊以自娱,其乐也融。

初涉丹青,多习人物、山水。而立之岁,尤痴迷画竹,然天资不济,竹味不足,所画墨竹多似桃叶,柳叶……”

当我俯视李卫宁的一幅幅墨竹画卷,摇曳葱茏,雅腴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竹竿的线条圆润厚重,竹叶的刚健飘逸在深浅变化的墨色之间千回百转,犹如谦谦君子,刚柔并济,是我对他的墨竹作品的总体印象。他专攻墨竹之道三十余载,绘制画稿及作品万余张。著有《李卫宁墨竹集》,作品多次参展获奖。现任石嘴山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市书画院副院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

此刻,我们几个志趣相投的友人,围坐几前,谈笑风生,袅袅茶香,悠悠古琴。在这种氛围中,李卫宁感受颇多,沉吟片刻,他仅从对中国画的哲学、诗意、书法、激情四个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他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看法。

竹,常被文人雅士寓意清高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写照,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兴起,内蕴哲学意理与书法融会贯通。可以说,墨竹是一种中国文人画

中国画是哲学的艺术。纵观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沉淀与发展,儒、释、道思想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尤深,表达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的感受。哲学思想在中国画的各个时期的画家,都有各自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现。石涛在论画中说,“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我国传统绘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其精神内核是“笔墨”。中国写意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时也就摒弃了客观表象的视觉写真、再现,而是透过“象”去捕捉自然内部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写形传意,以形达神。

李卫宁在《诗思竹间得道心尘外逢》《相生相克》《无常》等国画作品中,无不体现山林隐逸的气势及恬逸的哲学理念。而《春生(晴竹)》《夏长(雨竹)》《秋收(风竹)》《冬藏(雪竹)》国画作品,是来源于传统中医的养身之道。《荀子·王制》有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世间万物,总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画面中的春夏之竹,枝繁叶茂,显得生机盎然;秋冬之竹,傲霜斗雪,竹叶坚挺有力,如刀似戟。白居易《画竹歌》中所云:“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清灵的况味超脱世俗,不染烟火,不沾凡尘。而我对竹的情结,源于珍爱的《红楼梦》。冷雨潇湘,忧竹千竿。秋风来袭,想必那婉转可人的林黛玉相伴幽幽琴声,谱写千古离殇的诗篇。

中国画是充满诗意的艺术。中国画中的“意境”,是画中题诗,诗画互补,再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意境之美。

梅兰菊竹“四君子”中,梅凌寒傲雪,兰超凡脱俗,菊暗香盈袖,唯有竹历冰霜、不变风姿,乃真君伟丈夫也。他在国画作品中题款:“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若能像王维那样弹琴长歌,听竹萧萧,观竹瑟瑟,促膝品茗,且随风吟竹唱,这份雅致情怀,令人慕煞不已。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透过时光的沉淀,透过画和诗,他不仅是停留在对竹的描摹,更多的是文化内涵,也足见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学识造诣。若以竹代言,竹子便不再是自然之竹的再现,诗也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从自然之竹,到画家笔下艺术化的墨竹,已潜移默化地将主观情感浅浅入墨,深深入心,一份诗情画意,诉说着眼中的山水,彼岸的墨竹。

中国画是具有书法美感的艺术。绘画与书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书画同源”。李卫宁从喜欢书法,认识书法,研习书法的过程中,细心地揣摩和摸索。他的书法作品《厚德载福》出于《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李卫宁常以元代文人书画名家赵孟頫的观点要求自己,“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强调书画同源,提倡以“写”代“描”。虽然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获得大家的认可,群众的喜爱,成为石嘴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夏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但他依然谦虚谨慎,学无止境。

以书入画,就是要以流畅的笔调,传统画法中的竹叶以“个”字或“介”字,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尤为欣赏他的《春雨一夕鸣乘风写绿影》《雨后龙风长风前凤尾摇》《一塌卧山中静听秋雨响》《寒稍虽数叶高洁傲霜风》等国画作品。风雨中的竹叶、风霜中的竹叶,竹的起笔收笔似乎既有书法的笔墨厚重,又具深沉潇洒的画风。错落有致的竹叶,以墨色浓淡分出层次,且适当留白,布局新颖,气息清新,让人伏案良久依然沉浸在片片竹叶与风相依、与雨相守的意境里。

中国画是富有激情的艺术。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着作者的情绪、情感、情怀……他的《怒竹》中“怒气写竹”,是画家个性化的举动。竹子既有作者情绪的怒气,也不乏喜气流露。微风轻拂,竹子枝叶摇曳,宛如豆蔻年华的女子,风中漫步,眼神姿态洋溢着祥瑞之气。《瑞雪年丰竹报平安》显得喜气洋洋,“竹枝纵横,如茅刃错出”。他的画,最动人的是“气势”,是韵,是气,是节奏,是铺天盖地的动态美……墨竹往往是刚柔相济,墨竹的气势也就摇曳多姿。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心普遍比较浮躁功利的时代,人们总是步履纷杂、行色匆匆;人们总是很忙——忙得心力交瘁,忙得长吁短叹,忙得精神萎靡,忙得心灵苍白。而能初心不改地坚持追求真、善、美的内心修养的艺术家并不多。绘画的本质最重要的是真性情,有感而发。遵循这个艺术规律画家才有可能进入艺术表现的自由境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注重的是内在意境修为的不断提升。

李卫宁注重个人综合修养的提升,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是他多年从事国画创作的切身体验,从与他的言谈中,从他的作品中,都能明显感受到,李卫宁对中国传统美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他为石嘴山市老年大学授课,在为各单位讲座中,明显体现出来。他经常在授课时大篇幅背诵《道德经》《离骚》等传统经典,常说“你画竹,竹也在画你”,用行话说,就是画如其人。他在党校学习期间,创作的国画作品题款“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体现了他的人生信仰和对绘画精神追求的坚定与执着。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三千里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最惬意的人生是逍遥无束、把酒吟诗的田园生活。人生拼命的追求,到头来终归明白自己想要的,不过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或许就在我们一刹那的迷离与恍惚时,岁月已蹉跎,千山暮雪,百鸟飞尽。“禅道通灵悟天机”。他回首三十余载信笔涂鸦之鸿爪,多似“邯郸学步之窘能”,而无“萧散简达”之灵机。何故?知天命之年,宁静沉思,蓦然醒悟遂仰天大笑,曰:“丹青妙趣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笔墨情至乃心手相师,境由心造,非人人皆可悟其道也。”

今,余痴迷此道却不解其理,有如鸡肋哽喉,吞也难,吐也难,留也苦,弃也苦,不吞、不吐、不留、不弃则苦中苦,难上难。然仍沉溺于苦海而不能自拔,亦然苦中作乐,乐此不疲且执迷不悟,歧途不归者,乃陕西佳县愚人——李卫宁也。

我享受喝茶的过程,敬重懂得生活,执着追求的艺术家。一盏茶,有些苦,有些涩,有些悠然的美。在这初秋的窗前,一杯一盏,且让我们就这样捧着茶盏,缓缓地展开画卷,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刘玉明国画:笔蘸清风

近日,有幸观赏刘玉明老师的画作,宛如在浩瀚缥缈的泼墨山水之间,摇一叶小小的扁舟,弹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画一幅清风明月星辰。

刘玉明是一名回族画家,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系,宁夏石嘴山市文化馆副研究员,中国当代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石嘴山书画院副院长,宁夏书画院院外画家。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汲取了董源、石涛、八大山人、黄宾虹等大师的绘画营养。近年来,主要探索宋、元、明、清文人画的精神和北派山水的疏野与旷达,力求追从范宽,潜心揣摩古人“六法”,注重笔墨与心灵感应,融会贯通,释然落笔,将用笔之道、运墨之法落实在形神的刻画和情与学的表达之中。

刘玉明的《塞上八月》《贺兰春晓》《塞上金秋》等作品先后分别荣获全国、全区美术作品展览金、银、铜奖。代表作《塞上八月》荣获宁夏第八届文学艺术评奖美术创作奖;《回望边塞》等作品入选全国回族画家作品展及第三届全国五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西行漫记》《山舞银蛇》等作品入选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及全国“耀吉星杯”展览,并获奖。2011年,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中阿国家经贸论坛期间,与妻子丁淑萍举办回族夫妻画展,部分作品被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沙特、叙利亚等国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作品和传略被收入《20世纪中国当代书画名人》等书籍。2011年的作品《回望边塞》入选参加第十六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于2012年荣获石嘴山市高层次拔尖人才奖。2013年9月、2014年9月被宁夏美协推荐,参加了北京荣宝斋画院“刘大为人物画高研班”,受到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导师的好评。2014年12月,四幅作品入选“盛世莲花”澳门回归十五周年中国书画高质作品展,并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画展开幕式庆典等活动。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的作品,笔墨醇厚、内敛、含蓄,给人以深远辽阔的美感,结合自己对回族精神的虔诚信仰,巧妙地将西北的地域景致特点,所见所悟的一山一水悠然入心入画。在雄浑俊秀的贺兰山色、塞上江南的回乡风情、绵延千里的丝路古道、大漠荒原的牧马放歌等西域风情中,让观者感到亲切自然,流连忘返。

美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意蕴之中。《贺兰春晓》《塞上金秋》《兰山雄翠图》《塞北晴雪》等作品,充满了画家对塞北的山水、大自然的瑰丽景象的深切爱恋,与他的蓬勃激情和深刻体验深深融在一起,挥洒出了对美的不懈追求与感悟。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遵从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刘玉明怀着对天地山水,江河湖泊天然淳朴的赞美之情,追求一种源于传统的文人气质,一种与自然相通、和谐的自由心境,他运用笔墨,在干、湿、浓、淡的微妙变化中构图,以色彩的浓淡来概括绚丽的星辰江河,体现世间万物无限丰富的意蕴。可以说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人文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

在岁月的长河中,谁拥有了一颗欢喜的心、感恩的心,那么,迎来的春天,才能体会到小溪水波荡漾的美丽;迎来的夏天,才会体会到荷花初开的纯美及芬芳馥郁;迎来的秋天,才会体会到暖阳的温婉及硕果累累;迎来的冬天,才会体会到瑞雪兆丰年,那一份静谧与安详,久久驻留在心中……

美在“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的诗意之境。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瓒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他在《大漠赛驼图》《草原图》《千里边塞任驰骋》等以人物为主的画作中,既有远去的风景,又寥寥几笔将人物灵秀的韵味表现得质朴无华。或于大漠赛驼中强烈的动势,仿佛呼之欲出;或在千里边塞的驰骋,任思绪飘扬,在悠悠天地间诗意深沉。中国画重神似,不苛求形似,是为了在艺术形象中偏重主观思想的表现,把形象当成寄情之物。在强调个性、情感的画面里,画家借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写或悲壮,或高亢,或喜悦,或愁怀的心灵感受。中国画更注重内涵,不仅运用绘画的技术来完成,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书法、诗文的语言来配合绘画的技术,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俗称“四绝”。画家由于吸收了绘画之外文化素养的积淀,形成了自我的审美意象。书画同源,刘玉明以书法来滋养自己的笔墨,显现出了以书为骨、以墨为韵、以诗为魂的总体气象。作品和传略被收入《20世纪中国当代书画名人》等书籍。2010年4月出版个人专集《刘玉明国画作品》。

画家若能经年累月地坚守书画笔墨的晕染,他必然是在大千世界的喧嚣背后,寻求内心四季的清寂,散发出儒雅的气度与内涵。清寂,是清风明月时洒向大地的光辉,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怀。它是浮华褪却后的清静,也是红尘喧嚣后的清澈。清寂的时光中,他可以将思绪根植于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徜徉沉浮,也可以描摹万物皆有灵性的丝丝感悟,留一份温润于腕间的墨色婉约流动,将心放在山泉瀑布的旋律中,留一份清幽的韵致,让耳畔的风徐徐吹过,让山林的道路在琴声缈缈中曲折蜿蜒。

透过所绘的物象,刘玉明的国画作品,使我感悟最深的乃是那起伏跌宕、纵横错落、挥洒有致的笔墨韵律,它就像一首古琴曲调在笔情墨韵间演绎着自信与洒脱的写意,留给我明洁清润的想象空间。作品中的用墨、施色、运笔、蘸水皆轻松自然,墨、色、水的交融渗透达到了力透纸背的效果。画语与笔墨的自然融合,心境与物境的统一和谐,描绘出袅袅如烟的缥缈意境,飞瀑流泉的悠然清响。

在这瞬息万变的世间,我们或许可以没有鲜花掌声,或许可以没有高朋满座,但终究会沉浸在高山流水的意境中,静下心来听一首歌,赏一幅画,读一段文字;在小院的篱笆墙里,在远山的青黛中,把酒言欢。倘若一生,能在如水的时光里,借一盏彼岸的烟火为灯,采一弯山川河流为墨,让幸福如此温暖,遥望着夜空的星辰。笔蘸清风邀明月,墨染豪情生华章。

王伯石国画:水墨流年

掬一捧日月的清辉,品味自然的灵性深远,画一笔丹青的画卷,让水墨流年如诗一般隽永。

他,用一方古砚,描绘岁月的山水;他将宣纸铺展,狼毫游动,一笔笔如烟的柔软从墨迹中悠悠渗出,那些潇洒又俊逸的绘画、书法、篆刻,任一曲水调轻轻地流泻,在薄如蝉翼的素笺上浸透了再浸透……他是王伯石,一位谦和有礼的青年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说起圣贤诗书、青铜玉器来,也是见解独到,乐此不疲。

恬淡儒雅,是他的一种心性,也是盛开在茶汤里的花香。他的画舍里,雕龙刻凤的茶几上,摆放着别致的茶杯和紫砂壶;几株绿植,在廊间鸟鸣的清脆声中,濡染了几分灵秀,长势愈欢;一方小塌,几根檀香,袅袅婷婷,若隐若现;临墙而立的木架上,依次放置着青铜玉器以及各类书籍用品。我拿起一本《诗品》,读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目光所到之处,书法、篆刻、中国画论及几本茶经诠释着这间画室的主人对诗、书、画、茶的情趣与热爱。

古往今来,读书的男子,添一份儒气、灵气和英气,举手投足间流露着谦谦君子之风。正如雪小禅所描述,文字有暮色,心还少年,多好。这里的茶、书、画……如水波潋滟,充满着飘逸的文人气息,不知惊艳了多少人的目光。

我们临窗而坐,品的是茶,听的是他的故事,赏的是他的山水画卷。王伯石的爷爷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在老人家的书桌旁和琅琅读书声中,王伯石一年年长大,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书画艺术的种子,在他的心田里生根发芽,舒枝展叶。与同龄人相比,他少了些轻狂与矫情,多了些沉稳、持重和儒雅,保留一份率真与洒脱。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用一颗如莲的心,画下许多的感动,一墨生花,万般景致在青山绿水里镌刻着片片浓情,点染出人生画轴。研墨的当口,抬笔落腕处便有了诗情画意,一滴水墨晶莹温润地飘落在心湖里。他潜心参悟儒释道博大精深的智慧,渐渐融入一幅幅画作……后遇名师,见他天资聪慧,年龄虽小,艺术天赋较高,传授他绘画技巧与其中的精髓奥妙。当才华遇上勤奋与努力,偶然就成为了必然,注定他将成为宁夏画坛中的一颗新星。如今他的画展陆续在宁夏博物馆和石嘴山市书画院展出,画展引起各界人士关注并荣获“第二届石嘴山市新人新作奖”。他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看这个纷繁的世界,用一颗至纯之心挥毫泼墨,创作着美术书法及篆刻作品。他的书法与篆刻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他的绘画平和如水,以单纯的淡彩为宜,古朴典雅。

“善书者必能画,善画者必能书”。在画作《秋江泛舟》,茫茫天地间,落红、孤舟、老叟、几点水纹……整幅画落在眼里,满卷皆虚空,全是秋寒之意。《巫峡清秋》《秋山观瀑》,滔滔云海,均有留白,“有心恰恰无”,“留白”即是“无”的表现。就如同道家的“以无为大,大而无所容”,反映出物情和心意,又如同音乐的节符,具有了韵律感和节奏感。《幽山独居》《松下行吟》等作品,或一人独坐,或抚琴遥想,神态各异,惟妙惟肖。云雾瀑布在山中缭绕,重峦叠嶂,山、水、岩……透露出孤寂高洁的人文情怀,以及儒家、道家和禅意。《龙女礼佛图》《普贤王菩萨》,人物面部、发髻刻画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突出的是神采,而衣袍服饰只用数笔,一挥而就。观音菩萨或端坐莲花或脚踏祥云,呈现出安详圣洁的姿态,轻轻地洗涤着世人的烦忧。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具有儒家的风骨、道家的太极、佛家的菩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画品之美,美在自然。在当下浮躁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应该保持自然天性、天人合一的状态。

他用富有弹性的毛笔,饱蘸水墨,在宣纸上挥洒,或抑扬顿挫,或轻重急缓,或浓淡干湿,运用线条的丰富变化,勾勒、皴擦、染点,因而产生了秀润高逸的线条、奇拙简洁的线条、纵恣奔放的线条、洒脱豪放的线条。我看到一幅精美的大六尺工笔重彩《文会图》。这幅画他已用了四年的时间,至今还未完成,是源于他对艺术的一丝不苟。一笔笔线条,将远处山石古木,近处亭台楼阁,隐约可见的瀑布,动静结合。几位古代文人雅集,吟诗作赋、听琴品茗的情景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胜于有,方寸天地宽。

想来作画的人,将笔墨收住了,又将境界铺开了,观画的人,一点点地,循着深深浅浅的墨痕,循着升腾的幽寂之气,心中的山水,也一点点地晕染开来……

我听着水与茶杯碰撞的声音,声声入耳,格外清脆。品着这份淡淡的苦涩,此刻的心境澄澈祥和。窗外有白云飘过,几束阳光穿过窗棂,点缀着画室内的光阴,就连落在窗台上的尘埃,也似乎沾染了书画的墨香和山水的灵性。

前几日,友人折了一枝含苞待放的兰花给我。欣喜之余,我找一只净瓶,接上水,插上花,简朴的家立刻有了一抹春色。一人喜静,若满树花开花落,那便是灵魂的安然与世间的悲喜交集吧!

很喜欢一句话:灵魂是用来种植的,种草,有碧翠;种花,有芬芳;种下一棵大树,便会收获阴凉。世间的烟火,就是一边凋零一边葱茏,一边颠沛一边热爱。那么,在新岁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借一缕阳光养心,在心灵深处的桃花源里就捧起了温暖的希望。祝愿来年,王伯石以勤为水,用爱作墨亦作光,去收获一个沉甸甸的金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