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坐耻骨结合处骨坏死

坐耻骨结合处骨坏死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外伤所致,因该病多发于好运动的肥胖小儿,坐骨耻骨结合处是骨骺所在部位,此时在骨骺的发育过程中受到外界强烈的生物力学作用,造成该部位的骨骺损伤而发病。发病时髋关节或大腿根部有疼痛,偶尔有跛行,有时于坐骨耻骨联合处有触压痛,有时可触及硬块,疼痛明显时髋关节活动范围可能轻度受限。体格检查肢体等长,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无受限表现,患侧髋关节无红肿,仅在坐骨耻骨结合处有压痛。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亦称Van Neck病。1923年Odelburg发现4例此病患者。1924年Van Neck报道2例,发病年龄4~22岁,但30%以上在5~11岁,男女之比为3∶2。以单侧多见,双侧发病较少,好发于喜爱运动的儿童。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外伤所致,因该病多发于好运动的肥胖小儿,坐骨耻骨结合处是骨骺所在部位,此时在骨骺的发育过程中受到外界强烈的生物力学作用,造成该部位的骨骺损伤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

发病时髋关节或大腿根部有疼痛,偶尔有跛行,有时于坐骨耻骨联合处有触压痛,有时可触及硬块,疼痛明显时髋关节活动范围可能轻度受限。体格检查肢体等长,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无受限表现,患侧髋关节无红肿,仅在坐骨耻骨结合处有压痛。

(三)影像学表现

普通骨盆正位片,于坐骨耻骨结合处可见到骨皮质膨隆,有时出现层状改变,膨隆部位密度浓淡不均,中央可见透光区,偶尔有骨质破裂影像,膨隆周围可有硬化改变。

CT可见坐骨耻骨结合处有破碎,骨质断裂不连接,骨髓腔有硬化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

鉴别诊断:本病要与单纯性髋关节炎、疲劳骨折、骨肿瘤、骨髓炎、骨结核、梅毒进行鉴别。上述病变均有其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鉴别不困难。

本病还应与正常骨骺发育进行鉴别,正常骨骺发育时仅有X线表现,无临床症状。

(五)治疗

本病保守治疗效果满意,可进行局部理疗,同时避免剧烈体育运动,适当休息后症状可逐渐消失。对于疼痛严重者,可局部进行封闭,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0~20 mg注射,1个月1次,1~2次后可治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