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治疗药物监测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

常见治疗药物监测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型药物浓度监测:目前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是监测样本中原形药浓度。目前常用的游离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包括平衡透析法、超速离心法、凝胶过滤法、超滤离心法。动物试验表明苯乙基二酰胺具有抗癫活性,对人类的作用尚不肯定,因而临床测定苯巴比妥浓度更有意义。乙酰化速率存在遗传差异,因此应对普鲁卡因胺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监测,特别是患有肾脏疾病的病人。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分析方法

治疗药物监测的兴起和发展是和分析技术的飞跃发展分不开的,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治疗药物监测只能采用比色法分光光度法,需要样本量大,检测时间长,只能在少数临床药理实验室进行研究性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末,气相色谱(GLC)开始用于血药浓度检测,可以把标本中的多种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分离开来,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这一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并且把血药浓度测定从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实验室逐渐过渡到临床化学实验室。同时发展起来的免疫分析法很适合血药浓度的测定。20世纪70年代中期,酶标放大免疫技术(EMIT),使治疗药物监测实现了自动化分析,加快了治疗药物监测为临床服务的速度,由于测定试剂稳定,标本需要量少,仪器要求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化,目前应用十分广泛。随后发展起来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特别适合测定半抗原,试剂更加稳定,但仪器和试剂的价格比较昂贵。由于免疫分析法受到药物抗体种类数量的限制,有些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没有相应的抗体供应,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HPLC)不受抗体的限制,可同时进行几种药物的定量、定性和动力学研究,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目前能够用于治疗药物监测的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UV)、荧光分光光度法(Fluor)、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均相酶免疫法(EMIT)、非均相酶免疫法(ELISA)、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微生物法(Micro)等,见表6-1。

表6-1 治疗药物监测分析方法的比较

(二)治疗药物监测质量控制方法

1.标明测定的物质

(1)原型药物浓度监测:目前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是监测样本中原形药浓度。血清血浆是最常用标本,两者的区别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因此,对大多数药物的测定两者是一致的。有些药物(如环孢素)可能浓集于红细胞中,药效在全血中浓度能更好地反应,因此测定的是全血中浓度。

(2)游离药物的监测:只有游离药物才能透过细胞膜产生药效,因此,对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那部分药物浓度的了解是非常有益的。如苯妥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平均为90%以上,蛋白尿病人的清蛋白浓度低,结合率降低,游离药物却大大增加,易发生毒性反应,此时,用苯妥英总浓度有效范围(正常蛋白结合率时)调整用药剂量,对此病人是不适宜的。因此测定游离药物浓度更有指导意义。目前常用的游离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包括平衡透析法、超速离心法、凝胶过滤法、超滤离心法。由于唾液中蛋白含量低,也可测定唾液中药物浓度来代替血液样本。

(3)活性代谢物的监测:一般情况下由于活性代谢物浓度低所以显得不重要,但是当活性代谢物浓度较高、活性较强或肾功能有障碍时,对活性代谢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应测定活性代谢物浓度。如扑米酮在体内很快转化为苯巴比妥与苯乙基二酰胺两个活性代谢物。动物试验表明苯乙基二酰胺具有抗癫活性,对人类的作用尚不肯定,因而临床测定苯巴比妥浓度更有意义。活性代谢物的存在使血浆浓度监测变得复杂化。例如,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在体内经乙酰化形成活性代谢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其2/3以原型(普鲁卡因胺)经肾排泄,而其余部分几乎都以乙酰化代谢物经肾排泄。乙酰化速率存在遗传差异,因此应对普鲁卡因胺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监测,特别是患有肾脏疾病的病人。

(4)药物对映体的监测:药物对映体是指分子结构中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手性因素的化合物。构成对映体的两个光学异构体在普通条件下的理化性质和旋光相同,但是旋光方向不同,因而生理生化作用也不同。

2.方法的灵敏度 血药浓度与药物性质、给药剂量、吸收程度、分布容积、药物代谢等有关。每种方法对某一种药物都有其检出极限。此极限不仅决定该方法是否可应用,还决定样品取样量的多少;反之,样品中药物绝对量的多少,也能决定某种方法是否可用。一般来说,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应与血药浓度水平、标准曲线下限浓度相适应。

3.专一性或分离度 一个方法的准确性往往表现在能正确地测定出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浓度,而且不受代谢物、共存物及内源性杂质的干扰,也没有较大的系统误差。这常常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提取步骤、良好的分离过程和一个选择性高的检出技术。因此要求方法应对待测样品有特别响应,又互不交叉干扰,对内源性物质或外源性物质及代谢物等与待测样品分开并能准确定量。

4.准确性和精密度 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必需满足必要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要求,应进行高、中、低不同浓度的日内和日间多次进样重复试验,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小于5%,可以认为重复性很好;小于10%,方法也可用;对极低浓度和特殊情况,变异系数甚至可放大至15%。

5.回收率 回收率测定应在实测样品的空白(如血清)中加入药物纯品,以求其回收百分率。纯品加入的量应在线性范围内选几种不同的浓度同时测定。绝对回收率在90%~100%较为理想,如果低一些,但多次测定的结果一致,即标准差较小,也可通过校正系数校正;如果各个浓度的回收率不一致,但稳定且有相关性,则可通过权重系数来校正。因此,回收率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似乎比其百分率更为重要。

6.标准曲线 定量测定不仅应符合药物有效浓度的范围,而且应适于药动学研究的要求。一般来说,药物的有效浓度范围窄,而药动学研究要求的范围宽,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间最好有两个数量级之差。如果测定结果超出线性范围,不能应用减少或增加样品量,使测定值落在线性范围内的做法,必须重新做标准曲线。每条标准曲线最好不少于5个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