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功能监测项目

肾功能监测项目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尿量减少见于失水、低血容量、休克、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时多数患者尿量减少,但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这些患者尿量虽不减少,甚至增多,但体内代谢产物因不能有效排出而蓄积,引起尿毒症的临床表现。血清尿素氮增高见于肾实质疾病,与肾功能受损害程度成正比。尿比重高低在无水代谢紊乱情况下,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尿渗透压对反映肾浓缩和稀释功能优于尿比重测定。

(一)尿

1.尿量 正常成年人24h尿量为1000~2000ml,尿量增多(>2500ml/d)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神经性多尿、输液或饮水过多、应用利尿药后。尿量减少见于失水、低血容量、休克、肾功能不全。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ml称为少尿,24h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或尿闭。肾功能衰竭时多数患者尿量减少,但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这些患者尿量虽不减少,甚至增多,但体内代谢产物因不能有效排出而蓄积,引起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2.尿常规 正常尿液多为透明淡黄色,尿酸盐沉淀多时可显浑浊。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可观察有无细胞、管型及结晶体。临床各类细胞计数常以“+”号表示,+:>5个(高倍镜视野),:>10个(高倍镜视野),:>15个(高倍镜视野),:>20个(高倍镜视野)。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红细胞时称为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1ml即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肉眼看不出尿液颜色改变,而显微镜检查时每高倍镜视野平均3个以上的红细胞则称为显微镜下血尿。血尿可见于各种肾脏和泌尿道疾病,如尿路结石、肾肿瘤、肾结核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血管内溶血时,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如尿内含有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渗出物时可出现脓尿或菌尿。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道引流入血而逆流进入尿液时,可发生乳糜尿。

正常终尿中含蛋白极少,仅为0~80mg/L,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阴性反应。当某些因素引起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尿,蛋白定性呈阳性反应时,称为蛋白尿。蛋白尿偶为生理性,如由剧烈活动、发热、精神紧张等因素所致,这种蛋白尿,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不超过0.5g/24h。蛋白尿多为病理性,如肾小球肾小管器质性病变、糖尿病肾病、胶原性疾病、药物性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尿蛋白既可做定性检查,也可做定量检查。

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可形成管型。管型可分为细胞管型(如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和肾衰竭管型等。红细胞管型的出现是诊断活动性肾小球肾炎的佐证,血红素颗粒管型可出现于肾小管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的尿中,尿沉渣用Wright染色发现有嗜酸细胞或肾小管细胞可证明急性肾小管坏死。

(二)肾小球功能测定

1.内生肌酐清除率 连续低蛋白(<40g/d)饮食3d,并禁食肉类和避免剧烈运动,收集第4d24h尿液(加甲苯4~5ml防腐),采取抗凝血2~3ml,分别测尿和血浆的肌酐含量,并记尿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为临床方便应用,常用4h尿及空腹血测肌酐含量,计算每分钟尿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正常值:(90±20)ml/min。

2.肌酐清除指数(CCI) 计算公式如下:

CCI=Ccr(ml/min)/BSA(m2

BSA为患者体表面积,CCI正常值:70ml/(min·m2

3.标准体表面积校正的肌酐清除率(Ccr·S)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1.73为成人平均体表面积。参考值:80~120ml/min

因肾脏对某物质的清除量与肾体积有关,而肾体积又与体表面积有关,故Ccr用体表面积校正后,得出的CCI或Ccr·S在不同患者之间的可比性优于Ccr。

4.血清尿素氮(BUN)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参考值: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血清尿素氮增高见于肾实质疾病,与肾功能受损害程度成正比。但肾外因素,如消化道大出血、蛋白质分解代谢亢进情况(大手术、烧伤、严重感染等)、应用某些利尿药(噻嗪类、利尿酸等)、高蛋白饮食等也可导致血清尿素氮升高。

5.血肌酐(Cr)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参考值:全血肌酐为88.4~176.8μmol/L;血清或血浆肌酐,男性为53~106μmol/L,女性为44~97μmol/L。血肌酐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增高。肾性肾功能衰竭时血肌酐常>200μmol/L,心力衰竭时血肌酐也可升高,但常<200μmol/L。同时测定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更有意义,如两者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严重受损,血肌酐>400μmol/L时预后差。若尿素氮增高而血肌酐正常,可能系肾外因素(如消化道出血、尿路梗阻)所致。

6.血尿酸 正常肾脏较易排出肌酐而不易排出尿酸,故肾病变早期血尿酸先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正常参考值:男性268~488μmol/L,女性178~387μmol/L(磷钨酸盐法)。血尿酸增高见于肾脏疾病,但尿酸升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不相并行,且肾外因素,如痛风、白血病、恶性肿瘤等也可引起血尿酸升高。

(三)肾小管功能测定

1.浓缩稀释试验 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借以判断肾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1)尿比重:系指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用比重计来测定。正常成人普通膳食时尿比重范围1.015~1.025,婴幼儿尿比重偏低。大量饮水时尿比重可降低至1.003以下,缺水少尿时比重可增至1.030以上。尿比重高低在无水代谢紊乱情况下,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①尿比重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尿量多时,见于糖尿病。

②尿比重减低: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等。

(2)3h尿比重试验 患者在正常饮食和活动情况下,从早晨8:00开始,每隔3h留尿1次,直至次日晨8:00,分装8个容器中,分别测定尿量及比重。正常人白天排尿量应占全日尿量的2/3~3/4,其中必须有一次尿比重>1.025,一次尿比重<1.003。

(3)昼夜尿比重试验(mosenthal test) 试验时正常进食,但每餐含水量不超过500~600ml,此外不再饮任何液体。上午8:00排尿弃去,自上午10:00,12:00,下午2:00、4:00、6:00、8:00及次日晨8:00各留尿1次,分别测尿量和尿比重,要注意排尿时间必须准确,尿须排净。正常参考值:24h尿量为1000~2000ml,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为3~4∶1,12h夜尿量不应超过750ml;夜尿比重最高应在1.020以上,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不应少于0.009。肾功能受损(肾小管功能受损)常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晚期发生尿比重低而固定。

2.尿渗透压测定 检测尿液及血浆渗透压常采用冰点下降法,以冰点渗透压计来进行。正常参考值:尿液为600~1000mOsm/kgH2O,平均为800mOsm/kgH2O;血浆平均为275~305mOsm/kgH2O,平均为300mOsm/kgH2O;尿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比值为3~4.5∶1。尿渗透压对反映肾浓缩和稀释功能优于尿比重测定。尿渗透压等于正常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表明尿已浓缩,称为高渗尿,低于血浆渗透压即称低渗尿。正常人禁水12h后,尿/血渗透压比值应>3,禁水24h后应>1,肾浓缩功能障碍时尿渗透压降低,尿/血渗透压比值≤1。

(四)其他肾功能测定

1.肾衰指数(RFI)

肾前性氮质血症时,RFI<1,肾性氮质血症时,RFI>2。

2.输液利尿试验 对于少尿或无尿患者,要鉴别肾前性少尿或肾性少尿,可做输液利尿试验:①静脉输注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适用于无高血容量者),若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提示为肾前性少尿。若补液后尿量和尿比重不变,提示为肾性少尿。②静脉注射甘露醇12.5~25g,需在3~5min内注入,若尿量增至40ml/h以上,提示肾前性少尿;若无反应,可再用甘露醇25g加呋塞米(速尿)80mg静脉注射,若仍无反应,则考虑为肾性少尿,肾功能衰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